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爾哈提·艾買提
摘 要:在分析造林對于生態建設的重要意義的基礎上,本文將針對提升造林成活率的具體策略進行研究。
關鍵詞:造林;成活率;生態建設
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環境問題逐漸受到了更多的關注,在這之中,植被建設是生態建設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林業相關工作人員必須能通過提升造林成活率來確保植被建設能滿足我國社會發展需求。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針對提升造林成活率的方法進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將首先對造林在生態建設中所起到的作用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通過對種苗的選擇、對栽種季節及栽種土壤的選擇、栽種技術等內容提出具體的造林成活率提升策略。
一、造林在生態建設中的意義
在我國經濟及社會迅速發展的背景之下,各種各樣的環境問題也逐漸凸顯了出來,對人們日常生產活動的展開造成了嚴重影響。為了對這樣的狀況進行控制,相關單位及人員必須能做到開發與保護并進,避免對自然環境造成不可磨滅的影響。針對本文所討論的問題來說,大量濫砍濫伐、過度開發狀況的出現導致了我國各地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現象,如果不能及時加以控制,那么就很有可能對當地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威脅。從這些內容來說,造林工作的展開是必然的,同時,造林也是我國生態建設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提升造林成活率,構建綠色家園的目標將能更有效的達成,進而做到可持續發展。
二、提升造林成活率的方法
1.對種苗的選擇
選擇品質優良的種苗是提升造林成活率的根本,而健壯的幼苗相對于品質較差幼苗的成活率要高得多。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首先,品質優良的幼苗具有更高品質的基因,能更好的適應自然環境,對不利條件的抵御能力較強,而劣質幼苗則因為基因品質低下極易受到自然環境因素的影響,最終導致幼苗難以存活。其次,優質幼苗自身具備較高的恢復能力,即使遭受到了人為因素的影響也能迅速恢復,而劣質幼苗大多無法抵御不利生長條件,導致造林成活率降低。在對幼苗進行選擇的過程中,工作人員應注意以下問題:(1)盡量選擇已經過市場驗證的品種。新品種在種植過程中更容易受到自然環境因素及人為因素的影響,而已經過市場驗證的品種對應的種植技術相對比較成熟,幼苗自身具備較好的適應能力,因此,造林人員應結合這一點來進行考量。(2)對幼苗的外觀、長勢等進行觀察。對于不同品種的幼苗來說,造林人員應對其高度進行審查,若不符合該品種某一生長年限的正常高度范圍,那么造林人員就應避免選擇此類幼苗。
三、對種植土壤及種植季節的選擇
除了選擇品質優良的品種之外,對于種植季節的選擇同樣也會對造林成活率造成影響。對于大部分樹種來說,春季萬物復蘇、氣溫逐漸回升、空氣中濕度較大,比較適合幼苗的生長和發育,造林人員可以選擇在春季進行種植。另一方面,樹木經過了冬天的休眠期對于周邊環境及生長條件不會產生靈敏的反應,對不利條件的適應能力相對較好,進而提升造林成活率。除此之外,部分樹木由于其自身的生長特性更適合在秋冬季節栽種,造林人員則應結合具體品種來進行衡量。
種植土壤的選擇是影響幼苗生長狀況的關鍵因素,在造林工作開展的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應結合以下內容來對具體的種植土壤進行選擇:1、在專業的林場進行栽植。土壤是幼苗吸收水分和養分的主要來源,如果選擇含有建筑垃圾或其他廢棄物的土壤,那么幼苗的生長狀況必然會受到影響,嚴重情況下就會導致幼苗死亡、造林成活率降低。2、結合種苗特性對土壤進行選擇。不同種類的樹苗適合于不同的土壤,例如,楊樹自身具備比較好的耐旱性,造林人員就可以選擇這種樹苗來改善當地的干旱、風沙等問題。除此之外,不同品種的樹苗對于海拔高度、陽光等的需求都存在一定差異,造林人員應在充分了解這些內容的基礎上對種植土壤進行選擇。
四、種植技術
為了更好的提升造林成活率,相關的工作人員應在種植技術上做到以下幾點:1、按照規范流程展開工作。在造林當天,工作人員首先應根據任務量挖取苗木,確保當天取出的苗木當天用完。其次,應進行挖坑操作,坑的深度應超出苗木根系長度10cm以上。再次,對苗木做進一步處理,將長度過長的根系剪除,避免出現窩根狀況。在此基礎上實施蘸根操作,將苗木根部浸泡在配置好的保水劑、生根粉溶液之中,確保幼苗能正常的生根發育。最后進行埋土操作。2、幼林期撫育管理。造林后幼林一般呈分散生長的狀態,為了進一步提升造林成活率,相關工作人員必須做好幼林期的撫育管理工作,具體應注意的問題主要包含以下幾點內容:(1)做好水分供應及施肥工作。充足的水分和肥力是確保幼苗能正常生長發育的關鍵,造林人員應結合苗木品種特性確定具體的施肥方案,確保幼苗在生長過程中不會出現缺水、養分不足等現象。(2)對幼苗進行修整。在幼苗的生長過程中,如果不主動的進行控制,那么就很有可能出現相鄰的兩棵樹互相爭奪生長空間的狀況。針對這樣的問題,管理人員應及時的對幼苗長勢進行修剪,確保造林工作的開展能更好的達到預期。
五、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通過對幼苗品種的選擇、對種植季節及土壤的選擇、造林過程中所使用的種植技術三點內容對提升造林成活率的具體策略進行了論述。總的來說,造林工作的開展是改善我國生態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而相關的工作人員和政府部門則應從幼苗品種、種植土壤、種植技術等多方面來在原有基礎之上提升造林成活率,并通過這一工作的開展來更好的輔助當地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傳生.淺談如何提高造林成活率及造林質量[J].價值工程,2010,29(33).
[2]徐拴娥.干旱地區如何提高造林成活率[J].山西農業科學,2010,38(2).
[3]趙愛愛.如何提高造林質量確保造林成活率[J].農業與技術,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