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蔚 江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912大隊
在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過程中,可以發現有很多因素影響地質環境,在實際分析期間,可以利用地質因素對其進行合理的判定,明確地質災害的發育程度,提取地形與地貌類型復雜程度的數據信息,以便于對其合理分析。
對于地質災害而言,并不是自然災害覆蓋面積與相關災害的實際次數,需要針對各類環境因素進行分析,以便于開展探索活動。雖然某些場地的密度很大,但是,在實際分析與協調的過程中,并不能作為災害的源頭,主要因為其中某些結構的安全性較高。
在對地形與地貌復雜程度進行分析的過程中,相關部門需明確具體工作要求,創建專業化的管理機制,保證在提升管理工作效果的情況下,增強協調力度。對于地貌研究而言,需要針對地貌類型與特點等進行分析,在明確具體內容的基礎上,根據實際要求對其進行合理的評估。在此期間,需做好災害評估報告的管理工作,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的分析,不可以對其進行籠統的處理。
我國地質條件復雜,構造活動頻繁,地質災害隱患多,分布廣,且隱蔽性、突發性和破壞性強,防范難度大。近年來受極端天氣、地震、工程建設等因素影響,地質災害多發頻發,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平均每年死亡失蹤1000余人,經濟損失十分巨大。2003年,國務院頒布了《地質災害防治條例》,2004年3月1日,我國全面實施《地質災害防治條例》,明確了政府、部門和有關方面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的責任和義務。2011年,國務院又發布實施了《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要求建立健全地質災害調查評價體系、監測預警體系、防治體系、應急體系為核心,強化全社會防治意識,全面提高防治水平。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新的戰略高度。生態文明建設對地質災害防治而言,就是要通過科學、準確的評估和工程治理手段,避免人為工程活動引發地質災害,徹底消除其隱患威脅,充分發揮防治工程效益,構建人地和諧的地質環境。
水文地質評價的主要內容是研究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規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成分以及地下水對礦區的影響。因此在今后的金屬礦開采時,要重視對礦區水文地質評價和對水文地質問題的評價,主要應考慮以下內容:重點評價地下水對巖層和礦體產生的作用和影響,對可能產生的地質災害進行判斷,并提出預防措施;查明地下水在自然狀態下的變化情況,然后對比采礦工作對地下水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對地下水進行相應處理;從上程角度,按地下水對上程的作用與影響,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
水文地質評價步驟有:測繪:用一定比例尺的地質圖作底圖,通過點、線、面的觀測和記錄,查明或了解有關問題,沒有地質底圖時,用地形圖作底圖,進行地質、水文地質測繪。物探:主要包括電法、電磁波法、淺震、放射線法等。這種方法的針對性和適應性更強。測試:水文地質測試包括抽水測試、注水測試、壓水測試、試坑滲水測試、地下水實際流速測定和連通試驗等,但用的最多的是鉆孔抽水試驗。試驗:采取一定數量的巖樣做磨片鑒定、化學分析和物理力學性測定;土樣、砂樣做物理性質、水理性質、化學性質、力學性質測定;水樣做化學分析、光譜分析、細菌分析。結論:對以上步驟得出的結果進行整合,最后得出一份詳細的水文地質評價表。
伴隨社會的迅速發展和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中國在有關項目勘測中對于水文地質勘查的必要性有了更為深入的認知,但是因為對這些方面認識較晚,目前在某些工程施工過程中對于水文地質方面的勘察程度不足,這就造成由于水文地質工作不到位而導致項目設計和建設等方面產生問題。對于此些問題而言,相關人員要不斷加強自身專業技術水平,充分發揮出水文地質在巖土勘察中的作用,有效提升工程勘察的質量,確保工程的順利實施,進一步推動工程的發展
[1]王希龍,范曉天,林琳,黃智海,李東川.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中的水文地質問題探討[J].吉林地質,2015,34(02):104-106+111.
[2]宋海波.滇中引水工程小燕塘段工程水文地質條件及其線路優化探析[D].成都理工大學,2015.
[3]何繼永.建設項目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方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