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珊珊 王小平 編輯/蘇二
臨床上,經常會碰到下肢“條索狀”紅腫熱痛的患者,消炎藥水吊了兩三周,可是遲遲不見好轉,莫非是抗生素用的不夠好嗎?
下肢紅腫疼痛是一種發生于下肢的炎癥表現,而引起炎癥最常見的病因是感染,多數是細菌感染,所以應用抗生素后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好轉。但是下肢的炎癥還有一部分并非感染所致,而是一種發生于淺靜脈的血栓性炎性病變,即血栓性淺靜脈炎。這種疾病還可發生于上肢以及胸腹壁,在下肢最為常見。表現為體表淺靜脈呈條索狀突起,色紅或暗紅,局部皮溫升高,伴疼痛或壓痛。急性炎癥消散后,皮膚留有色素沉著。典型的病例沿突起的淺靜脈觸及條索狀物,易于診斷。但是,有些患者發生于小腿的表現僅為局部稍硬的小結節,周圍伴有紅腫疼痛,形成片狀的病灶,易與下肢丹毒混淆。如果此時僅用抗生素治療,自然療效不佳。

1.下肢靜脈曲張。曲張的淺靜脈受缺氧和炎癥性損害,導致血栓性淺靜脈炎。下肢靜脈曲張引起血栓性淺靜脈炎的比例很高,占70%左右。
2.血管壁損傷。例如需要反復靜脈輸液者,靜脈穿刺、置管,常可使靜脈壁遭受直接損傷,致血栓形成,并出現炎癥反應。
3.靜脈內輸注高滲溶液、化學藥物、硬化劑等。
血栓性淺靜脈炎常應用抗凝治療,疼痛嚴重者給予止痛劑對癥治療,伴感染者可適當給予抗生素治療。較多患者單用抗生素治療,療效不佳,硬結疼痛可持續數月,甚至數年。
中醫中藥治療本病有良好的療效。血栓性淺靜脈炎相當于中醫的“青蛇毒”。中醫認為,青蛇毒多由濕熱蘊結、寒濕凝滯、痰濁瘀阻、脾虛失運、外傷血脈等因素引發,致使氣血運行不暢,留滯脈中而發病。治療上,早期以清熱利濕為主,后期以活血散結為主。早期內服二妙散加減,配合外敷金黃膏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可較快緩解局部紅腫疼痛。后期內服活血通脈湯加減,配合中藥外用熏洗活血通絡、疏風散結,以消散局部硬結。對于因下肢靜脈曲張引起的青蛇毒患者,若同時伴有下肢浮腫,還可外敷黛柏膏利濕消腫;伴有皮炎瘙癢的青蛇毒患者可外涂黃柏霜燥濕止癢。還有一些植物、中藥中提取的口服、靜脈制劑,可以消腫、活血、通絡。中醫外治結合口服中藥治療,能夠提高療效、縮短療程。
由于淺表血栓性淺靜脈炎大多數是下肢靜脈曲張引起的,或者說,是下肢靜脈曲張中后期的一個并發癥。因此,要治愈或者預防本病復發,既要“治標”,更要“治本”。大量臨床實踐證明,治療與預防此類疾病應采取下列措施與方法。
1.微創手術處理下肢靜脈曲張。傳統的大隱靜脈結扎與抽剝手術治療下肢靜脈曲張創傷較大,近年來,多采用微創手術——血管微創消融治療下肢靜脈曲張,具有療效確切、創傷小、無明顯疤痕、恢復快等優點,配合中醫中藥治療,明顯提高療效、促進患者康復。

2.改變生活中一些加重下肢靜脈曲張的習慣。避免長時間坐位、行走及站立,休息時盡量抬高下肢。治療慢性便秘、慢性咳嗽等。不穿高跟鞋。這些方法都可以減輕下肢靜脈壓力、緩解下肢靜脈瘀血。
3.穿著醫用彈力襪或使用醫用彈力繃帶。醫用彈力襪根據人體靜脈壓力梯度設計,可促使瘀滯的下肢靜脈血回流至心臟,也可以減輕下肢靜脈壓力。
4.口服改善靜脈回流的藥物,減輕靜脈壓力。
5.飲食調護。飲食宜清淡,忌高糖、高脂、高鹽、辛辣刺激的食物。
6.選擇適當的運動,如游泳、瑜伽、中醫下肢血管保健操等。
值得注意的是,有明顯下肢靜脈曲張者,不宜熱水足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