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書方
摘要:隨著新課程的改革,高中物理的教學質量獲得了很大的進步。高中物理是高中教學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目標要求教師致力于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激發高中生對物理的學習興趣,加深他們對物理的理解。
關鍵詞: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效率;學習;興趣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注重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而不僅僅是灌輸知識那么簡單,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不僅可以使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入,還能提升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一、利用多媒體,幫助學生理解
隨著網絡的高速發展,信息技術已經成為了教師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輔助工具,并且為物理實驗教學的改革帶來了十分積極的意義。現代物理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提升學生的科學修養,多媒體作為現代化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廣泛應用的一種載體,可以有效地解決傳統物理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升物理實驗教學效率和質量。我們可以充分地發揮多媒體課件的獨特優勢,用現代化技術向學生展示實驗內容,解決傳統實驗中的不足。
例如,在學習“磁場”這一節內容時,為了讓學生理解磁感線的定義,最好的方法是讓學生通過實驗直接看到磁感線,于是,我利用多媒體設備制作了一個課件,通過現代化信息技術讓學生直觀地看到三維的磁感線,從而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或者通過多媒體設備演示現實中的實驗,讓學生們觀察現象,運用恰當的教學器材,比如蹄形磁體、小磁針、白紙和鐵屑等。磁感線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是通過實驗可以驗證磁感線的存在,以及判斷磁感線的方向。在白紙上均勻撒上鐵屑,然后將蹄形磁體慢慢放到鐵屑中央,觀察鐵屑的變化情況。學生們可以看到鐵屑的分布出現了一種規律,呈現出曲線狀分布。以此,教師就可以引出磁感線的定義,幫助學生們理解,隨后將小磁針置于鐵屑上,再根據小磁針內部的“N”、“S”極即可判斷出磁感線的方向。
二、合作式探究,培養學習習慣
合作探究是探究式教學的關鍵和重要過程,是對學生自主探究過程的有效總結、優化和提升,更是培養學生探究意識和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途徑。因此,高中物理教師必須要重視合作探究過程,首先將全體學生根據一定標準分為4-6人一組的學習小組,并合理安排組內人員的分工。然后向學生發布探究任務,給予學生一定的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究時間,讓學生對探究任務具有一定的認知和了解后,再引導學生在小組內部展開充分的討論和交流,產生思維的碰撞,實現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共同進步,從而有效培養學生良好的探究意識與探究習慣,提升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授《機械能守恒定律》時,為了培養學生們的學習習慣,在上課準備階段,筆者將學生們進行了分組,讓學生們以6人一組的形式圍繞,討論機械能守和定律的內容及成立條件,在學生們討論的過程中,每個小組內的成員都積極發表自身的想法與建議,各抒己見。這樣一來,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筆者通過合作探究式教學,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深化了學生對機械守恒定律的理解,使學生更加全面的掌握了機械守恒定律的內容。
三、分組實驗式,發揮學生地位
分組實驗是實驗教學中一種科學有效的教學方式,既能實現學生的自主探究,又能培養學生的團隊配合能力。因此高中物理教師可以在理論知識講解后,將全體學生分為4-6人一組的學習小組,然后引導學生展開動手操作和自主實驗。在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對學生進行點撥和指導,實現理論到實踐的有效聯系和轉換。最后,讓學生對實驗結果進行小組討論和交流,總結實驗原理,完成實驗報告。通過分組實踐的過程有效培養學生的團隊配合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和實踐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機械能守恒定律》時,筆者將學生們進行了分組,將學生們分成了以5人一小組的形式來進行實驗探究。筆者根據“讓學生學會用打點計時器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的教學目的設計了課程。筆者首先為學生準備了實驗所需的器材,如鐵架臺、打點計時器、砝碼、紙帶、導線、電源等。準備完畢后,學生按照標準實驗流程開始試驗。學生們得到了35條打好點的紙帶,然后在已經打好點的紙帶中挑選一條點跡清晰的紙帶,對點跡進行記錄、測量,然后將這些數據代入公式完成計算。筆者這種方式,發揮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增強了學生團隊配合的能力,提高了學生課堂實驗的效率。
四、生活化教學,增強學生情感
知識來源于生活,物理更是與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高中物理教師要注意收集生活中的物理素材,并結合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將這些生活元素融入到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能夠站在生活的角度理解物理知識,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的同時,也能讓學生建立起生活與理論之間的緊密聯系,提升學生知識理解與運用的能力,從而使得高中物理教學更加高效。
例如,在教授《摩擦力》時,為了讓學生深刻的了解摩擦力的相關知識,筆者為學生們列舉了生活中的幾個例子,如,一輛自行車在路上行駛時,發現前方有危險,騎行者便采取緊急剎車措施,讓車輪與地面進行摩擦,最終使自行車停下;人們在爬樹時,依靠手和腿對樹的表面進行摩擦,使人們逐漸爬升。那么,摩擦力與作用力兩者之間會形成哪種關系呢?如果,當我們的生活中沒有了摩擦力,我們的生活會發生怎樣的變化?當筆者列舉出這幾種生活中的實例后,學生們立即興奮了起來,這時,筆者依據學生們的熱情,引出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這樣,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筆者通過采用生活化教學方式,使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熱情,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了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進而提高了高中物理教學的質量與效率。
總而言之,高中物理教師在開展物理教學活動時,要結合教學目標的要求,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形成新型的物理教學理念,將學生的實際情況聯系到課堂教學中來。教學過程中,不斷進行創新和總結,優化教學手段。
參考文獻:
[1]王改衛.高中物理有效性教學策略研究[J].新課程(中學),2018(01):19.
[2]張建明.高中物理有效性教學的提高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17(78):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