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
摘要:在幼兒美術活動中應當既教給幼兒一些表現技能,有要給他們留有充分發揮創造的余地。對幼兒的作品,我們要重視其意而不苛求其形,重視其趣而不苛求其法。
關鍵詞:美術活動 協調技能技巧 創造性發展
美術是人們表達情感、交流思想的一種藝術活動,它作為一種開發幼兒智力與潛能,培養幼兒想象力及創造力的有效途徑,越來越受廣大教師及家長的關注。但是教授美術技能技巧和培養創造能力,孰先孰后,兩者的關系該如何處理呢?
首先,我們端正幾種錯誤的觀點:
一、過分強調幼兒美術的技能技巧
有的老書記因為孩子畫的不圓、不方、不正而懊惱,這實際是不從孩子的身心特點出發,對孩子的要求過高,過分強調技巧的運用,忽視孩子自身的需要和興趣的為培養。由于得不到認可,孩子產生畏懼和厭學心理,最終造成兒童的片面發展。要改變這種現象,首先應轉變這種不科學的認識,培養美術的技能技巧固然重要,但這只是達到美術教育目標的手段,幼兒美術活動旨在引導幼兒認識世界和利用自己的方式表現世界,而不是使幼兒過早的掌握“一技之長”。
二、片面的認為幼兒美術就是繪畫
有些家長認為:繪畫就是美術,老師在幼兒園教幼兒上美術課就是只教繪畫。其實這種認識是錯誤的、片面的。幼兒美術活動除了繪畫之外還包括泥工、紙工等形式多樣的手工活動,它們和繪畫一樣,也是有益于幼兒腦發育的美術活動形式。
三、以成人的眼光評價孩子的美術作品
我們時常會聽到老師這樣評價孩子的作品:“你怎么跟老師畫的不一樣呢?”“看你畫的既不像圓形也不像方形,好好地紙都被你涂爛了。”還有的老師再輔導孩子作畫時發現孩子畫的不像會不由自主的那期孩子手中的畫筆代替孩子完成作品。這樣一來,孩子的作品雖然完成了,但由于孩子未能真正獲得練習的機會,不能親自感受欣賞美、創造美的樂趣,也失去了體驗成功的快樂。因此,教師在輔導孩子進行美術活動時,熒幕李是自己成為孩子的指導者、合作者、欣賞者,而不應成為孩子的挑剔者、代替者。
幼兒的一些作品,在成人看來很可笑,可是卻真實的反應了孩子對事物特征的認識。孩子們的潛力不同,興趣有別,不可能個個都長成藝術家,但他們每一個人都會因自己所具有的創造性而一生受益無窮。所以技能技巧的培養需要尋求合適的教育時機,而創造性的培養則應當是幼兒美術活動的主線。
在美術活動中培養孩子的創造性,首先應該為孩子提供豐富的生活經驗,使他們的創造與生活直接相連,從而使創造更有意義。
美術作品使對現實的再創造,假如沒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做創造的基礎,那么孩子除了刻意的模仿老師就沒有其他辦法了。比如在組織幼兒幼兒秋游后,孩子對秋天充滿了好奇和興趣,通過組織師幼之間的談話,我發現幼兒對秋天的樹葉特別感興趣,于是在幼兒認識落葉的基礎上,撿了不少落葉,產生了用樹葉拼貼圖畫,用樹葉拓印的愿望。此時我就設計了美術活動《樹葉拼貼畫》,讓幼兒利用樹葉,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性進行拼貼,收到了令人滿意的效果。因此,對孩子來說,他們的親身經驗使他們的創作更有意義,他們更有創造的欲望。
其次,鼓勵幼兒在美術時自由表達,教室不要用統一的標準來評價幼兒的創作結果。
現代美術教育家伊頓說:“教育是一種勇敢者的探險,尤其是藝術教育,因為它涉及到人類的精神創造?!笨梢妱撛煨运季S的培養是藝術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美術不同于某道數學題只能有一個答案,美術作品的美具有多樣性,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去欣賞和評判,否則條條框框太多會限制孩子的創作思路,是幼兒的作品顯得千篇一律,缺乏個性與活力。所以,讓孩子做他們自己的美術創作的解說員,是美術教學的一個很好的方法。
最后,教師指導孩子創作時要以引導和啟發為主,避免以個人的主觀意愿作為評判的標準。
如果創造性能夠用一個標準或老師個人的理解或喜好來評判的話,那它就不叫創造性了。但是不加以評判并不意味著不能評判和引導。兩者是有區別的。有益和有效的評論是積極的,它能夠為孩子帶來更多的自由發揮的空間,為孩子今后的創作鼓起勇氣。相反,則會限制了孩子的思想,讓孩子從思想上以為以后我不能這樣畫了,從而失去了創造的動力。所以,不管孩子的作品是夸張還是平淡,細膩還是粗獷,它都有其內在的含義,是幼兒思維創造性的結晶,是幼兒心靈的反應。老師講評時不妨多肯定一下孩子所具有的創造性的一面,從而激發幼兒創造美、表現美的欲望。
總之,在幼兒美術活動中應當既教給幼兒一些表現技能,有要給他們留有充分發揮創造的余地。對幼兒的作品,我們要重視其意而不苛求其形,重視其趣而不苛求其法。在評價幼兒的美術作品時,不能只從技能技巧水平的高低上去衡量優劣,更重要的是珍視幼兒在繪畫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童心、童趣、想象和創造性。
參考文獻:
[1] 美術活動中如何協調技能技巧的培養與創造性發展的關系[J].山東教育,2002(Z3):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