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
摘要:學習西方設計歷史,不僅僅是為了熟知各種設計潮流、風格的起源和特點,模仿西方的設計語言進行設計活動,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西方的歷史更好的發展中國設計。
關鍵詞:西方設計史;設計;功能主義;中國傳統文化
設計有其歷史傳承性,任何一種設計風格的產生與發展都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只有了解過去,才能更好的對未來做出思考。好的設計史論素養、對設計更深入的理解,對于中國的設計師發展中國自己的設計哲學語言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習西方設計歷史,不僅僅是為了熟知各種設計潮流、風格的起源和特點,模仿西方的設計語言。只有從認識上站在比較高的起點上,清楚的認識西方設計發展的內涵與特點,從中國傳統文化上探索設計,才有可能趕上發達國家的設計水平。反之我們將只能在設計上對西方文化,對西方現代設計亦步亦趨。
那么應該從哪些方面來研讀西方設計史呢,以下將從幾個方面來探討。
首先應了解西方設計演變發展的原動力——機械化大生產。
工業革命以前,從古希臘神廟山墻上的雕刻,到中世紀布滿人像和花紋的教堂門窗,再到維多利亞時代各種繁復的裝飾——這樣一種設計顯然是為了滿足統治者奢侈生活和獵奇心理所特制的,為了追求形式,犧牲了實用功能。設計爭論的開始是從工業革命發生以后,伴隨著機械化大生產的產生而產生,并且快速發展。在強大的機器面前,個性的設計屈服于機器的生產,所以形式與功能之爭在設計史上如影隨形。現代設計的開端要從“工藝美術運動”說起,運動開始時將這一時期產品的藝術質量的下降歸結為是機器生產造成的,從而反對機器生產力圖復興手工業,強調產品的形式、藝術和傳統、自然的美、人的審美趣味。隨后,以法國、比利時為首開展的“新藝術運動”,因為它同樣反映了藝術家在工業化進程中的矛盾心理,所以它可以看作是工藝美術運動在歐洲的繼續。其強調裝飾、強調形式美,但是由于新藝術運動處在現代設計的成長過程中,它又無法完全不受勢頭強勁的工業化影響,所以運動本身都是充滿矛盾的。幾乎與現代主義設計運動同時發生的“裝飾藝術運動”,從思想和意識形態方面來看是對矯飾的新藝術運動的反對,力圖把豪華、奢侈的手工藝制作和代表未來的工業化特征合二為一,在設計中主張要兼顧人們對產品形式的多樣化需求和機器批量化生產的要求。但是以當時的工業技術水平,要讓大機器批量生產的產品兼具手工之美實非易事,在2O世紀3O年代后期便逐漸勢微。
綜觀上述三次運動,都主要是針對機器大批量生產之初對于產品形式的忽視,力求發展新的、合理的、完善的設計風格將對形式的追求融入其中。但是它們所借鑒的形式往往都是以往手工業生產的那種繁雜的裝飾,顯然有違當時工業化生產的現實。如何才能在保持物質進步的同時,也能享受到機械所帶來的精神愉悅,創造出能代表大機器時代的優良的設計促使人們又開始了對包含在設計產品中形式和功能新的探索。
從l9世紀末建筑師沙利文明確提出“形式服從功能”到包豪斯強調技術與藝術新統一,再到2O世紀四五十年代流行于整個世界范圍內的“國際主義”設計風格,功能主義設計思潮不僅使設計擺脫和糾正了1 8、19世紀以來重外在形式不注重產品內在功能的偏向,同時它也創建了一種簡潔、明快具有現代審美感性和時代性的新風格,適應了現代主義設計所追求的使設計要適應現代大工業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并且在講求設計功能、技術和經濟效益的基礎上。但是,功能主義在發展中逐漸走向極端,對幾何造型的過分推崇,單純追求功能的理性使設計充滿了冷漠感;對裝飾主義傾向極端排斥,忽視了產品的審美性,忽視了人在使用產品時的精神體驗,缺乏人情味和個性特色。隨著后現代主義設計的出現,則表達了人們在世紀末普遍的懷舊情趣,將強烈的感性色彩融入產品形式的創作中,希望以此將人們從機器的叢林中拉回。
其次,思考中國設計與西方設計的區別,探索一條適合中國設計的路子。從西方設計發展的歷程可以看出,基本上所有西方現代設計所探討的問題都是圍繞著“機器”來展開的,不斷地在功能與形式上展開激烈的爭論。西方現代設計更突出科學精神,更強調創造性與個性特征,更注重邏輯分析,更善于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注重對于外部世界因自身個體化的需求不斷擴大而產生的創造力和成就感。中國古代設計思想,從整體上看,強調人與自然的共生,浸透著濃厚的生命象征意味與倫理價值觀念,講求天時、地利、人和,因材施藝、因勢利導,適可而止的設計原則。這些原則與后現代設計的某些理念有些相通,后現代設計在造型、色彩、人體工程學更傾向了自然,也契合了人性發展。但是中國目前的設計狀況卻出離了古代的設計思想原則,不負責任的盲目照搬西方的設計,雖有所發展,但是代價卻也很高,造成資源的浪費,環境的破壞。西方現代設計發展的經驗和教訓具有可借鑒的實際意義,日本現代設計的發展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而且日本與中國都屬于東方文化體系,有更多的相似之處,日本在20世紀50年代才開始現代設計的進程,他們一方面派設計師出國學習,一方面請國外的著名設計師來講學,通過舉辦發達國家的設計展覽來喚起國人的設計意識,開辦設計專業和設計學校來促進日本設計的快速發展。在傳統文化的傳承上面,日本的現代設計道路走的是一條雙軌并行的道路:傳統和現代設計平行發展,互不干預,但是在可能的情況下相互借鑒。這點中國設計是可以借鑒的。
產品的功能發展是無止境的,形式的發展也是同樣,我們只有了解自己的歷史,才能找到自己的特色,找到方向,設計亦如此。現代化是趨勢,民族化才是特色,只有繼承本祖先的體脈,在繼承與結合中不是簡單的粘貼、折衷、照搬,而是一種有個性的超越,才會設計出令人稱道,賦有個性的設計。
參考文獻:
[1] 段建華. 談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設計. 藝術設計與研究, 2005-2
[2] 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北京第1版.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9
[3] 黃力之. 后現代主義:西方之根與中國之無根. 學習與探索,200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