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福龍 冷瓊麟
摘要:在素質教育改革背景下,我國學校體育教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在當代學校體育改革與發展取得了一定成績的同時,也存在一些不足,[1]因此,本文以中小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搜集相關的文獻資料,對新形勢下中小學生體質健康影響因素進行研究。
關鍵詞:中小學生;體質健康;影響因素;對策
1 前言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給中小學生體質健康帶來生機和活力,我們欣喜地看到,良好的健康理念正在逐步更新,部分學生的體質健康也正在得到改變,但不可否認的是:在社會、學校、家長及學生個人方面,仍然透露出浮躁、盲從和形式化的傾向,這幾年的體質健康統計數據都已充分顯示全國中小學生體質仍持續下降,所以目前來說我國學生人群體質健康現狀與國家對體育教育工作的要求相差甚遠,表明在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發展方面還有許多問題亟待研究。
2 新形勢下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發展趨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狀況與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形成強烈的反差,已成為困擾我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之一。國家歷來高度重視這一問題,出臺了一系列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的相關政策。[2]從2007年中央7號文件《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到2012年《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以及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6〕27號)》文件的下發,可以看出中央政府層面,對學生體質健康的認識有了進一步加強,但自文件下發以來,學生體質并沒有得到根本性好轉,“學生體質下降”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也成為社會整體的一個共識。
3 新形勢下中小學生體質健康影響因素分析
3.1 學生、家長體質健康概念模糊, 對終生體育意識淡薄
體質健康的定義:健康不僅僅是指沒有疾病或不虛弱,而是生理、心理的健康和社會適應的完好狀態。但大多數家長和孩子并不這樣理解,往往忽略了生理、心理一及社會適應這些方面,他們認為,能跑能跳,沒有語言、智力、聽力等障礙,就是體質健康。
3.2 課外時間少,體育鍛煉時間不足,學生自制力差,影響體質健康的提高
學校的體育活動并不能滿足學生體質健康的需求,但一些家長打著“一切為了孩子”的理由,讓孩子在放學后或者周末參加各種補習班,校外鍛煉和休息時間自然而然的減少,2014年國家體育總局公布在北京等10省(區、市)對6至19歲兒童青少年體育健身活動及體質狀況進行抽樣調查,參加校外體育鍛煉達到規定標準的比例僅為28.6%,明顯運動不足,每周達到3次及以上1小時大強度體育鍛煉的兒童青少年比例僅為8.9%,38.5%的兒童青少年體育鍛煉強度小。[3]這一結果與國際水平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另一方面現在是數碼時代,電子產品層出不窮,網游風靡,大人每天都舉著手機,對著電腦。
3.3 社會輿論給學校體育帶來不可逾越的鴻溝
尊師重道不復存在,教師手中已不再握有戒尺,學生體質本身就弱,校園內發生的體育事故得不到有法律力保障,在體育課中一旦發生傷害事故,必將對事故主體——學生家長、體育教師、學校造成影響。
4 增強中小學生體質健康對策探究
中小學生的體質健康問題是綜合性的、社會性的, 各種負面因素在目前和可以預見的將來對學生體質健康的不良影響將是長期而持續的。凈化環境,最終需要學校、家長、媒體以及全社會共同參與。要營造有助于孩子成長的社會氛圍,從根源上保證中小學生的體質與健康。
4.1 轉變思想觀念,終生體育意識一體化
全國各層各級認真落實與體質健康有關的相關文件、制度,并加大宣傳力度,使全社會認識到中小學生身體素質下降的嚴重性,認識到改變現狀急需全社會共同參與,從而營造出社會各界齊抓共管的良好社會氛圍,不斷加強中小學生的健康知識教育。
4.2 充分利用各種校外體育資源,建立將 社會、家庭等結合為一體的模式
就目前的條件來講,中小學生堅持體育鍛煉的最有效的模式 有以下幾種:
4.2.1. 個體模式
針對個人的身體情況,將體育鍛煉進行科學量化的方法,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體育鍛煉。這種模式有較強的針對性,包括其鍛煉的對象和鍛煉的內容與方法。 像超肥胖兒童就可以采取這種模式。
4.2.2 社區或村莊模式
社區或村莊可以經常組織形式多樣的小型體育比賽,如拔河、乒乓球、小籃球等,從而激發中小學生加強體育鍛煉的興趣以及主動性,在鍛煉身體的同時又培養了他們團結友愛、積極進取的 品質。
4.2.3家庭模式
父母是中小學生最好的老師。整個家庭成員的體育鍛煉習慣將深刻地影響小學生的體育鍛煉習慣。
4.3 社會、家長多些理智,學生、教師少受傷害
現在國家各個層面都在探索有效解決體育運動傷害事故處理的最佳辦法,解決問題的關鍵還是要有明確的法律條文來保障,要讓學生家長提高思想上的認識,能接受體育教學中的傷害事故是一種“教學現象”的觀點,能認識到解決這些問題是自己的責任和義務,那一切就好解決了,轉變觀念不是一朝一夕,需要潛移默化的滲透,需要大量的正確輿論信息反饋,需要不斷的去學習。
4.4 加強學校體育的重視程度,加大體育教學投入
加大對體育教學的重視程度,是不斷提高體育教學質量,改變體育教學模式,實現體育教學目標的重要途徑。不斷提高體育學科的地位,完善體育教學質量有效評價機制,不僅要從書面文件給予重視,更要從思想上給予重視。
5 總結
"亡羊補牢,尤未晚矣"。在新的教育形式下,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依然達不到效果,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學生體質的下降不是一種偶然,是由客觀存在的社會的、學校的、家長的、體育教師和學生自身的因素造成的。
參考文獻:
[1] 李金誠.試論當代學校體育的發展趨勢與我國學校體育的現狀和改革[J].《教育》,2016年,第7期.
[2] 楊成偉,唐炎張,赫張鴻. 青少年體質健康政策的有效執行路徑研究——基于米特-霍恩政策執行系統模型的視角[J].《體育科學》,2014年,08期:56-64
[3] 李小偉. 抽樣調查結果表明:青少年課外體育鍛煉明顯缺乏[N]. 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 2014年08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