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紅林
(南京市浦口區星甸中學 江蘇 南京 211807)
初三復習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迎接中考,而復習課則是初三復習的主要課型,也是提高學生“雙基”的主陣地.筆者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復習課中一直采用的模式是:出示知識框架——復習章節主要知識——例題分析——鞏固練習,發現這樣去上復習課,教師感覺備課很輕松,課堂流程很順暢,但是,實際情況卻是學生上課很疲憊,興趣不高,加上生源質量差,后進生較多的情況,時間長了以后,學生有種應付的感覺,做題也是三心二意,正確率自然不高,一到綜合測試和大的檢測,成績很不理想,距離區均分的差距總是很大.在做了充分的思考之后,筆者就“電路”的復習課做了一個嘗試,圍繞著一個只有燈泡的電路圖,展開了電路有關知識框架的復習,整節課讓筆者眼前一亮的是:學生的學習情緒高昂,一掃平時的疲憊,全班同學復習得非常輕松,多次露出自信的笑容,這讓筆者感受頗深.
課題:初三總復習——“電路”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復習“電路”這一章的知識,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本章主要有哪些知識點?(學生沉默了大概有半分鐘,不知道從何說起,后來一名成績較好的同學舉手發了言)
生甲:有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
生乙:有電流表和電壓表(成績較好).
生丙:串聯分壓,并聯分流(成績較好)
……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本章的主要內容,如圖1所示(在黑板板書知識框架).
師:同學們如果有遺忘的地方,在筆記本上將知識框架記下,課后再進行復習.

圖1 “電路”知識框架
師:下面我們來看一道例題:
【例1】如圖2所示,開關S閉合時,可能發生的現象是( )
A.L1不發光,L2發光
B.L1被燒壞
C.L2被燒壞
D.電源被燒壞
生:(聽老師講解,并沒有記錄解題方法)
學生完成學案后,老師進行了提問.問了3名同學分別為:后進生、中等生和優等生,均未答得非常理想,這時教師急于進行講解并讓學生進行訂正.而后教師統計了正確率不過20%.這顯然沒有達到預計的課堂效果,學生學習很被動.
師:布置完成學案對應練習.

圖2 例1題圖
在出現這樣的情況后,筆者在另外一個班級改變了課堂復習模式.
上課前,教師在黑板上畫了一個燈泡,接著展開了知識框架的復習.
師:同學們,你能夠將這個電路(圖3)補充完整,使燈泡發光嗎?

圖3 需補充的電路圖
(一名后進生很興奮地舉起了手,面帶自信的笑容)補充了電源、開關和導線.
生丁:圖4是補充完整的電路.

圖4 生丁補充電路圖
師:說說你這樣做的目標是什么?
生丁:電路的4個基本組成部分是,電源、開關、用電器和導線.
教師在黑板板書電路的構成:電源、開關、用電器和導線.
(筆者寫完板書后,看到了這名后進生正在聚精會神地看著老師的板書,嘴角微微地笑著……)
師:這時候燈泡亮了嗎?這是什么電路形式?
(又一名成績在中等偏下的學生舉手了,這時候教師會心的笑了)
生戊:這時候燈泡不亮,這是斷路,要閉合開關,閉合開關后是通路.
師:(接著追問)短路是怎么形成的,你能在圖中表示出來嗎?
(這時候全班同學都笑容滿面的看著我,把手舉起來了……)
生己:短路如圖5所示.

圖5 生己補充電路圖
師:在黑板板書,3種電路,通路、短路和斷路.
師:燈泡能夠亮的原因是什么?
生庚:有電流通過.
師:在圖中畫出測量該燈泡電流的電路圖.
(學生爭先恐后,笑著搶答……)
生辛:畫出電路如圖6所示.

圖6 生辛做圖
師:說說電流表在使用時有哪些注意點?
生壬:注意量程,注意電流要“正進負出”……
師:回憶串、并聯電路中電流有怎樣的特點?
生癸:串聯電流相等,并聯干路電流等于各支路電流之和.
教師板書串、并聯電路電流特點.
(筆者此時發現,學生們努力地回憶著知識,期待著回答老師的問題)
師:想知道燈泡兩端的電壓大小可以怎么做?
生齊答:在燈泡兩端并聯電壓表.
請一名同學在黑板上畫出電壓表的位置.
師:誰能說說電壓表使用時的注意事項?與電流表使用有哪些不同點?
生子:電壓表需要并聯在電路兩端,電流表則是串聯在被測電路中.
師:串并聯電路中電壓有什么特點?
生丑:串聯分壓,并聯電路總電壓與各支路兩端電壓相等.
此時,幫助學生回憶串并聯電路電壓特點.
師板書:串并聯電壓特點.
師:給這個燈泡找個伙伴,讓兩個燈同時發光,這兩個燈是串聯還是并聯?
生寅:都有可能,如果是并聯只有干路有開關,兩燈也能同時發光.
教師在黑板上畫出兩燈串聯和并聯電路,提出問題:
在沒有電路圖和實物圖的情況下,如何區分兩燈的連接方式?說說你判斷的理由.
生卯:可以擰下其中一個燈泡觀察另外一盞燈泡的發光情況.
師板書:串并聯電路特點.
(此時,學生已經完全進入了電學的知識海洋中,筆者通過他們的眼神,似乎看到了他們內心自信的笑容)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思想好比火星:一顆火星會點燃另一顆火星.一個深思熟慮的教師和班主任,總是力求在集體中創造一種共同熱愛科學和渴求知識的氣氛,使智力興趣成為一些線索,以其真摯的、復雜的關系——即思維的相互關系把一個個終生連接在一起.”初三復習不是簡單將教師多年的教學經驗和對課本知識的系統了解機械地傳授給學生,而是在充分了解學生學情的基礎上,通過他們所熟知的內容和感興趣的“點”,帶動“面”的掌握,從而構建初中物理的知識網絡.筆者在兩節課后,嘗試做了一些總結.
(1)以“點”促“面”,構建網絡
知識框架復習需要建立一條主線,在主線的基礎上進行發散,建立支線,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網絡,做到知識的再現和再認識.如在歐姆定律的復習中,我們可以以“伏安法”測電阻的電路圖為主線,復習“伏安法”測電阻和探究電流、電壓和電阻的關系,同時可以拓展到“伏安法”測電功率的復習.如果能夠將圍繞在主線周圍的支線進行對比和區分,則能達到更好的效果.這樣,會使學生感受到我們物理知識“多”而不“散”,學習起來覺得輕松而愉快.
(2)由“簡”入“繁”,激發興趣
教師在進行知識框架的復習時,如果直接將知識框架示意圖呈現給學生,會讓學生覺得很繁,也很難記住,教師也只是完成一個教學流程而已,并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而讓筆者感受很深的是,這樣去做以后,學生在進行鞏固練習時,提取知識則顯得非常困難,那做題速度和正確率自然不高.做好充分的學情調研,做個有心人,記錄學生平時常見的做題錯誤,從他們最熟知的知識入手,可以提高課堂的參與度,激發后進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樂于接受物理知識,主動思考.如在光現象的復習中,在黑板上畫一條光線,提出問題:“你有哪些方法可以使這條光線的傳播方向發生改變?”學生很踴躍的要求上臺板演,有畫平面鏡的,有畫透鏡的,還有畫球面鏡的.這時教師有意識地追問:“這些光學儀器對光線的作用原理相同嗎?”從而激發學生接著回憶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平面鏡成像等知識,構建知識網絡并進行區分認識.
(3)由“單一”到“多樣”,愉悅課堂
陶行知說過:“自動是自覺的行動,而不是自發的行動.自覺的行動,需要適當的培養而后可以實現.”單一的復習模式,只會讓學生感覺枯燥乏味,課堂氣氛沉悶,久而久之課堂失去了活力,學生成了名副其實的“作業家”,沒有了課堂主人的氣勢,學習效率低下,成績難以提高.實驗課、習題課、拓展延伸課、試卷講評課、自主復習課等等,不斷地改變復習的模式,讓學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覺,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在學習中心情愉悅,學習效率提高,教師的個人魅力也得到了提高,不過這樣一來,教師的工作重心需要前移,備課則顯得尤為重要.
缺少了學生參與的課堂是失敗的課堂,筆者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和反思認識到教師不能包辦課堂,尤其是在初三復習課中不能包辦課堂總結,知識歸納,而通過一個簡單問題,用對話的方式調動學生的課堂熱情,如此一來,既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體現了學生的課堂主體性,真正的去做到“將課堂還給我們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