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鵬 湖北經濟學院
刺繡是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之一,在中國至少有兩千多年歷史。中國刺繡主要有蘇繡、湘繡、蜀繡和粵繡四大門類,其次還有楚繡以及在楚繡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漢繡等小門類。“蘇繡”是蘇州地區刺繡產品的總稱,是漢族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蘇繡的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歷史,可謂流派繁衍,名手競秀。蜚聲三楚的“漢繡”,是武漢的傳統手工藝,其始于春秋戰國、興于唐、盛于清,其歷史發展悠久,極具楚文化遺風研究意義。
蘇繡作品在種類上主要可分為零剪、戲衣、掛屏三大類,裝飾性與實用性兼備,其中以“雙面繡”作品最為精美。蘇繡作品的主要藝術特點為:山水能分遠近之趣、樓閣具現深邃之體、人物能有瞻眺生動之情、花鳥能報綽約親昵之態。蘇繡中仿畫繡、寫真繡其逼真的藝術效果更是名滿天下的。
漢繡的圖案形象、顏色和氛圍烘托基本上采用全繡織體現。織金緞和釘金漢繡一般是用來鋪底的首選,然后用不同的色線繡滿畫面,表現層次豐富的效果,講究凸凹有序,手法沉穩大氣,用線光鮮亮麗,體現出一種較強的視覺沖擊。在色彩運用上,漢繡追求色調明快、對比強烈的畫面效果;在調和畫面色彩差異或明度對比時,常用金線作漢繡花紋的輪廓線。由于受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影響,特別是荊楚地區民風民俗的影響,漢繡圖案一般都選擇平安吉祥、花開富貴等寓意的紋樣,裝飾性強。
刺繡藝術的發展具有鮮明的時代性與地域性,同時也具有繼承性,刺繡的發展就是其技術的不斷更新以及設計理念不斷創新的過程。在當今現代社會生活裝飾藝術的發展中,融入傳統文化藝術元素也是對國人對民族情感需求的一種滿足。由于傳統藝術具有濃厚的民族情感色彩,與裝飾藝術在很多方面具有共融共通之處,因而人們在享受現代物質文明的同時,開始追逐民族藝術形式的精神需求。刺繡藝術順應了這種潮流,在如今通過裝飾藝術的再現獲得新發展契機,使刺繡的現代化進程開始加快,更高速地順應商業化、市場化的社會發展需求,促使刺繡傳統的民族的文化藝術特性能得以保存。
蘇繡在現代社會中不僅是藝術品,更是一種生活用品,蘇繡制作的作品涉及越來越廣。不僅各類高檔酒店會所等常以雙面繡為墻,而且大量的家庭和個人也喜好以蘇繡作品或蘇繡墻紙為裝飾背景。蘇繡旗袍、蘇繡皮鞋、蘇繡包具近年來也在市場上熱銷,眾多國際知名的奢侈品品牌也使用蘇繡元素設計其用品。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生活追求的改變,蘇繡的應用也與時俱進。
在我國中部地區,由于漢繡藝術在近年來的不斷發展,在現代社會生活裝飾藝術設計中加入漢繡工藝成為本地區裝飾藝術的流行時尚,使得漢繡工藝在現代裝飾行業受到了普遍歡迎。隨著新的漢繡繡織技法、圖案形式不斷出現,不少裝飾藝術設計行業對漢繡工藝的應用模式也有了新的轉變,從而滿足人們對漢繡新裝飾風格的需求。當代漢繡的裝飾在內容上相對早期漢繡更加豐富飽滿,華麗典雅的漢繡作品成為時尚生活的象征。
蘇繡具有圖案秀麗、構思巧妙、繡工細致、針法活潑的獨特風格,地方特色濃郁;漢繡紋樣以荊楚風俗文化為基礎,以濃郁的裝飾性圖案,創造濃厚的氣氛,直接秉承荊楚大地人們浪漫好奇的情感特征。蘇繡技法具有“平、齊、和、光、順、勻”的特點;漢繡則以“鋪、壓、織、鎖、扣、盤、套”七種針法的變化運用而著稱。其兩種刺繡技法的傳承與發展是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發揚中國傳統工藝文化的一種直接的表達,是發揚民族傳統文化強有力的助力。
刺繡工藝是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由于刺繡工藝繁雜、選料精細、制作講究,因而從事刺繡行業的手工藝人少之又少。刺繡這一傳統歷史文化的不斷發展,需要我們現代大眾的進一步接納,更需要各種創新思想的進一步融合。通過對蘇繡與漢繡兩種刺繡文化的比較研究,讓更多的人認識并較深入的了解蘇繡與漢繡,將刺繡裝飾元素與現代生活更好的結合起來,在現代裝飾藝術中發揚中華文化,使得刺繡藝術更能融入人們的生活,發揚其獨特的觀賞價值。
[1]柳炳元.蘇繡圖案,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第1版,2004年10月
[2]孫佩蘭.中國刺繡史,北京圖書館.2007年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