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偉
中圖分類號:F243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8)9-292-01
摘要 互聯網技術的快速興起與發展,如何將網絡信息化技術最大化應用到員工培訓的各個環節,將“互聯網+”與傳統員工培訓進行有效嫁接、深度融合,形成一套信息化時代員工培訓新方式,提高培訓效率、提升培訓效果、做優培訓轉化,需要深入研究、實踐和探索。本文通過信息化技術融入到培訓工作中的一些探索和實踐,形成的案例和數據,闡述“互聯網+”與傳統員工培訓方式深度融合起到的積極效果。
關鍵詞 互聯網+ 員工培訓 信息化
傳統的培訓方式,主要是將員工集中到某一固定區域,開展面對面的授課、講學,在培訓的管理上,還主要依托傳統的管理模式。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以及新媒體應用的興起,在將這些新技術、新理念應用到培訓工作中,提高培訓工作的效率和質量,實現傳統培訓的轉型升級,用“互聯網+”培訓的理念和方式來開展新時期的員工培訓工作,來支持企業員工的職業化成長,是一條必然的發展之路。
一、“互聯網+”傳統培訓項目內涵
互聯網思維是互聯網時代的思考方式,強調用戶思維,即無論是產品還是服務都強調以用戶為中心,圍繞著終端用戶需求和用戶體驗進行設計,聆聽用戶反饋并且能夠實時做出回應,這是建立未來服務和產品生產模式的基礎。“互聯網+”將為教育培訓帶來諸多變化:基于互聯網創新思維的培訓理念,依托于移動互聯網的教學體系,存儲于云計算的海量教學內容,構建于虛擬和現實之間豐富的教學手段,應用于大數據技術下的教學管理框架等。在新技術支撐下,在新思維指引下,企業培訓必將在全面擁抱“互聯網+”的戰略中迎來新的機遇。
開展大規模培訓,并產生海量的培訓數據是員工培訓的新常態。云計算、算法研究、大數據等技術的出現,為海量數據的提煉、應用創造了條件。利用互聯網思維,將負責調訓的組織部門、負責實施培訓的機構、員工自身及其所在單位形成一體化的網絡化管理,通過數據分析,利用培訓結果針對性配置參訓者,有的放矢地調整培訓規劃布局,是“互聯網+”為員工培訓工作提供的新思路。
二、傳統培訓存在的不適應
長期以來,企業培訓主要采用傳統面授方式,這種培訓方式具有師生可以面對面交流、教師可以直接進行指導等優點。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對質量、效益要求不斷提高,傳統面授培訓存在很多的不適應:一是員工參加集中培訓,交通食宿成本高,對企業經營影響較大,“性價比”打折扣;二是集中培訓管理難度大,特別是課后對員工的監督和約束沒有很好的辦法,存在不安全、不穩定的因素;三是傳統培訓過程中,優質教學資源覆蓋人群范圍有限,培訓“效益”不高;四是傳統培訓方式,在通知發布、學員報名、課程評價等環節,人力物力消耗較大,效率較低,及時性得不到保證;五是地域分散、路程遠,直接影響培訓組織人員和參訓人員積極性。
三、“互聯網+”培訓探索實踐
為解決傳統培訓存在的這些不便和弊端,探索進一步創新工作方式方法,在加強培訓考核、強化內部培訓、做好培訓調研以及優化職業技能競賽舉辦方式等方面下功夫、想辦法,用“互聯網+培訓”的理念,在培訓組織形式、考核監督、網絡信息化手段應用等方面進行了大量有益探索和實踐,取得了較好效果。
(一)建立網上公告平臺
開發上線了“培訓信息”公告平臺。該平臺由培訓主管部門進行日常維護,主要對員工參加培訓時間、地點、主要培訓內容等進行滾動公示,有利于及時掌握員工動向,加強培訓監督。
(二)開發電子檢索系統
在“培訓信息”網上公告平臺的基礎上,借助于平臺錄入的相關信息,升級建立了員工培訓電子檢索系統,實現了一次錄入,多平臺使用。培訓電子檢索系統通過鍵入單位名稱、員工姓名、培訓課程名稱或培訓主要內容等關鍵詞,即可檢索相關培訓信息。
(三)開發“在線培訓平臺”
依托“O-training”學習平臺,開發上線了“在線培訓平臺”,錄入學習題庫,上傳學習課件,也可以通過該系統組織不同范圍內的答題競賽活動。
(四)開展在線遠程培訓
借用互聯網技術手段,開設在線微課堂,將信息化融入到培訓“前、中、后”全過程。員工在線填寫“培訓需求調查”,后臺自動匯總統計形成培訓需求“大數據”,相關領域專家或業務技術技能骨干“認領項目”并編制培訓方案。
四、“互聯網+”培訓效益分析
開展“互聯網+”培訓,基本原則是“控成本、提質量、增效益”,“少投入、多產出”的理念一直貫徹工作始終。通過項目開展前后對比,“互聯網+”培訓較傳統培訓模式,橫向流程節點更少,縱向流程效果更好,培訓工作效率提高。“互聯網+”培訓除“方案制定”環節非網絡操作外,其他各流程均可實現網上操作,極大節省了人力物力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