文/楊國臣,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
成本會計是一門實踐性強的課程,課程內容復雜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學、財務管理等專業對這門課的培養目標為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能夠對工業企業成本進行獨立核算,能勝任成本計算、成本分析、成本報表編制等工作,因此如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是本門課程教學的重點。
現行成本會計教材大量篇幅介紹成本會計的基本理論及成本核算,沒有結合企業實際生產流程來進行安排教材內容,學生沒有企業實際工作經驗,自然不會根據實際需要選擇適合企業的成本計算方法。與此同時,實踐環節課時偏少,學生不能通過實訓來模擬真實工作場景,直接影響學生畢業后的崗位適應性。
在傳統成本會計課堂中,教師重點講解各項生產費用的數據演算,忽視了成本會計核算數據與其他學科如基礎會計、財務會計之間的內在聯系,忽視培養學生進行相關憑證票據及賬簿的識別與填制能力,使得成本會計課程更像是數學課程。
當前,成本會計課堂教學主要以教師傳授理論知識和教材為中心,教學手段以PPT課件講解為主,學生參與度較低。對實踐教學的計劃課時較少,輕能力培養。在課程評價方面,仍采用傳統的“期末考試+平時成績”的方式,期末考試內容也以考查書本知識為主,實踐環節的考核得不到體現,不能起到以考助學的作用。
成本會計課程以成本核算為主,主要介紹成本項目和費用要素的歸集與分配過程,以及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如品種法、分批法和分步法等,這些方法從內容上看主要區別在于成本核算對象的不同,但每種方法都會涉及到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費用、輔助生產成本、月末完工產品和月末在產品的分配問題,都具有層層遞進、由易到難的共性,可以設置為教學項目。
在傳統的成本會計課堂中,教師對成本核算問題沒有進行項目細分,學生很容易混淆成本概念,往往學到后面,已經分不清前面所學的知識點。在項目教學中,每個重大的知識點會被劃分為項目啟動、項目計劃、項目執行、項目控制及項目收尾五個階段,每個項目都需要學生親自參與,學生能簡化學習過程,提高學習效率。
在項目教學中,學生會被分成若干個項目小組,每個小組對成員進行角色分配,選出項目經理,這對學生來說是一件有成就感的事情,因此能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更主動地投入項目任務中,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利用假期時間組織教師到工業企業成本核算和人工費用核算崗位進行掛職鍛煉,歸納整理工業企業的工作流程,明確了生產型企業成本核算崗位職責,制定出成本會計課程教學目標為:學生能夠掌握品種法、分批法、分步法等成本核算方法對企業的各項耗費進行成本核算,能計算出各種產品成本,為企業管理者提供準確的成本信息。
成本會計教學內容系統性強,每一種核算方法都是一個核算體系,要從要素費用核算、制造費用核算、輔助生產費用核算到生產費用在完工產品與月末在產品之間的分配,緊密相扣,因此以一個核算方法為教學目標設計教學項目比較符合邏輯思維。根據上面的課程教學目標,將成本核算課程內容進行整合優化,根據崗位職責制定出以下四個獨立且遞進的關鍵教學項目,具體項目如下:
項目一:品種法應用
項目二:分批法應用
項目三:逐步結轉分步法應用
項目四:平行結轉分步法應用
成本會計項目教學法是以踏實為導向、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在確定好關鍵教學項目之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帶著問題搜集并整理資料,并以團隊合作的形式去尋求解決方案,具體做法如下。
1)在上課前向學生提供項目資料,布置學生課前預習和準備,發布學習目標。
2)全班進行分組,每個小組進行角色分配,完成項目任務。
3)學生討論項目完成情況,教師根據各組完成情況分析存在的問題并進行總結。
通過教學效果評價,《成本會計》課程通過項目化教學,學生可以獨立地思考并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能動性,求知欲倍增,與此同時,在相互合作的氛圍中學習知識,效果更佳,這種教學方法能鍛煉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增強學生畢業后就業的崗位適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