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日銳 藍吉偉
摘 要:豬傳染性胃腸炎(PCP)是一種高度接觸性急性腸道傳染病,由胸膜肺炎放線桿菌引起,以急性出血性纖維素性胸膜肺炎和慢性纖維素性壞死性胸膜肺炎為主要發病特征。本病多發于冬春季節,病死率較高,嚴重影響豬的成活率、增重率和生長率,飼料報酬率低。基于此,筆者結合臨床實踐診治經驗,總結了本病的防治技術,以供參閱。
關鍵詞:豬;傳染性胃腸炎;流行病學;臨床癥狀;防治
一、 病原學
本病的病原為豬傳染性胸膜肺炎放線桿菌(APP)。該菌屬于多形球桿菌,有莢膜、無芽孢、無運動性,革蘭氏染色陰性;根據培養時對NAD的依賴性,可將本菌分成兩個生物型:生物Ⅰ型(NAD依賴型)和生物Ⅱ型(NAD非依賴型)。其中,生物Ⅰ型分為12個血清型,不同血清型間的毒力有顯著差異,我國流行的血清型以血清1、3、7型為主;生物Ⅱ型相較于生物Ⅰ型,菌株毒力弱。
本菌為兼性厭氧菌,對外界抵抗力弱,常用消毒藥劑能夠將其滅活;對溫度敏感,不耐干燥,對磺胺嘧啶、泰樂菌素、青霉素等藥物敏感,臨床可優選敏感藥物治療本病。
二、 流行病學
1.本病僅感染豬,而其它動物均無易感性。各種年齡的豬均有易感性,10日齡以內的乳豬,其發病率和病死率均很高,斷奶豬、育肥豬和成年豬的癥狀較輕,大多數能自然恢復。
2.病豬和帶毒豬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病毒從糞便、乳汁、鼻汁中排出,污染飼料、飲水、空氣及用具等,由消化道和呼吸道侵害易感豬。本病傳播迅速,數日內可蔓延到全群。
3.本病多發于冬春季節,新疫區流行性發生,傳播迅速,在1周內可散播到各年齡組的豬群。在老疫區則呈地方流行或間歇性的發生,發病豬不多,以10日齡至6周齡小豬容易得病,而隱性感染率很高。
三、 臨床癥狀
1.最急性型:豬群無顯著征兆,突然發病,病豬體溫高達42℃,精神頹廢,食欲廢絕,伴發短期下痢與嘔吐,腿部、耳朵和鼻端以及全身皮膚發紺;發病后期,病豬呼吸困難,張口伸舌,呈腹式呼吸,有泡沫血性分泌物從口鼻腔流出,多于發病后24-36h內死亡,新生病豬常因敗血癥而亡。
2.急性型:病豬體溫升高達40.5-41.5℃,呈稽留熱;精神不振,食欲減退或不食,呼吸困難,伴有咳嗽和喘氣,皮膚潮紅,個別病豬從口鼻流出血性泡沫,多于2-4d內死亡,耐過豬逐漸康復,或轉為亞急性或慢性型。
3.亞急性型和慢性型:該型病豬多由急性型病例轉化而成,多出現在急性期后期。病豬有輕度發熱癥狀,食欲減退,出現間歇性陣咳,有的病豬出現關節炎,生產遲緩,當出現應激因素時可加重癥狀,病豬全身肌肉蒼白,驟然而亡。
四、剖檢病變
對最急性型病死豬剖檢,可見氣管、支氣管內充滿血性泡沫性分泌物;肺部有炎癥,肺充血、出血,血管內形成纖維素性血栓;急性型病死豬有顯著剖檢病變,肺炎多呈雙側性,常在膈膜、心肺處出現損傷,肺間質有血性膠樣液體,急性后期有大量纖維素性滲出物,整個肺臟呈紫紅色,出現纖維素性胸膜炎,肺與胸膜粘連,伴發心包炎;慢性型病死豬肺臟表面出現大小不一的結節,其上有纖維素附著同胸膜或心包粘連,有顯著的纖維素性壞死性胸膜炎。
五、 診斷
1.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能夠初步做出診斷,確診還需要進行實驗室檢測,方法包括:①涂片鏡檢。采集病死豬心、脾、肝或肺部病變組織作為病料,制成涂片,通過革蘭氏染色,于顯微鏡下觀察可見大量的陰性纖細桿菌或短小球狀桿菌,無鞭毛、無芽孢,有莢膜;②血清學診斷。目前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補體結合試驗(CFT)較為實用;③分子生物學診斷。即聚合酶鏈式反應(PCR),該方法具有快速、敏感和特異的特點,可以對本病原菌進行準確地鑒定。
2.鑒別診斷
臨床診斷本病時,應注意與豬流行性腹瀉、豬輪狀病毒病、仔豬副傷寒、豬痢疾等病予以鑒別。
(1)豬流行性腹瀉:是由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引起住的一種接觸性腸道傳染病,本病潛伏期較長,通常為5-8d。經過2-3周后流行終止。主要臨床癥狀為水樣腹瀉,病豬體溫正常或稍高,眼觀變化僅限于小腸。
(2)豬輪狀病毒病:是由豬輪狀病毒引起的一種豬的急性腸道傳染病。本病多發于8周齡以內的仔豬,雖有嘔吐,但是沒有豬傳染性胃腸炎嚴重,病死率也相對較低,剖檢不見胃底出血,主要病變為大腸和小腸黏膜呈條狀出血或彌漫性出血,若繼發大腸桿菌病,病情會加重,死亡率增高。
(3)仔豬副傷寒:病原為沙門氏菌,易感豬群是1-4月齡,特別是剛斷奶后的仔豬,急性型病例先便秘后腹瀉,排血便,耳根、胸、腹及四肢皮膚發紺,后期呈藍紫色或出血斑,慢性病例在胸腹部皮膚出現濕疹樣丘疹,病料中可分離出沙門氏菌。
六、綜合防控
1.治療方案
(1)一旦發現病豬應及時隔離治療,豬舍采用百毒消、火堿等消毒液進行嚴格消毒,及時清理糞便與污物,保持豬舍衛生,通風良好。本病可結合藥敏試驗結果選用對病原菌高度敏感的藥物盡心治療。通常可采用磺胺類、氨芐青霉素、泰樂菌素和青霉素等藥物以注射的方式對發病豬治療,效果良好。對受威脅尚未發病的豬只可在飼料中添加氟苯尼考或土霉素進行藥物預防。
(2)中藥治療:半夏、黃連各50g,積殼70g,訶子、烏梅各80g,黃柏、秦皮、白頭翁120g、 板蘭根150g、 甘草60g(10頭仔豬1日用量)。水煎2次,合并濾液(約1000mL),30日齡以內仔豬每頭灌服20-30mLl,30日齡以上者灌服30-50mL,2次/天,連服3-5d。
2.預防措施
(1)一方面,加強豬群飼養管理,確保豬群營養水平均衡,把仔豬的保暖工作放在首位,主要是保護仔豬腹部不受涼。在保暖的同時定時通風換氣,降低舍內濕度,保持豬舍內清潔干燥很重要,并定期消毒。
(2)規模豬場實行全進全出,小型場堅持到自繁自養,需購進豬只的,避開傳染性胃腸炎流行區和本地發病期,購進后消毒、隔離、觀察,無恙后入舍并群。售賣圈舍內部分豬只的場,嚴格消毒入場車輛、人員及剩余豬只和空圈欄。對空圈欄用 3%苛性鈉噴灑地面,紫外線燈照射消毒空間,可有效滅活病毒,能保護好再轉入的豬只。
(3)加強疫苗免疫接種。對妊娠母豬、種豬、仔豬接種豬傳染性胃腸炎弱毒苗或豬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二價苗。同時對母豬做好大腸桿菌疫苗的預防接種。
參考文獻:
[1]靳吉生.規模化豬場豬傳染性胃腸炎的防治[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2(15).
[2]趙光蓮.淺談豬傳染性胃腸炎的發病及預防[J].畜禽業,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