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新杰 李偉 六盤水師范學院
繼“云計算”和 “互聯網”兩大IT行業的變革之后,大數據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對自然科學,文化教育,公共衛生和社會發展也產生了影響。大數據以其數量大、類型多樣,速度快和多元價值的特性,促使教育界深思其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沖擊,許多研究者認為在信息多元化的時代,高等學校的教育模式和理念應順應時代的發展,注重個體的多元化培養,造就出一批符合大數據時代的多元人才。
而高校的計算機基礎課程作為一門公共課,面授對象是為非計算機專業學生開設的, 目的是培養信息化背景下具有專業實踐能力和計算機基礎應用能力的創新創業復合型人才。因此,本文基于大數據的時代背景,以發展多元人才為目標,重點探討項目化教學改革模式在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中的重要性。
項目化教學緣起歐洲,20世紀80年代以來,德國的職業教育提出CDIO工程教育理念,重視培養學生的“學中做”和項目化教學,因其對培養學生職業技術能力的發展有著巨大影響,后在許多國家推行。項目化教學,是指教師和學生就所學內容設計成不同的任務,由雙方共同協作完成的項目教學方式。項目教學法是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在教學中結合起來,通過師生的合作共同實施完成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的教學活動(丁永勝&張水勝,2017)。它基于建構主義理論和多元智能理論,旨在通過學生的互動、協作,教師的引導達到知識的建構,最終為培養個性化、創新型人才奠定了基礎。基于項目化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應用能力,它通常由教師提前擬定好項目內容,項目如何實施,評價,最終在師生的共同參與下完成。
相較于傳統教學模式,它的典型特征是師生角色的變化。教師作為引導者,學生是課堂的主體,通過項目的引導促使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增強其空間發散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其次,在當前大數據背景下,多元的信息交流互動平臺,拓寬了學生知識的獲取渠道,增加了師生共同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以實踐應用為導向。計算機基礎課程是非計算機專業學生需要掌握的基本信息技術能力,通過項目的實施,教師讓學生在項目的運用中體會其本質,激發學生構思,創新和應用,通過所學的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強化個人的計算機實踐應用能力。
第一,過于重視理論知識的強化。傳統的教學模式,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注重學生理論的強化,忽視其對于職業發展過程中所需用的實際操作技術能力,導致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脫節。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轉變傳統的按照一本教材固定教學的方式,充分利用各種網絡平臺更新知識體系,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去理解計算機(史銀雪等,2016)。
第二,考試評價過于單一。在以往的考試中,一張試卷判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卻忽視學生是否會基于理論知識指導實踐操作。因此,教師應轉變角色,制定完整的教學評價標準,堅持以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模式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考核,指導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綜合運用各種知識,培養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考核方式應結合教師評、同伴互評、或者基于數字化網絡平臺互評等,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度,提高其學習能力。
第三,教師角色未轉變。教師為主體,學生為客體依然是課堂的主導模式。目前許多院校在計算機基礎課程授課時,教師主導整個課堂,學生只是被動的參與課程內容,忽視了學生的中心地位,而且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方式導致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降低,不利于對學生能力的全方位培養與拓展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不利于學生未來職業的發展。
在當前大數據的背景下,面對傳統的教學模式,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面臨許多問題。信息網絡通信技術的發展促使微課、慕課等各種基于網絡資源的教學視頻大量出現,促使高校在新時期的轉型以及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而這樣信息化、革新化的新形式對高校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提出了挑戰。項目化教學模式正好順應當前高校改革的潮流,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做中學”為導向,培養新時期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首先,有助于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項目化教學關注理論學習與真實情境的融合,能有效提高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有效連接,完成了當前高校轉型背景下強調以應用為導向的教學培養目標。該模式是在教師的引導下,發揮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團隊協作的實踐能力為基礎的,而且計算機應用基礎的項目設計與學生未來職業需求相符合,以使學生能在真實的項目情境中操作和完成任務。另外,項目設計要體現個體差異,針對不同類的學生設計與其水平相適應的學習任務。最后,為了突出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針對項目的難題,通過問題或答疑的方式提示、引導學生解決項目的空白,從而提高其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計算機基礎課程的項目化教學中,學生通過項目的探究和解決,促使學生在問題中強化個體的實踐技能,從而使學生能在不同情境中運用這些技能,為學生步入工作崗位積累較多的實踐經驗。
再次,以項目為主線,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基于項目任務的設計,利用項目化教學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中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結構。因此,項目化教學就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教師主導這一理念,將計算機基礎課程的主題內容設計為不同的項目,針對不同的項目通過合理的分組,在分工協作中完成項目,提高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這個過程中的教師角色從知識傳授者轉變為了引導者、助推者。
最后,建立多元的評價渠道。以往對學生學習的評價以考試為關鍵評分點,以此作為終結性評價,卻忽視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態度、興趣和個體的差異等學習行為。因此,在當前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學生通過使用各類數字化教學資源(文益民等,2016)來強化個體的知識,而教師通過學生學習過程中開展交流以及使用學習工具的線上活動來挖掘數據以評價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有效指導個體完成學習任務。這樣,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的結合可以有效監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通過多元評價體系的建立,可促使學生更有針對性的了解自己的學習現狀,也促使教師有針對設計教學內容。
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高校的公共計算機基礎課程正在向專業應用型轉變,而項目化教學正是對這一理念的深刻詮釋。高校的教師應轉變教育理念,更新教學方法,使學生的計算機能力更能適應新時代的要求。這就需要高校教師改變傳統教育教學理念,充分利用現有的網絡資源,結合教材、網絡平臺、視頻公開課、閱讀文獻等了解學科發展動態,為學生提供多視角的知識點,而不是照本宣讀;其次,備教材之外,還要充分了解學生,基于當前的信息化資源,調動學生探求知識、解決問題的獨立能力,并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項目化教學任務的分配,最終為社會培養出具有計算思維的應用型人才。
1.丁永勝&張水勝.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計算機類課程的項目教學法[J].高師理科學
2.史銀雪等.大數據時代下“計算機體系結構”課程模式的研究和探討[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6(08):258-260
3.文益民等.高校人才培養全過程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中的數據挖掘[J].高教論壇,2016(4):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