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木青
一、案例背景
燃料燃燒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該課題結合化石燃料燃燒對環境的影響,說明使用清潔燃料和開發新能源對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教材注意從學生親身體驗出發,選擇學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見的知識和現象,并且配合圖像和繪畫,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感受,同時注意通過實驗活動與探究的形式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化石燃料是生活和生產中常用的燃料,在本節課上注重學生學習的親身體驗,選擇學生學習中的常見物質,并且分組實驗也幾乎是從生活中著手,大大的拉近了學生與抽象的化學學科的距離,同時利用一些小資料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感受到傳授少,體驗多;文字少,圖片多,在快樂中學習。
二、案例描述
1.教學思路與設計
整節課是從蠟燭開始的,分別是一看蠟燭,二看蠟燭,再看蠟燭,讓學生親眼看到有一條教學主線。一看蠟燭,讓學生感受到燃燒是有熱量的,是不是只有燃燒才有熱量呢?引出課本中的實驗,生石灰與水反應是放熱反應,放出能量。二看蠟燭,讓學生們感受到蠟燭變短,燃料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從而引出化石燃料的相關知識。再看蠟燭,蠟燭上方的燒杯變黑, 這是什么原因呢?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從而讓學生把注意力回歸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煤氣灶,拉近了學科與生活的距離,環環相扣。
2.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技能:知道化學反應中伴隨有能量的變化;知道人們使用的燃料大多來自于化石燃料;認識燃料充分燃燒的意義。
(2)過程與方法:通過對一支蠟燭燃燒的分析引出該課題中一系列的問題,從而引出教材中的知識,通過學生的實驗探究,觀察,分析,掌握科學探究的手段和方法。
(3)情感與態度價值觀:保持和增強生活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增強學習化學的興趣;通過燃料燃燒對環境的影響增強環境保護意識,合理使用燃料的意識。
教學重點: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對甲烷燃燒的探究。
教學難點:用科學探究解決相關化學問題。
3、教學設計流程
(1)化學反應的能量變化 引入:一看蠟燭:一只蠟燭燃燒的現象
提問:是不是只有燃燒才能獲得能量呢?
學生分小組探究實驗:
結論:化學反應中伴隨著能量變化
師:這些能量的變化體現在哪兩種類型上呢?
生:放熱與吸熱(舉出吸熱反應的例子)
師:你現在能對化學反應有一個重新的認識嗎?
生:
師:化學反應是一種有新物質生成的反應,通常還伴隨著能量的變化,表現在吸收熱量和放出熱量。
師陳述:在能量變化上我們現在接觸到的有燃料燃燒,將化學能轉變成熱能,光合作用,將光能轉變成化學能,水電解,將電能轉變成化學能。而我們目前最常用的是燃料燃燒產生的熱能。
設計意圖:
讓學生在實驗中得出化學變化中的能量變化,體現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
(2)認識化學燃料
陳述:目前人們使用的燃料大多來自于化石燃料。
提問:化石燃料有哪些?
主要含有哪些元素?
生:完成表格(閱讀課本P137-139)
師:我們已經知道天然氣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你能設計實驗證明甲烷中含有哪些元素嗎?
生:回答
師:點評
師生合作:甲烷的燃燒探究實驗
設計意圖:
讓學生學會學以致用,利用第五單元的質量守恒知識以及第一單元對蠟燭燃燒的探究完成對甲烷的探究,從而體現化學學科的素養讓學生在實驗中得出化學變化中的能量變化,體現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
(3)認識化學燃料的形成與含量 二看蠟燭
師:同學們請看這時的蠟燭和一開始相比高度上有什么不同嗎?
生:變短了
師:說的很對,那我們現在使用的化石燃料會不會在使用過程中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呢?清同學們仔細閱讀課本P137,了解化石燃料的形成,學成學案。
生:1.化石燃料的形成:,屬于(填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2.計算:根據表格計算出化石燃料的開采年限
設計意圖:
通過學生的自學看書,分析數據,計算,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同時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
三、案例分析
1.強調學習過程,在思考中學習。本節課都是以看蠟燭來設計的,看蠟燭的外在聯想到生活中的常識,從而引出一系列的問題。在實驗設計中,也是以學生看蠟燭而引出的一個又一個問題,比如一看蠟燭有火焰,會放熱,是不是只有燃燒才能放熱?引出化學變化中的能量變化。二看蠟燭,蠟燭變短,是不是燃料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呢?從而引出甲烷的制取以及甲烷的燃燒現象。三看蠟燭,蠟燭上方的燒杯變黑,為什么會變黑呢?從而引出燃料的充分利用以及學生探究充分利用燃料的方法。以蠟燭變無形為有有形,透過現象看本質。
2、強調了新課程學生觀:現在的教學不再是以前的滿堂灌,要以學生為主體,所以在整個課堂中大多是學生在思考,學生自己在動手實驗,整節課的課堂學習氣氛濃烈,其樂融融。
3、新型的師生關系: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是高高在上的知識的主宰者,而學生僅僅是被動的知識的接收者。課堂中總是單線條的傳輸,即使是互動,也只是老師問學生答,問題的提出都是老師預先設計的,這樣很難讓教師在第一時間中了解學生的想法。而本節課中師生的關系是平等融洽的,課堂中教師和學生之間通過互動、交流達成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