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嘉杰 李政 梁嘉敏
摘 要:副豬嗜血桿菌(Haemophilusparasuis) 是由副豬嗜血桿菌引起的一種以纖維素性漿膜炎、多發性關節炎、胸膜炎和腦膜炎為特征的豬上呼吸道常見細菌,引發的病癥嚴重危害各年齡段的豬群,病死率較高。本文主要對發病情況、臨床癥狀、剖檢變化、實驗室診斷、藥敏試驗進行了詳細介紹,希望研究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應對該病。
關鍵詞:養殖業;副豬嗜血桿菌;病豬
近年來,國內外許多豬場出現了一種名為副豬嗜血桿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的豬呼吸道疾病,這是由于飼養技術的調整進行不當,以及突發的新呼吸道綜合征,導致副豬嗜血桿菌感染到養殖場的豬身上,從而出現多發性漿膜炎、關節炎、呼吸困難、高熱及高死亡率等癥狀,該病日趨流行,危害日漸嚴重。根據臨床癥狀、病理變化以及細菌分離等,準確、及時、快速的診斷該病,進而采取相應的措施,是成功防控本病的關鍵。
一、發病情況
2017年8月,某市某豬場飼養的200余頭斷奶仔豬相繼發病。臨床表現為發熱達41°C以上,皮膚發紅,同時伴有氣喘、消瘦、精神沉郁、咳嗽、被毛凌亂、跛行以及共濟失調等癥狀,個別還有神經癥狀。疾病迅速傳播,母豬、育肥豬未見發病。就診時已經死亡11頭仔豬。
二、臨床癥狀
病豬為斷奶仔豬,發病前期體溫達41°C,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后期表現為氣喘,腹式呼吸,皮膚發紅,耳發紫,眼瞼水腫,行走障礙,有的關節腫大,共濟失調。剛開始個別發病,傳染不快,但半個月后大多發病。病情嚴重豬只臨死前有劃水樣癥狀。
三、剖檢變化
剖檢病豬發現病變以關節炎、胸膜炎、腹膜炎為最常見。心臟、肝臟、脾臟、肺臟以及腸道等器官表面有灰白色纖維素樣滲出;部分病變部位,如心包、胸腔或腹腔可見淡黃色混濁液蓄積;跗關節內有黏性混濁積液;全身淋巴結腫大,切面呈灰白色或出血,尤其是股前、下頜、肺門處。
四、實驗室診斷
根據發病情況、臨床癥狀和剖檢變化可初步診斷為副豬嗜血桿菌病,為確診該病做了以下實驗室診斷。
1.病原菌的分離鑒定。將病料分別接種在普通瓊脂、營養肉湯、麥康凱培養基上培養未見細菌生長;在0.001%NAD和5%乳牛血清的TSA培養基上和巧克力瓊脂培養基上培養,均有菌落生長。形態呈無色透明或灰白色半透明、露珠狀、圓潤扁平的小菌落。挑選菌落抹片革蘭氏染色油鏡下觀察,可見革蘭氏染色為陰性、具有多種不同的形態,呈單個的球桿狀、長桿狀、細長桿狀及絲狀細小桿菌。以上符合副豬嗜血桿菌的菌落和細菌形態。
2.衛星現象觀察。將菌落接種于5%乳牛血清無NAD的TSA培養基上,于培養基上水平畫線,用金黃色葡萄球菌垂直劃線點種其上,37°C培養24~48h,觀察出現在金黃色葡萄球菌線兩側有針尖大小、圓形、邊緣整齊的菌落生長,并且距離金黃色葡萄球菌由近及遠菌落生長由大變小至未見生長,同時由多變少,呈現出“衛星現象”,符合副豬嗜血桿菌的培養特性。
3.生化試驗。挑取可疑菌落并分別接種于乳糖、果糖、甘露醇、麥芽糖等生化反應管中,37°C培養48h后觀察,結果顯示接觸酶試驗陽性,氧化酶、脲酶、吲哚及硝酸鹽還原試驗均為陰性;可以發酵葡萄糖、麥芽糖、半乳糖等,不發酵乳糖、山梨醇、葡萄糖酸鹽、甘露醇,符合副豬嗜血桿菌的生化鑒定特點。
4.小鼠致病性試驗。將可疑菌落用無菌生理鹽水稀釋,經菌落計數,將菌落液稀釋成每毫升含1×105個菌。實驗組小白鼠皮下接種0.6mL;對照組小白鼠皮下注射0.6mL無菌生理鹽水,24h后觀察小鼠情況。實驗組小白鼠24h后出現死亡,對照組正常。將死亡小白鼠采集病料,分離純化細菌得到透明、露珠狀細小可疑菌落,鑒定為副豬嗜血桿菌。
五、藥敏試驗
將分離純化好的菌落均勻涂抹接種到0.001%NAD和5%乳牛血清的TSA培養基上,將不同的藥敏片粘貼于培養基上,37°C培養36~8h,分離菌株對氨芐西林、頭孢噻呋、頭孢他啶、氟苯尼考、阿奇霉素、阿莫西林高敏;對壯觀霉素、左氟沙星、氧氟沙星、環丙沙星敏感;對克林霉素、阿米卡星、卡那霉素、恩諾沙星不敏感或耐藥;對紅霉素、羅紅霉素、新霉素、四環素、強力霉素敏感性不穩定,表現不一。
六、防治措施
1.加強飼養管理,增強機體抗病力。嚴格實行“全進全出”的飼養管理方式,嚴禁健康豬與患病豬、大豬與小豬混養;供給全價飼料,增加維生素、礦物質及微量元素的含量;嚴格消毒制度,切實搞好環境衛生。
2.隔離與消毒。對發病豬場,首先要隔離病豬,然后進行徹底消毒,帶豬消毒可用0.2%過氧乙酸溶液噴灑;病死豬只進行焚燒或深埋等無害化處理,以防病毒擴散;空豬舍先將糞便清掃經2%火堿溶液消毒處理后集中堆積發酵,受污染的豬舍、用具等先用清水徹底沖洗后,再用2%火堿溶液消毒。
3.免疫接種。根據豬場具體情況及時進行免疫接種。使用副豬嗜血桿菌滅活苗,母豬接種后可對4周齡以內的仔豬產生免疫力。同時使用相同血清型滅活苗可以激發小豬的免疫力。
4.治療。經過藥敏試驗發現分離菌株對氨芐西林、頭孢噻呋、頭孢他啶、氟苯尼考、阿奇霉素、阿莫西林高敏,因此,對隔離的病豬可制定下列治療方案。
出現臨床癥狀的病豬,每千克體重用頭孢噻呋鈉5mg,1次/d,肌肉注射;根據豬只個體大小不同,每天配合給予5%安基比林注射液10~20mL,分兩次肌肉注射,連續用藥5d。同時給予干擾素每千克體重20萬活性單位,1次/d,肌肉注射,連續用藥3d。或者用清開靈注射液+鹽酸林可霉素+阿莫西林每千克體重0.2~0.5mL,混合肌肉注射,每日1次,連用3d。
全群服藥:阿莫西林拌料400g/t,連喂7d,停3d,再加喂3d,也可以在飼料中添加氟苯尼考100mg/kg、金霉素500mg/kg、支原凈160mg/kg,同時飲水中加入電解多維。經過采取以上措施治療后,病情很快得到控制,5d后全群恢復健康。
七、討論
副豬嗜血桿菌(HPS)是豬上呼吸道的一種常見病原菌,從而引起副豬嗜血桿菌病豬呼吸道傳染病,現在已成為全球范圍內影響養豬業的典型細菌性疾病,病豬主要出現發熱、咳嗽、呼吸困難、消瘦、跛行等癥狀。必須通過科學用藥進行綜合防制措施,迅速控制副豬嗜血桿菌病病情,從而保證養豬戶的經濟效益,推動養豬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朱必鳳,楊旭夫,彭凌,韋昭玉.副豬嗜血桿菌的MLST分析及數據庫建立[J].南昌大學學報(理科版).2011(03).
[2]楊滿軍.豬副嗜血桿菌病——革拉澤氏病[J].今日養豬業.2009(06).
[3]華升,梅書棋,曾德芳,徐滌平,李勇.副豬嗜血桿菌病研究進展[J].動物醫學進展.2006(11).
[4]陸國林,何海健.副豬嗜血桿菌病的研究進展[J].中國畜牧獸醫.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