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康傳媛 編輯/青鳥
經常會見到一些十分焦慮的家長,他們焦慮著同一個問題:“我的孩子又不肯上學了!怎么辦?”下面為焦慮的家長們提供9個小建議,希望能有所幫助。
在現今的教育環境下,有不少孩子和家庭遇到了這樣的困難。如果跟隨精神科或心理科醫生出診一天,會發現門診患者中有不少是來尋求解決這個問題的,希望了解到這一點后能夠讓家長稍許有些安心。家長只有定下神來才可能理性、平和地去處理孩子的困境,而這對于問題的解決是非常關鍵的。

這部分孩子中,有一小部分需要精神藥物的幫助,比如孩子已經出現了明顯的焦慮抑郁、失眠癥狀,甚至是精神病性的癥狀,如幻覺、妄想等。這時單純進行心理輔導很難奏效,藥物是必要的,請遵從專業人員(如精神科醫生)的建議。而對于絕大部分孩子來說,幫助他解決困境的方法需要從家庭系統,也就是孩子成長的這片“土壤”中去尋找。這時候家庭治療往往是需要的,部分孩子還需要配合個體心理治療。


絕大部分情況下,這個問題的產生已經累積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從幼兒園起,學習的意義和重要性就一直被不斷強調和灌輸,相信孩子比我們還明白。不去上學,一定是發生了他所不能逾越的某種障礙,需要得到幫助。此外,康復有一個過程甚至有一部分孩子需要較長時間,家長要做好心理準備。
平靜下來,了解和分析潛在的原因非常關鍵,而有技巧、有策略地去解決這些問題更為重要,只是直白地要求孩子往往效果不佳,甚至適得其反。比如對不自信的孩子叫囂“你要自信一點!像個男子漢!”只會讓孩子感覺到不被接納,反而更不自信、更加懦弱,從而成為“自我應驗的預言”。
不上學的常見因素包括紛亂沖突的家庭環境(讓人無法安心學習)、希望得到家長的關注、令人擔心的父母、同胞競爭等。學校因素也很常見,比如在學校受到欺凌、感到老師不喜歡自己或者老師太兇、難以應對的學習壓力、同學關系的困擾或者個人的自信系統已經崩塌、感到前途無望等。
絕大部分情況下,治療的干預目標應該包括父母、其他的重要家庭成員及其周圍環境,如學校。或者說應該把問題當作一個系統,而不只是針對孩子一個人來解決。
不要破壞和孩子的親密關系!這段時間里,需要家長設身處地地考慮孩子的困境、表達接納和理解、溝通和協商,而不是用負面的表達方式,如指責、抱怨、嘮叨、威脅、諷刺等方式來對話。
該承認的是,這個困境對不少父母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很多父母自己已經亂了陣腳、慌亂不安。這樣只會向孩子傳遞“這個問題很嚴重”或者“我們覺得你克服不了這個困難”的信息,讓孩子更沒有信心去面對。父母的“能級”需要高出孩子幾級,包括耐挫力更強、情緒更平和、眼界更長遠和寬廣等,才可能相對游刃有余地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最后,雖然很難有人愿意相信,但是不得不說,孩子不上學的困境其實是一份給父母和家庭精心包裝的“禮物”,其他困境也一樣,如孩子游戲上癮、和父母對抗、行為問題等。因為只有當孩子不上學了,家庭才會開始靜下心來思考問題發生的原因,并嘗試作出調整和改變,從長遠的角度來講可以預防更嚴重的事件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