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淑梅

摘 要:引進“附子、大黃梔子、桔梗、白術、黃芪、當歸”6個品種在華寧縣寧州街道辦山口村進行試驗,通過試驗示范探索適宜華寧種植的中藥材品種,不斷完善中藥材種植技術,總結出適合我縣推廣的華寧縣中藥材品種附子栽培技術,并應用于大面積生產。
關鍵詞:中藥材;附子;栽培;試驗示范
華寧縣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業縣,縣域面積1313平方公里,山地占91%,引種栽培和規模化種植中藥材起步較晚,中藥材產業發展缺乏適宜中藥材種類及相應的栽培技術,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應用難,產品質量差異大,距離產業化經營還有很大的差距。針對項目推廣前存在的問題,積極引進優質高產品種附子;通過試驗示范,大力推廣良種良法優質高產栽培技術,進行規模化生產。
一、試驗設計
1.試驗地點選擇
試驗設于華寧縣寧州街道山口村(1690米)、普蘇魯村(2200米),通紅甸鄉雷打石村(1800米)。試驗地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微酸性的壤土,通氣性好。
2.供試材料
無霉爛、缺芽的附子、大黃果梔子、桔梗、白術、黃芪、白芷種苗。肥料為尿素(N≥46.3%)、過磷酸鈣(P205≥16%)、復合肥(20:6:24),農家肥。
3.新品種引進
2013年,從四川江油等地引進新品種“附子、大黃果梔子、桔梗、白術、黃芪、白芷”進行同田試驗種植,進行產量、產值對比。
4.不同種植密度試驗
2014年附子在通紅甸按照株行距30X30、25X30厘米和寬窄行(寬行30cm、窄行25cm)三種田間密度進行試驗。
5.肥料試驗
2014年在通紅甸種植附子進行不同肥料試驗。
6.不同海拔試驗
2014年、2015年在通紅甸鄉雷打石基地(1800米),寧州街道山口基地(1690米),在寧州街道那果(2200米)三地進行不同海拔試驗。
二、試驗示范過程
1.試驗研究
2013年8月華寧縣農業產業化領導小組辦公室(華寧縣產業辦)與華寧永強中藥材種植有限公司合作由四川省江油縣等地引進“附子、大黃梔子、桔梗、白術、黃芪、當歸”6個品種在華寧縣寧州街道辦山口村進行試驗,通過試驗篩選出適合華寧種植的中藥材品種附子;2014年11月—2015年—10月在華寧永強中藥材種植有限公司基地(華寧縣寧州街道山口村和通紅甸鄉雷打石)、寧州、青龍、通紅甸不同海拔、不同種植密度同比試驗和種植附子。試驗共種植中藥材新品種16.3畝,產量產值統計如表一:
試驗結果表明附子產值大、容易種植、投入不高、栽培技術簡單易行,農民容易掌握;桔梗也適于種植,但產值相對低;當歸適應性差不適于種植;黃芪產量低采挖難度大;白術和大黃果梔子周期長,產值過低。
2.實施附子不同密度種植對比試驗
2014年分別按照株行距30cm×30cm、25cm×30cm和寬窄行(寬行30cm、窄行25cm)的密度種植,在通紅甸示范種植5畝。
試驗結果表明:按寬窄行,寬行30cm、窄行25cm株距30cm種植,利于培土,果均。
3.不同肥料種類及用量對附子產量、產值的影響
進行了三組同田對比試驗。每個組設3個處理,分別為第一組,在苗期施用尿素5kg、10kg、15kg(其他施肥量及施用時間、方法完全一致,下同);第二組普通過磷酸鈣20kg、50kg、80kg;第三組復混肥(20:6:24)30kg、60kg、90kg;底肥用農家肥、普通過磷酸鈣和20%的復混肥混均后施用,溝施,第一次追肥苗齊后用尿素;第二次于苗高40—50厘米,施用復混肥50%,撒施;第三次在苗高60—70厘米打頂時進行,施用復混肥30%,撒施。施肥時結合灌水進行。小區記產面積7.5平方米(3X2.5米),其它田間管理均同大田生產。采收時記錄各小區產量,并統計分析,確定附子最佳施肥數量及比例。
試驗結果表明:從試驗數據可以明確看出附子肥料以畝施10kg尿素、普通過磷酸鈣畝施50kg、復合肥畝施60kg左右為宜。提苗肥5kg根據田間長勢偏弱,生長量不足,有明顯缺氮癥狀;15kg生長過旺,田間群體過大 ,互相遮蔽 ,影響光合作用。普通過磷酸鈣,根據實產在50-80kg差異不大。復合肥30kg田間長勢偏弱,生長量不足,有明顯的缺肥癥狀;90kg生長過旺,田間群體過大。
4.實施附子不同海拔種植對比試驗,選準推廣種植區域
2014年、2015年在通紅甸鄉雷打石基地(1800米),寧州街道山口基地(1690米),在寧州街道那果(2200米)三地進行不同海拔試驗,種植密度按照30x30cm,小區記產面積2平方米,其它田間管理均同大田生產。采收時記錄各小區產量確定附子種植區域。
試驗結果表明:海拔2000至2300米種植的單株產量相對小,總產量略低,但據藥廠檢測藥效含量高,銷售單價高。海拔1600-2000種植的單株產量大、相對產量高,但藥效含量低,單價低。
根據以上試驗及示范結果(附子)主要栽培技術要點是:1.海拔1600至2200米均可種植,以1800—1900米最適宜;2.種植密度8000株/畝(以度寬窄行種植,寬行30cm、窄行25cm,株距30cm);3.附子施肥共施4次,底肥以農家肥1000—1500kg、過磷酸鈣50—60kg、復合肥12—15kg為宜;第一次追苗肥以氮肥為主,畝施用量10kg左右;第二次追肥以復合肥為主,畝施用量30—40kg;第三次追肥以復合肥為宜,畝施用量18—25kg,施肥與灌水相結合,根據氣候情況和土壤墑情,適時、適量地灌溉和排水。
5.示范帶動
在試驗、示范的基礎上,采用“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的方式帶動種植附子2014年10月—2015年9月種植100畝,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種植2041畝,2016年10月至今種植3005畝。
三、推廣培訓
在全縣范圍內加大附子技術的宣傳培訓,促進附子技術在全縣的推廣。抓好積極到村委會指導,采取田間現場會、科技示范戶會,黑板報、幻燈片等形式,并先后邀請有關專家、公司經理、種植能手等進行授課培訓,通過科技培訓,為中藥材附子產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技術基礎和群眾基礎。
四、集成技術的主要推廣應用情況
2015年10月,華寧縣附子實施了集成技術,推廣面積2041畝,推廣率達90%左右。2016年10月,附子集成技術推廣面積達到3000余畝(實施地點包括昆明、玉溪、紅河等地)。
五、效益分析
1.經濟效益
2016年10月20日經過華寧縣產業辦組織按照好、中、差測產后,附子平均畝產達到1512.17千克、種子、農藥和化肥2427.32元,附子從種植、田間管理到收獲每畝需人工16個、每個工一天60元,合計人工費960元,畝產值7560.85元、畝純收入4173.53元。
2015年間,華寧縣累計推廣附子集成技術面積2041畝,依托華寧縣永強中藥材公司收購,收購總量2745145千克,實現銷售收入1372.57萬元,平均畝產1345千克,平均單價5元,畝產值6725元,畝純收入3505元。與項目技術實施地種植玉米相比,種植玉米2041畝,畝均增加產值5603.1元,畝均增加純收入3105元,增產增收效益顯著。
2.社會效益
附子的試驗示范及推廣,使全縣的附子面積從原來的空白,發展到了2015年的2041畝,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增加了農民收入。為以后整個華寧縣的中藥材產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生態效益
通過新品種良種良法的配套推廣,提高了水肥利用率。同時,大力宣傳和提倡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無公害農藥,施肥以“農家肥為主,化肥為輔”,減少了對農業生產環境的污染,促進中藥材產品向生態安全方向發展,推動農業生態的良性循環。
六、結語
中藥材品種在華寧縣試驗示范推廣應用,具有顯著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對調整產業結構,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村穩定,推進山區農村全面快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