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益欣
摘要:近些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越來越高,許多的文學著作逐漸被改編成影視劇,比如曹禺的話劇作品《雷雨》,就先后被多次改編成不同版本的影視劇作品。但這些影視劇作品在進行改編時,不可避免地受到編劇與導演的影響,這樣就會給原著帶來非同一般的闡釋。
關鍵詞:話劇《雷雨》;電影電視作品;改編
前言:
在影視劇的歷史上,將文學作品改編成影視劇作品是一種潮流,因為很多文學作品都擁有海量的粉絲讀者,將其改編成影視劇作品然后搬上大小銀幕,能產生強烈的社會反響,獲得巨大的經濟收益。在對文學作品進行改編時,我們必須秉持適度的原則,使其不能脫離文學作品本身的特色,同時還能滿足影視劇傳播的特點,此外,還要把握觀眾的審美,使該文學作品獲得更積極的發展。接下來,本文就通過研究話劇《雷雨》不同影視劇版本改編的效果,探討對文學名著進行影視劇改編的手法和意義。
一、話劇《雷雨》影視作品改編的分析
《紅樓夢》的作者曹雪云在其著作中寫到:“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也曾經說過:“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落實到影視劇作品的改編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意義。以話劇《雷雨》的電影電視劇作品改編為例,從1933年曹禺先生創作出《雷雨》,到如今,很多的電影人和電視劇人都對其進行了改編,其中尤以孫道臨導演和李少紅導演改編的影視劇作品最為典型,而且他們對該作品的改編具有濃厚的社會背景和政治環境,此外,導演的性格特征也對他們詮釋原作具有極大的影響。
(一)電影版《雷雨》的分析
1984年,由上海電影制片廠投資、孫道臨導演執導《雷雨》電影版開始拍攝,排出了當時最強大的演員陣容,而且,該電影從1982年立項,孫道臨導演多次到原作者曹禺老先生的家中進行拜訪,與其研究該話劇的改編事宜。當電影發行后,觀眾可以發現,電影作品將話劇作品中過去的內容和背景材料推到了“前臺”,以蒙太奇的電影方式,生動、直觀第呈現出來,增強了作品的視覺沖擊力。比如,周樸園與侍萍在30年多前的故事,話劇中是由侍萍進行講述的,而在改編后的電影中,則是用“閃回”的方式進行表現的,同時,把侍萍的講述作為畫外音進行呈現,這樣能使觀眾產生一種極強的代入感,使自身融入到整場電影的情節中。
然而,當時的學術界卻對這次改編進行了較為尖銳的批評,稱其為“一次不成功的挑戰”。同時,觀影后的觀眾,也普遍認為該電影具有濃郁的戲劇味,認為改編后的電影,過于“忠實原著”,在很大的程度上喪失了電影作品對時空的表現力度,犧牲了電影的藝術性。
(二)電視劇版《雷雨》的分析
電視劇導演李少紅,其執導的電視劇作品,很多都受到觀眾的喜愛,如《橘子紅了》和《大明宮詞》,在很多時候,“李少紅出品”成為電視臺收視率的有力保證。但上世紀九十年代,她改編并執導的《雷雨》電視劇,卻引發了人們的爭議,很多了解原作的觀眾,對這部電視劇作品,紛紛表達了不滿和失望。
《雷雨》改編的電視劇,利用了原作中的人物與情節,演繹了原作中并未細致表達的時間和人物關系,但沒有給人以豐滿、充實之感,反而讓人產生一種刻意的做作姿態。因為,對文學作品進行改編,改編的自由度既要受到原作品藝術風格與思想內涵的制約,同時,還受到該文學作品中人物性格、邏輯、思維以及故事情節發展的制約。而李少紅導演改編的電視劇《雷雨》,既沒有忠實于作者的原作,也米有對其進行超越常規的情節改編,而且,這次改編,破壞了原作品戲劇的結構,極大地弱化了原文的悲劇色彩,并且還將頗具深度和歷史意義的原作品轉化成為內容膚淺的、肥皂劇式的悲情戲。究其敗筆產生的原因,在于以下兩點:
第一,在對《雷雨》進行電視劇劇本改編時,編劇和導演錯誤地認為該劇應闡述周萍與繁漪的愛情悲劇,而且,造成這一悲劇的原因不是封建禮教與倫理秩序的束縛,而是男女兩性對愛情不同的理解與態度造成的,這就嚴重違背了對文學作品進行影視劇改編的原則,即主題思想不能背離文學原著。因此,該電視劇劇本的改編,就因為背離了原著的主題思想,也違背了作者的寫作意圖,顯得十分平庸、膚淺,因此,導致了電視劇改編的失敗。
第二,在對《雷雨》進行電視劇改編的過程中,編劇和導演沒有合乎邏輯、合乎情理地對原著里的人物性格進行改編,使得電視劇表現的人物性格與原作品產生了極大的分歧,嚴重地影響了原著表達的主題。例如,周樸園這個人,在原著中是一個十分專橫、冷酷、殘忍且偽善的資本家,同時,他還是這個充滿罪惡的家庭的締造者與統治者,他之所以要禁固繁漪,把她當成神經病,強迫她喝藥,其目的就是要壓抑繁漪的個性,使其在孩子們面前能“做一個服從的榜樣”。這股蠻橫不講理的勁頭,不容許任何人分辯。但是在改編后的電視劇中,編劇和導演卻把周樸園描繪成一個慈愛的丈夫,居然耐心地對繁漪進行說服,當繁漪喝下藥后,兩人居然相視一笑。這一幕,刪去了原著中展現的那種劍拔弩張、令人窒息的緊張氣氛,刻意描繪夫妻二人的恩愛有加,違背了原作,把原作表達的社會悲劇的藝術震撼力改編得無影無蹤,顯得十分滑稽、可笑。
二、從《雷雨》的影視劇改編探討名著的改編
當前,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對精神生活的追求也隨之提高,文學名著對我們具有很強的精神吸引,是我們豐富的精神食糧,對其進行影視劇的改變,在一定程度上對觀眾的吸引力超越了原著。因為我們在欣賞文學作品時,是根據自己的文學素養結合文字敘述塑造心目中的畫面,而影視劇則是以畫面、色彩和聲音,給觀眾以直觀、形象的畫面,為他們帶來非同一般的視覺享受,因此,在對名著進行改編時,編劇和導演必須遵循改編的原則,不違背作者的寫作意圖,不顛覆作品的主題,同時,還要根據自己的生活閱歷,滿足觀眾的精神追求。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對話劇《雷雨》的電影、電視劇改編進行了研究和探討。這是筆者對該劇改編的一點淺顯見解,希望能得到各位老師的批評斧正。
參考文獻:
[1]王羽萌.研究話劇《雷雨》的電影、電視改編[J].大眾文藝,2018(22):20-21.
[2]張艷.話劇《雷雨》的影視改編策略分析[J].短篇小說:原創版,2015(33):25-26.
[3]邱宇.話劇《雷雨》,舞劇改編的多維嘗試與跨界闡發[J].舞蹈,2017(2):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