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全喜
加快電子商務對銅川轉變傳統貿易營銷方式、拓展消費市場、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至關重要。當前,銅川市電子商務尚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如何扶持、引導企業立足銅川實際,轉變經營理念,加快“觸電”、“轉型”,提升電子商務發展水平,對培育全市經濟新增長動力具有重要意義。
一、發展現狀
1.基本情況。目前全市擁有各類團購網站、平臺40余戶,微信公眾平臺600余家,全市電子商務應用企業2000余家,電子商務創業人員5000余人。耀州區被確定為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區(縣),王益區確定為全省電子商務示范區(縣)。逛集網·照金商城作為銅川本土規模較大的電商平臺,目前設立了1個研發基地、1個市級運營中心、7個鄉鎮服務中心、20個村級服務站,成功打造“照金仙果”品牌。銅小薇牽頭成立了“銅川市電子商務協會”,入會企業120余家,整合當地生鮮、日用百貨、快餐資源,搭建O2O平臺,上線商家達到100余戶。智慧王益、馬咀印象、愛特農、果色天香、印象耀州等電商平臺企業逐步發展壯大。
2.經營模式。全市電商企業主要依托阿里巴巴、淘寶天貓、京東商城、當當網等第三方交易平臺開展網上貿易,產品以地方特色產品為主。逛集網·照金商城與中國電信等聯手,整合電信業務代理點、電商服務站、信合金融便利店,實現農產品進城、工業品下鄉及金融便民服務。銅川印象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在櫻桃銷售季節,成功推出“五朵櫻花”銅川大櫻桃京東眾籌項目,籌資101.67萬元,打破京東生鮮農產品眾籌記錄。全民合伙人電商科技有限公司在經營線上APP商城的推廣和服務的同時,自營52淘商城、一村一品、銅川優購等平臺,主要經營電子產品、農產品及日用百貨。綠萬豐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利用“電子商務+鄉鎮服務網點+農產品基地”的經營模式,設立綠萬豐“一縣一品”農特產展銷店,推廣銷售當地農產品。
3.配套體系建設。政策方面,近年來,市政府相繼出臺《關于加快電子商務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農村電子商務服務體系建設工作的指導意見》,建立了銅川市農村電子商務服務體系建設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市、區縣財政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支持農村電子商務服務體系建設。物流方面,目前已有郵政、順豐、申通、圓通、韻達等17家快遞企業與電商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全市各類快遞營業網點88個。通信設施方面,全市所有行政村實現光網全覆蓋,主要鄉鎮農戶光纖寬帶入戶率達到80%以上。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規劃指導能力“弱”。從政府層面看,由于無法掌握全市電商發展的各項準確數字、電子商務對地方稅收貢獻尚不明顯,以及工作人員知識相對老化等因素的影響,政府部門對全市電商產業的發展現狀、生態格局、未來趨勢等基本情況掌握、研判不夠全面。雖然我市已經制定出臺了扶持電子商務發展的政策,但缺少推動電子商務發展的中長期規劃和相應的工作機制。從協會層面看,我市電子商務協會由銅小薇商貿有限公司牽頭發起,由于受到各種局限,電商協會在指導、助推全市電商企業發展方面,還缺少有效可行的辦法。與其它地區電商協會相比,作用發揮尚不夠明顯。從企業層面看,雖然絕大部分企業經營者對發展電子商務持肯定態度,但對如何實施線上銷售知之甚少。大部分的企業經營者理念還相對落后,對開展電子商務的目的、步驟、條件等認識不到位,甚至還停留在把電子商務作為清理庫存手段的粗淺階段,導致企業電子商務發展中兩極分化的現象十分明顯。
2.電商專業人才“缺”。電商人才缺乏已經成為影響全市電商發展最重要的因素。一是引進難。與周邊西安、咸陽等地市相比,由于受到城市能級和發展平臺的限制,我市對高素質的電商人才和運營團隊吸引力不強,美工、營銷、設計等人才缺乏,引進人才的流動性大。二是培養難。針對人才缺乏的問題,市、區(縣)相關部門舉辦相關培訓,但培訓內容大多處于基礎層面,缺乏實戰性和操作性,高層次培訓效果不明顯。三是招聘難。由于缺乏電商集聚平臺,絕大部分電商企業分散,企業招聘客服、美工等基礎人才的難度大。
3.配套保障水平“低”。一是物流配送不專業。我市多數農產品對物流配送有較高的要求,本地物流公司規模小、能力弱,生鮮商品易腐爛、具有地域性和季節性,不同城市間冷鏈物流水平的巨大差異,物流損耗大,且配送成本與農產品價格相當。加之由于我市電商企業集聚度不高,銷售配送往往以就近選擇為主,單個企業的議價能力不強,導致物流價格普遍偏高。二是配套服務不完善。由于缺少為電商企業提供綜合配套的電商產業園區,我市大多數電商辦公地點仍然散布在企業廠房、小區出租房等地,“前店后倉”問題還比較突出。這種分散的局面不僅無法滿足電商企業和個體網店的辦公需求,而且還導致資源無法在企業之間實現整合和共享。三是金融保障不健全。我市不少電商由于缺少廠房或固定資產作抵押,而且在資金需求上普遍存在金額小、頻率高等問題,相對于大客戶來說,金融機構不愿花費成本和精力來開展針對電商需求的貸款業務。很多個體和中小電商企業不敢在平臺開發、產品競價和市場推廣等方面進行大量投入,企業長期陷入重復、低水平的發展狀態。
三、對策和建議
1.扶持措施上要體現“專業化”。要進一步提高電子商務產業發展對經濟轉型升級作用的認識,加強規劃引領,把發展電子商務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推動全市經濟轉型發展的重大舉措,加快制定出臺專業性的電商中遠期發展規劃,為我市電商發展繪好“時間表”和“路線圖”。要完善扶持政策,加快成立由農業、工信、商務等部門和第三方服務企業組成的電子商務指導服務中心,對全市電商企業的發展情況進行細化摸底,在完善現有政策的基礎上,在財政、稅收、融資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鼓勵金融機構推出為電商量身定制的金融產品。要充分發揮協會作用,通過充實協會力量,創新工作機制,加大對電商的指導力度,可根據協會的貢獻由市財政給予一定的資金補助和獎勵,增強電商協會在電商企業中的威信和“話語權”。針對電商從業人員大多以青年人為主的特點,充分借助團組織人才豐富、組織健全、年輕干部知識結構合理的優勢,將團市委吸納進入電商協會,并負責協會的日常工作,利用電商行業中發展比較成熟的企業推進團屬陣地建設,組建網創志愿者協會、電商導師團,開展青年網商創業大賽等活動,不斷優化電子商務發展環境,引導全市電商企業規范、有序和聯合發展。
2.發展模式上要突出“差異化”。積極引導企業實現差異發展、平衡發展、共同發展,形成互為協作、互為補充的良好電商發展生態。一是立足特色農產品開展農村農業電子商務。選擇條件成熟的2-3個特色產業鄉鎮,開展現代農業電子商務試點,激發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活力。選擇蘋果、櫻桃、桃、核桃、玉米等名優特產作為網銷主打產品,講好產品故事,將地方農特產進行有效包裝,講原生態的農產品和農民的故事,從而打造讓消費者引起共鳴甚至落淚的爆品。與知名第三方電商平臺對接,拓展特色農產品銷售主渠道,并積極籌建本土農產品電商銷售平臺或第三方平臺,壯大農產品銷售次渠道。將農村電子商務的產品儲備、物流配送等配套設施納入美麗鄉村建設整體規劃,促進農產品銷售網絡化。二是立足工業優勢發展電子商務。鼓勵工業企業借力“互聯網+”思維,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推動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引導生產企業通過O2O、OSO等電子商務新模式,為原料采購及成品銷售等環節提供配套服務,打造產業價值鏈互動平臺,提升用戶體驗,拓展線上、線下消費空間和渠道。三是立足服務業發展電子商務。加快推進電子商務在餐飲、零售等傳統領域的應用,引導傳統商貿企業應用“互聯網+”模式,開展網絡營銷,鼓勵企業借助第三方電商交易平臺,把更多的產品推向市場。
3.優化服務上要注重“集約化”。建立特色鮮明、產業鏈清晰、服務體系完善的電子商務產業平臺,對促進電商集聚、打造區域品牌、拓展產品銷售渠道有著積極作用。目前,要加快關莊電子商務產業園建設,在積極吸引本地電商入駐的同時,加大對外宣傳力度,吸引國內外著名電子商務企業、配套服務企業入駐園區,為我市傳統企業提供電子商務模式設計、網站設計制作和物流配送等電子商務外包服務,將電商產業園打造成為一個集辦公、培訓、攝影、物流、倉儲等為一體的集群化發展空間。要進一步優化全市的物流基礎設施布局,通過物流補貼、稅費減免等方式,充分依托現有的交通運輸體系,建立覆蓋本地區的配送網絡,尤其是要在鄉村建立電商物流配送門店和快遞服務點,實現本地物流網絡全覆蓋,解決農村物流“最后一公里”問題。
4.人才培育上要講究“實用化”。建設銜接全產業鏈的智囊系統,包括生產種植、產品策劃、文案設計、品牌規劃、營銷導師、教育培訓等專家團隊,進一步完善我市電商人才培訓模式,將培訓主體由政府轉為市場,培訓方式由紙上談兵轉為實踐操作。可通過引進一批素質優、層次高、激情足,并且具有網絡營銷和經營管理經驗的高技能型人才來我市創辦電商服務企業,與當地企業和農業合作社合作,依托本地特色產品,經過統一質量標準、統一產品包裝后,在網上銷售;協助政府部門開展“培訓—實踐—創業”的立體化培訓。一方面,政府部門將培訓費用由補助給受訓人員轉為補助給培訓企業,充分調動培訓機構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受訓人員在企業接受理論培訓后,還有機會在企業參與實戰,提高培訓實效性。還可以成為培訓企業或者第三方企業的分銷商,為企業銷售商品,提高參與積極性。
5.在工作推進上要下達“硬指標”。將發展電子商務納入市政府考核體系,作為考核目標,對部門、區縣發展電子商務的業績進行量化考核。強化督查督辦,積極總結經驗做法,根據新形勢、新情況、新要求,不斷完善我市電子商務發展政策,建立健全有利于推動全市電子商務發展的政策體系。將各級領導干部創新發展電子商務的風險納入全市容錯糾錯機制范疇,保護各級領導干部大膽干事創業,大力發展電子商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