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麗媛 河南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移動互聯網是一種以智能終端設備、移動通信技術為依托,通過接入無線網絡訪問互聯網資源、獲取互聯網服務的新型產業。移動互聯網不僅具備傳統互聯網開放性、去中心化、免費性的特點,更延衍生出移動性、便攜性、實時性等優勢。當前,移動互聯網已經覆蓋到信息服務、電子商務、游戲娛樂、社交分享等各個領域,據統計公報顯示, 2016年移動互聯網經濟營收規模高達7907.4億元,已經超過PC網絡經濟營收規模。而2017年我國互聯網上網人數約7.72億人,手機上網人數約為7.53億人,比2016年增加5734萬人,預計2017年的移動互聯網經濟營收規模過萬億。
在移動互聯網經濟時代下,催生了多種移動互聯網業務商業模式,這些商業模式通過高度整合產品、技術、服務和資源,形成了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商業系統,為用戶提供更優質、更高效、更便捷的服務。移動互聯網商業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五種模式:一是“終端+平臺+服務”商業模式,以蘋果公司為代表,該商業模式將上網、辦公、娛樂、購物等功能融為一體,從軟件到硬件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二是“軟件平臺化”商業模式,以谷歌公司為代表,該商業模式以APP應用方式提供用戶相應的數據業務,通過控制軟件平臺實現對核心互聯網資源進行整合利用。三是“免費+廣告”商業模式,以推送類廣告和瀏覽類廣告為主,該商業模式將廣告植入免費的互聯網服務中,以獲取利益。四是增值服務類商業模式,以手機閱讀增值服務為例,該商業模式通過對用戶行為數據進行二次加工,向用戶提供個性化的業務服務,收取相關費用。五是移動電子商務類商業模式,該模式通過互聯網和移動通訊網絡獲取商業信息,開展針對性較強的交易活動,如手機銀行、手機淘寶、手機京東、超市手機支付等。
移動互聯網商業模式具備多樣化的特點,但是不論何種商業模式,都需要通過數據共享提高商業運作效率,換言之,數據共享是移動互聯網商業模式運作的核心部分。
移動互聯網商業模式推動了分享經濟的發展,已經覆蓋到金融、物流、醫療、餐飲、教育等多個領域,實現了移動互聯網用戶之間的產品或服務的分享。然而,受市場、行政、共享技術等因素的制約,互聯網企業之間并未將各自掌握的部分用戶數據進行共享,降低了數據的流動性,未能體現數據的最大化商業價值。所以,必須運用大數據技術挖掘和分析用戶數據,而后再通過合理匹配用戶數據,讓互聯網服務提供者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服務,提高服務的精準性。這就要求互聯網服務提供商聯合起來實現數據共享,用共享用戶資源的理念替代獨占用戶資源的理念,實現數據在機構之間的橫向傳遞,最大化地提升數據的價值增值,降低互聯網企業的數據獲取成本。
移動互聯網商業模式對數據處理與推送的精準度要求極高,這就需要優化算法對數據進行深加工,提取最有價值的信息。在數據處理與加工之前,要做好數據收集工作,互聯網服務提供商要收集大量的合法合規數據信息,對這些數據信息進行優化處理,只在數據庫中留存體量最小化、價值最大化的數據,確保使用數據的精確度。為此,數據共享要以大數據技術和優化算法為技術手段,一方面實現對數據的精確處理,另一方面實現對廣告的精細推送,提高移動互聯網服務提供商的數據利用水平。
數據脫敏是移動互聯網時代下保護用戶隱私數據安全的一種方式,需要模糊化處理關鍵性的機密數據,以保證互聯網商業活動不會侵犯用戶的隱私權。在全球定位技術、移動客戶端普及應用的背景下,使得用戶信息的獲取與暴露更加容易,而為了保護用戶的個人隱私,就必須依靠脫敏技術對用戶信息進行分類處理。用戶信息可分為一般信息與敏感信息,一般信息是指用戶已經默許同意公開的信息,而敏感信息是指用戶不同意公開,或公開之后對用戶造成不良影響的信息,如金融信息、醫療病例等信息。為了促進移動互聯網商業模式的良性發展,必須將數據脫敏作為數據共享的重要條件,運用脫敏技術移除隱私數據,降低隱私數據的泄露風險。
由于移動互聯網商業模式下的數據共享性質可能會對用戶信息的安全性構成威脅,所以必須對用戶隱私保護問題足夠重視,采取有效措施強化隱私保護,有效抑制數據共享帶來的負面影響。通過對近年來的網絡安全事件進行調查分析發現,高達70%的網民遭遇過網上詐騙、設備中病毒、賬號密碼被盜、個人信息泄露等網絡安全問題,這些問題暴露出互聯網在社交互動、移動支付、機構數據共享等方面已經出現了安全漏洞,嚴重制約著移動互聯網商業模式的良性運作。為了強化對用戶信息的隱私保護,建議從以下四個層面入手采取有效防范措施。
用戶隱私自我保護是一種主動保護方式,可最大程度地避免隱私侵犯事件的發生,保護自己的隱私信息不被公開。具體做法如下:首先,控制上網行為。用戶在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盡量少披露真實信息,提高網絡安全防范意識,及時清除上網痕跡,必要時可考慮用虛假信息注冊登錄應用程序。其次,擴充網絡安全知識。用戶使用網絡資源時,應閱讀網絡服務提供商的隱私保護條款政策,明確服務提供商對個人信息的收集范圍,以及對隱私信息的泄密采取的補救措施,以便用戶對應用程序進行合理授權,避免自己的敏感信息被收集。再次,采用防護技術手段。用戶要在移動終端設備上安裝安全防護軟件,定期清理設備上的垃圾信息,設置安全保護權限,防止部分應用軟件惡意獲取隱私信息。此外,若發生隱私信息泄露事件,用戶可通過法律訴訟、媒體曝光等方式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移動互聯網企業是移動互聯網商業運作的經濟主體,必須承擔起保護用戶隱私的責任,提高用戶對互聯網商業運作的信任度,為互聯網企業積累龐大的用戶群體。為此,移動互聯網企業必須加快隱私防護技術創新,具體做法如下:在用戶數據加工處理方面引入脫敏技術,避免第三方獲取用戶的隱私信息;在用戶數據存儲方面引入數據隔離技術,分開存儲一般信息與敏感信息,并加強對敏感信息的安全防護力度,不允許出現存儲載體丟失問題;在用戶數據共享方面引入第三方專業評估,對數據共享帶來的侵權風險進行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完善風險應急處理機制。
移動互聯網經濟發展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條,所以應從行業層面出發加大對用戶隱私的保護力度,不斷強化行業自律與行業監察,促進移動互聯網產業規范化運作。在行業自律方面,應充分發揮中國互聯網協會、中國電子商務誠信聯盟等行業組織的監督管理作用,在行業內部執行網絡隱私保護公約協議,加大對行業內部企業關于網絡隱私保護條約的宣傳力度,促使互聯網企業提高網絡隱私保護意識,防范互聯網企業員工盜取用戶信息的道德風險。同時,互聯網行業還應當成立網絡隱私權保護組織,對出現用戶數據泄露的互聯網企業予以及時通報,充分發揮警示作用;在行業監察方面,聯合媒體、公眾的力量對互聯網行業的隱私信息泄露問題進行社會監督,約束互聯網行業企業規范化運營。
移動互聯網經濟作為一種虛擬經濟,在近年來的快速發展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所潛在的網絡安全問題必須引起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國家應加強對移動互聯網隱私保護問題的宏觀管理,通過健全相關法律法規,進一步約束移動互聯網行業企業的運行,使用戶隱私權的維護得到強有力的法律保障。國家在《侵權責任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電信和互聯網用戶個人信息保護規定》、《工商總局關于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處罰辦法》等法規條文中,已經對個人信息保護問題進行了詳細規定,明確了相關權責的界定,這為網絡隱私維權提供了可執行的依據。為了加大對隱私侵權行為的法律懲處力度,建議在刑法條款中細化對侵害用戶數據隱私行為的具體界定,并針對不同行為的嚴重程度進行量刑。隨著我國法律法規的日臻完善,我國應當加快對網絡隱私的專門立法,如2017年6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網絡安全法》就是維護網絡安全的專門法律,在《網絡安全法》中明確了網絡運營者和服務提供者在維護網絡數據安全方面的法律責任,并對網絡運營者的數據處理行為進行了規范,標志著我國正積極推動網絡隱私保護步入法治化進程。
總而言之,在移動互聯網商業模式下,要以機構聯合、優化算法、數據脫敏為前提實現數據共享,充分發揮數據共享在促進移動互聯網經濟發展中的商業價值。與此同時,在數據共享的互聯網時代下,還要加大對用戶隱私的保護力度,從用戶層面、企業層面、行業層面以及國家層面出發,構建起完善的網絡隱私保護體系,促進移動互聯網經濟的健康運行,加大對用戶網絡隱私的保護力度,營造良好的互聯網經濟發展環境。
[1]謝潔莉.移動互聯網商業模式創新途徑之研究[J].經貿實踐,2017(1):101-103.
[2]劉松濤.基于用戶信息行為的移動互聯網商業模式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5.
[3]謝潔莉.移動互聯網商業模式創新途徑之研究[J].經貿實踐,2017(1):84-86.
[4]周穎.基于移動互聯網的電信運營商商業模式轉型研究[J].郵電設計技術,2014(8):41-43.
[5]占億民,李鑫,冒海波,張文超.移動互聯網商業模式研究與應用思考[J].廣播與電視技術,2014(5):65-67.
[6]曹宸瑄.中國移動互聯網商業模式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