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張錫純、郭可明等人是河北民國時期活躍在醫壇上的著名醫家。在論及民國時期河北醫家的文獻研究時,卻有一位不能不書上一筆的醫家---王清任。研究他們的醫藥著作和期刊是構建民國時期河北醫家文獻研究的重要基礎。
關鍵詞:河北醫家;醫學文獻;王清任;張錫純
綿延數千年的中國傳統醫學,一直是中國的主導醫學。然而在西方近現代醫學的沖擊打壓之下,傳統醫學不可避免地步入衰微的歷史境遇。中醫雖遭受了異常的責難,但是中醫藥著作的撰寫和刊發卻步入了一個繁盛的時期。在燕趙大地上,自古以來名醫輩出。在民國時期涌現了一批像張錫純、郭可明、岳美中、牛澤華、賀普仁、滕宣光等著名醫家,他們對祖國的傳統醫學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影響頗為深遠。民國時期是指1911 年辛亥革命爆發至1949年9月,民國時期的中醫文獻指這段時期在我國出版發行的中文醫藥類文獻,在種類上主要是指醫藥著作和期刊以及醫家進行醫學活動的講稿。
在談及民國時期河北醫家的文獻研究時,有一位不能不書上一筆的醫家。就是梁啟超稱贊為“中國醫界極大膽之革命者”①的王清任。首先,王清任是近代河北玉田人。第二,王清任的主要醫學文獻及醫學成就,到了民國時期才開始得到重視和研究。第三,清末民國初期時,河北著名醫家張錫純深受王清任益氣活血思想的影響并且倍加推崇。張錫純對益氣活血法的運用是在發展王氏學術思想的基礎上而來的。誠如張氏云“ 玉田王清任《著醫林改錯》一書, 立活血逐瘓諸湯, 按上中下部位, 分消疲血, 統治百病, 謂痕血去而諸病自愈。其立言不無偏處, 然其大旨則確有主見, 是以用其方者, 亦多效驗”②足以可見張氏對王氏是非常推崇的。
王清任(1768-1831),字勛臣, 又名全任, 直隸縣人(今河北省玉田縣人),出生中醫世家 。自幼習武,武科舉出身,后學醫?!夺t林改錯》是王清任從醫42載留給后人的唯一一部傳世之作。此書只有3萬字左右,分上下兩卷:上卷論臟腑。下卷論半身不催癥,另外配圖25幅,自創新方31貼。該書雖非宏篇巨著, 但因敢于問闕經典, 闡發氣血, 為后世醫家所嘆仰。故后人稱贊“集數十載之精神,考正數千年之遺誤”,是“稀世之寶”。在他身后160多年間,再版40多次,至今可見到70多個版本。 當時還有英、法、日等多國譯本, 英譯本最初發表與《博學會報》中,書中稱王清任為“近代解剖學家”。王清任和三萬字的《醫林改錯》給當時醫界注入了一股新鮮的血液,如蒼穹中的一抹流星,讓人眼前一亮。
近十年來,研究王清任及其經典文獻《醫林改錯》的文獻相當豐富。大約有150 余篇,對《醫林改錯》的研究更是全方面,多角度的展開。從王清任敢于質疑古典文獻的治學態度和批判性的創新精神到王清任的學術思想,到血瘀證的病因病機、辨證論治,再到血瘀證的組方用藥等方方面面均有研究,并且研究成果頗豐。
王清任在繼承傳統中醫理論之核心---氣血觀念的基礎上,不顧封建社會的束縛,不顧自己名利,勇于追求真知,探索真理。王清任更加重視氣血在治療中所起的作用, 對傳統中醫的氣血理論有了新的繼承和發揮。其在《醫林改錯·臟腑記敘》中曰:“治病之要訣在明白氣血, 無論外感、內傷, 要知初病傷人何物, 故不能傷臟腑, 不能傷筋骨, 不能傷皮肉, 所傷者無非氣血”。③他認為元氣是生命之源, 元氣在則生, 元氣無則死, 王清任在著作中列舉了50種血瘀癥/40種氣虧證、20 種氣虛癥供后代醫家們參考。使得傳統中醫中的“氣血學說”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在《醫林改錯》中,王清任明確的批評古代醫家們對于臟腑的論述,對傳統醫籍中關于人體臟腑的某些錯誤進行了厘正,對傳統中醫思想起到了沖擊作用?!夺t林改錯》可以說是一部奇書,其中所載的各種活血化瘀諸方,開創了祖國醫學對血瘀證辨治的新天地,也為后世血瘀證理論的形成和完善奠定了較好的基礎,可以說是在中醫古代經典上的創新與發揮,是對后世醫家影響非常深遠的一部古典醫籍,正是因為王清任在醫界的成績,他被尊為活血化瘀派的宗師,澤被后世。
王清任開辟了中醫解剖研究醫理的先河,使得傳統中醫發展從抽象思維到具象思維的巨大突破。王清任一生謙虛謹慎、不因循守舊、敢于創新、不圖虛名的治學態度也是非常值得學習的。王清任曾一再告誡曰: “余著《醫林改錯》一書,其中當有不實不盡之處,又曰: “今余刻此圖……非欲后人知我,亦不避后人罪我,”③礙于當時的客觀條件醫療條件和認知條件,今天來審視,此書不可避免地有一些瑕疵,但瑕不掩瑜,《醫林改錯》對于祖國傳統中醫事業的發展和貢獻是有目共睹的。正如溫長路所言: “雖然王清任《醫林改錯》中多處對《黃帝內經》中的一些問題提出不同看法,甚至有一些被后世認為是“出言不遜”的過激言詞,但不論是從大醫之德或是為醫之道上來考察,《醫林改錯》在學術思想上均與《黃帝內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是對《黃帝內經》學術思想的繼承與發揮,是不悖于《黃帝內經》的?!雹?000多年前的醫界巨典《黃帝內經》歷來被中醫各學派頂禮膜拜,但王清任那種質疑經典的精神是催人奮進的。畢竟《黃帝內經》這本經典著作也帶有先秦兩漢時期社會、文化、思想的烙印, 兩千年來沒有根本性改變。正如蔡元培先生曾經說過:“學問之成立在信,而學問之進步在疑。非善疑者,不能得真信也。”是的,質疑是進步的前提。正如王懷準先生在其所著的《中國醫學史略》中對王清任的評價那樣,“就他偉大的實踐精神而言,已覺難能可貴,絕不遜于俢制《本草綱目》的李時珍?!?/p>
張錫純是清末民初的中醫名家,字壽甫,河北省鹽山縣人。生于1860年,卒于1933年。是中醫界的泰斗級人物,被稱為“中國近代醫學第一人”。時至今日,張錫純仍是中醫界最受歡迎的中醫藥學家。他的《醫學衷中參西錄》也是最受歡迎的中醫學著作。張錫純是近代中西醫匯通派的先驅,他一生深研經典,博采眾長, “ 師古而不泥古, 參西而不背中”,勤于實踐, “ 合中西融貫為一”。他的中西醫匯通思想和用藥經驗充分體現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之中,首創中西醫結合之先河, 并提出“ 中醫包括西醫之理”。張氏指出:“究之平情而論, 中醫尚理想不尚實驗, 故精于人身之氣化, 而略于人身之組織;西醫尚實驗不尚理想, 故精于人身之組織, 而略于人身之氣化。是以區區意見, 以為當今之世, 欲求醫學登峰造極, 誠非溝通中西不可也”。②張氏對中西醫結合的思想不僅影響深遠,并堪為后世楷模。
張錫純的《醫學衷中參西錄》發行十萬余冊所,乃其一生臨床經驗和醫學思想 之結晶。除此之外,他的《論中西之藥原宜相助之理》、《論醫士當用靜坐之功以悟哲學》、《論衛生靜坐法》、《元氣詮》、《少陰病提綱及意義》、《治肺病便方》、《論肺癆喘咳治法》、《駁方書貴陽抑陰論》等著作對后世影響頗深。他的學術觀點涉及中西匯通思想、心腦共主神明說、取象思維的應用、醫藥創新思想、病證結合論治思想、大氣說等。據統計,國內醫學期刊已發表這方面的研究論文四十余篇,使張氏學說的研究初具規模。
此時期活躍的河北醫家還有郭可明(1902-1968)字,大德當代著名溫病學家。陳西源:(1912—1988)河北南宮人。岳美中(1900-1982),名鐘秀,號鋤云,河北省灤南縣人,著名中醫學專家。對于民國時期河北醫家的文獻研究在2018年10月《散文百家》中刊發的我的文章《民國時期河北醫家文獻研究現狀》中有詳盡的論述,在此不再贅述。
參考文獻:
【1】廖育群,傅芳,鄭金生.中國科學技術史·醫學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 1998.
【2】張錫純《 醫學衷中參西錄》M.石家莊河北科技出版社,1957.
【3】王清任.醫林改錯[ M ] . 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9.
【4】溫長路.《醫林改錯》對祖國醫學的發展[N]. 中國中醫藥報,2004.
【5】王咪咪,《張錫純醫學論文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
【6】丁春 林于雄,《民國名醫著作精華》叢書評介,福建中醫藥.
【7】施毅,《清末至1949 年中醫藥期刊文獻的統計分析》,2014,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
作者簡介:
周婉(1986·6--),女,漢族,天津天津市人,碩士研究生,廊坊衛生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現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