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泓 編輯/長歌
“汗蒸”相當于中醫治法中的“汗法”,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記載。汗出當根據病情衡量輕重,要平復水氣,驅除體內的積水,做些輕微運動而蒸蒸汗出,令陽氣漸次宣行,從而達到祛除邪氣的目的。《黃帝內經·素問·玉機真藏論》中記載:“脾風、發癢、腹中熱、煩心、出黃,當此之時,可按、可藥、可浴。”這是對用沐浴治病最典型的描述。蒙古也有受風寒生病后,用新宰殺的牛羊皮把患者包裹起來,架火醺蒸,使人出汗治病的方法。我國還有藏藥蒸全身的方法。可以說,“汗法驅邪”的理論源遠流長。
中醫認為汗蒸對于一些寒邪以及寒濕造成的四肢關節痹痛、臟腑疼痛,如胃痛、腹痛、腹瀉,以及風寒表證或實寒證,是有一定的輔助治療效果的。另外,汗蒸還能疏通經絡、活血祛瘀,加速血液循環,增強抗病能力,維護人體健康。
在現代汗蒸館里,汗蒸是通過超強遠紅外線、生物光波的作用,讓人體的細胞產生共振,加速血液循環。它是一種靜態運動,通過調節人體生理功能,改善微循環,促進新陳代謝,改善神經系統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使人排除體內有害物質,達到保健的目的。

①增加熱量消耗。眾多研究表明,汗蒸療法可增加人體熱量消耗。能量消耗主要分為靜息時的能量消耗和活動時的能量消耗。靜息狀態時能量消耗占總能量消耗的50%—60%。通常情況下,機體主要通過加強運動,增加活動能量消耗,維持體內能量平衡。汗蒸療法則可通過高溫,使體內多余的熱量依靠蒸發散熱的方式被“蒸發”而消耗。汗蒸時,汗蒸房內環境溫度高于皮膚溫度,此時機體散熱的主要方式是蒸發散熱,表現為體內水分由液態轉變為氣態,而每克水蒸發可帶走1 000卡路里熱量。
②促進血液及淋巴循環。溫度升高可使全身毛細血管擴張,加速血液循環,改善機體組織含氧量;也可加快全身淋巴循環,促進淋巴系統解毒功能,有利于體內代謝廢物的清除。
汗蒸作為一種休閑保健方式,一般大多數人均適宜,尤其適合于基礎代謝率低、四肢不溫、不易出汗、關節酸脹、腰椎和頸椎疼痛、肌肉僵硬、渾身疲勞者,以及運動少、肥胖以及工作緊張、失眠的人群。但是,汗蒸并非人人適用,需科學選擇。以下情況為汗蒸的禁忌證。
①有出血傾向者、女性月經期。
②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或者心臟裝有起搏器、開放性肺結核或結核活動期、癌癥晚期等情況的患者。

③有傳染性皮膚病者,或皮膚表面有傷口出血、潰瘍炎癥及燒傷患者。
④高齡老人、孕婦、嬰兒須慎用汗蒸療法,汗蒸時應有人監護。
⑤體質虛弱,有電解質紊亂病史的人群。
⑥慢性疾病急性發作期的患者。
①不貪多。過度或頻繁汗蒸會使體內水分流失過多,可導致血容量不足,致血壓下降、頭暈、昏撲;還可導致皮膚干燥、瘙癢、脫屑。應避免頻繁、過度汗蒸,汗蒸后要及時補充水分。如果汗蒸時感到頭暈、不適,應立即中止,及時飲用適量溫水。
②不貪涼。《金匱要略》有云:“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于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汗蒸后腠理疏松,寒濕風邪易入侵人體,應注重保暖。汗蒸后4小時內不宜淋浴,用毛巾擦干身體即可,不要飲用冷飲和直接接觸冷水。
③不貪快。飯后、飲酒后不宜立即進行汗蒸。
④不貪久。每次汗蒸時間以30分鐘左右為宜,也可根據個人耐受力做適當調整。
⑤不貪懶。化妝者在汗蒸前,應先卸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