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翠 黃東升(通訊作者) 沈陽工學院藝術與傳媒學院
中國畫,首先是線的藝術,不是體面的藝術、色彩的藝術。縱觀中國的繪畫史,中國繪畫的線性造型特征自古有之。《人物御龍帛畫》和《人物御龍帛畫》是我國在戰國時期出現的楚帛畫,為最早的獨幅繪畫,這兩幅作品的出現就已經標志著以線描作為造型的主要手段已經形成。畫面人物采用采用單線勾勒的手法,人物形象簡煉,形體比例正確。隨著時代的發展,后世畫家對線的體悟和運用更是精彩而獨到。唐代畫家吳道子"莼菜條"式的描法,用線錯落有致,波折起伏,所畫的衣袖、飄帶,生動自然,具有迎風起舞的動勢,線條極具表現力,故有“吳帶當風”之稱。北宋人物畫家李公麟被稱作白描大師”。李公麟的“鐵線描”顯示了獨特風格。
中國水墨人物畫歷來強調線性特征,這也是對中國傳統意象造型觀念的繼承和發展。之所以說是對中國傳統意象造型觀念的繼承合發展,是因為“線性”特征不僅僅指的是“線條”,而具有了更為寬泛的含義。線的出現從一開始就不是簡單的對客觀物象的模仿,而是一種經過了描繪者頭腦過濾、提煉、概括出來的產物,帶有描繪者情感的烙印,因而具有極強的表現力和概括性。我們看見的“線”只是表現形式,“性”則放映了思想和情感。去偽存真,“線性”特征才是中國畫最本質、最穩定不變的東西。
“以書入畫”,“書畫同源”都體現了中國繪畫與書法的密切聯系。元代的趙孟鉅蔡岢雋訟嗤?墓鄣閫晟屏蘇叛逶兜?書畫同源之說 “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分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趙孟畋救艘彩榛 從起源方面來看,圖畫和文字都有相同的起源。從遠古人類的結繩記事到以圖記事,并最終導致了文字的出現。中國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就是一種高度概括的圖畫符號。商周時期流傳下來的甲骨文就大量圖畫文字的存在。這些圖畫文字經過時間的沉淀和歷代發展,逐漸由圖案化演變為由線條構成的文字,并在此基礎上產生了書法藝術。因而以圖畫和文字為基礎的中國繪畫和書法自然也應有相同的起源了。
從表現形式方面來看,中國繪畫和書法在筆墨運用上具有共同的規律。唐代張彥遠在其《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說:“書之體勢,一筆而成,氣脈通連,隔行不斷,維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既其前行,世上謂之一筆書。其后陸探微亦作一筆畫,連綿不斷,故知書畫用筆同法”。中國文人畫對筆墨的追求,突出用筆用墨本身的獨立審美價值更是與中國書法藝術重視用筆不謀而合,可以這樣說中國繪畫的用筆正是來源于書法用筆的靈感。
“傳神 ”指的是表現對象的神韻和精神內涵,并作為品評一幅畫的第一標準,而“寫照”一詞源于佛學,代表著主體的感知能力。“傳神寫照”的意思是說人的美丑與形體沒有關系,形體與人物的神韻、精神也沒有關系,要做到傳神關鍵在于對人物眼睛的刻畫。
“寫意”是對中國水墨人物畫總的要求。早起畫家對繪畫的追求多以形為貴,唐、宋畫家就有許多在客觀對象的造型的準確性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追求逼真的效果。宋徽宗趙佶在繪畫創作中一直力求形似,所作作品大多精工細麗,鳥的每一片羽毛都描繪精細。宋代蘇軾提出 “論畫以形似,見于兒童鄰”,事物的形包涵了畫家精神洗禮以后成為了意像之形,逐漸出現了 “不求形似”的觀點。
中國畫淵源流傳,歷經數百年的積累與發展,經過長時間的沉淀與無數偉大畫家的積累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法體系和審美標準,并最終形成了一定的程式化。中國傳統的繪畫不論筆墨、著色、構圖都有自己的程式化原則,帶有著特定的哲學思想指向和民族文化烙印。
程式化具有相對的穩定性特征,簡潔而有規律。有利亦有弊,它指的是畫家經過長時間對生活的積累和提煉,總結升華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符號和藝術語言。程式化的藝術符號是繪畫藝術發展成熟的一個具體標志。
在中國的人物畫中,程式化的表現很多。比如"秀骨清象"--陸探微,“吳帶當風”--吳道子等等都是經歷時間的洗禮而總結出來的程式化藝術語言符號。作為傳達人的情緒、感覺而創造的一種媒介,它并不是再現人物的外形的真實,而著重于畫家感情的真實。
中國人物畫的程式化語言符號如果一味的簡單效仿,勢必造成中國人物畫的衰落,需要創新與發展。南宋的水墨人物畫大家梁楷開大寫意人物畫先河,開創了新的筆墨程式,后世人物畫家爭先效法著眾多,以至形成一味玩弄筆墨的傾向卻忽視了人物本身,結果筆墨成了空架子。因而,當代畫家對傳統筆墨的學習需要積極探索,把握傳統與當代的時空結構差異,深刻反思傳人物畫傳統的繼承與時代性融入的矛盾體系
[1]崔成雨;水墨之象與水墨人物畫演進歷程試探[J];藝術?生活;2005年01期
[2]史國良;;水墨人物畫技法(十)[J];老年教育(書畫藝術);2011年06期
[3]安霜雁;;論水墨人物畫中的書寫性[J];美術大觀;2011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