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凱 西安文理學院
我國在一天天發(fā)展壯大,經濟水平前進不止,而人們從最開始的溫飽狀態(tài)逐漸走向全面小康社會,所以作為人們生活質量和物質水平提高的一個表現(xiàn),智能家居系統(tǒng)走進了千家萬戶,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選擇。智能家居就是利用嶄新的高科技手段,結合互聯(lián)網,計算機網絡操縱技術,對家居的設計,建筑,功能,和使用進行全方位的數(shù)字化操控。智能家居系統(tǒng)集放松,娛樂,修養(yǎng),鍛煉等于一身,真正做到家居的智能化管理和使用,充分地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這一理念。幫助人們在工作之余享受家庭帶來的舒適生活和娛樂享受。智能化家居系統(tǒng)技術是高科技發(fā)展的一種全新的領域,也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人安裝智能家居系統(tǒng),智能家居系統(tǒng)技術正在惠及越來越多的人。
現(xiàn)在很多的商場,機場等公共設施都安裝了智能感應式馬桶,水龍頭等設施,目的是方便那些殘疾人士使用,同時也避免了眾人直接接觸而產生的細菌傳播。而現(xiàn)在,這種智能感應設計也開始應用于家庭的各個地方。比如走廊里的感應式光敏和聲控壁燈,二十四小時都處于工作狀態(tài),白天會因光亮而停止工作,到了夜晚在全黑的情況下只要發(fā)出一點聲音就會工作亮燈,光敏聲控燈的設計方便了人們起夜時使用,減小了人們在夜里行動受傷的可能性。
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使電子操縱技術應用到了許許多多的行業(yè)和領域,智能家居的設計就源于網絡的高速發(fā)展和應用。網絡操控技術的一個表現(xiàn)就是能將家中的所有電器都通過家里安裝的無線網絡連接到一個終端上,而這個終端最簡單的就是我們的手機。當我們出門工作的時候常常會忘記把家里的電燈和其他的電器關掉,造成費電甚至會有造成火災的風險,而網絡操控技術與智能家居的融合則可以幫助人們減小這樣的風險,我們可以通過手機對家里的電器進行遠程操控,將還在工作的電器進行‘隔空’關閉,這樣既可以做到省電,又可以減小火災等的危險。
現(xiàn)在家里使用的電器越來越多,從而導致的安全隱患也就越多,我們經常可以看見樓房起火爆炸等新聞,這一方面是由于家里裝修的時候電路安裝不合理,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家主對于安全防范的意識不夠,沒有做到及時的安全防御和危險排除等措施。智能家居的預警設計包括煙霧感應器,火災報警器,以及簡易家用滅火裝置等。煙霧感應器可以在家中發(fā)生火災的第一時間進行警報,這個時候家里若是有人便可以使用早已準備好的滅火器等裝備進行滅火,防止火災進一步蔓延。
智能家居不需要動用施工隊進行大規(guī)模的墻體拆除等作業(yè),只需要購置一些智能設計的新型家居和電器,除此之外只需要對家中現(xiàn)有的電器進行智能化連接,即將電器的開關裝成智能調控開關,通過網絡將終端設置成自己的手機,這樣不管你在什么地方只要有網絡覆蓋就可以對家中的電器進行遠程操控。
智能家居在最初階段還只局限在燈泡等小型電器上,隨著智能家居的發(fā)展,現(xiàn)在已經能夠將電子工程融合到眾多電器之中,比如可控窗簾,智能空調等。智能家居的延展性為家居提供了廣闊的發(fā)展空間。
家是一個歸屬,是讓人們在勞累的工作之余享受舒適生活的地方,而智能家居的設計理念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有一個舒適的休息環(huán)境,盡最大的可能讓人們隨時隨地體驗到方便快捷的舒適生活體驗。智能家居以實用為主,去除掉復雜麻煩的過程,只有只有一條虛擬的無線網絡就可以讓人們隨時隨地樂享自由。
智能家居的安裝雖然需要極其專業(yè)的技術人員進行全方位的安裝部署,但是在實用性,舒適性,安全性等方面足以吸引大量的人。智能家居產品使用方便,節(jié)能環(huán)保,符合現(xiàn)代人們的生活理念,同時,智能家居正廣泛應用與家具的各個方面。真正實現(xiàn)睡醒后只用一個按鈕就可以同時打開窗簾,打開窗戶,關閉夜燈,打開電視新聞,啟動廚房電器等工作,開始智能化的一天。
隨著國家大力推行環(huán)保節(jié)能理念,以及加大電子技術等方面的投入政策的推行,智能家居也會隨之逐漸發(fā)展,加強技術性和延展性,將來必會在越來越多的方面惠及千家萬戶,讓人們在家庭之中享受到足不出戶的舒適享受。由此可見,智能家居日后的發(fā)展前景會非常廣闊。
總結:智能家居安裝方便,覆蓋面廣,工作高效,且安全智能,隨著越來越多的家庭注重高效而舒適生活,智能家居的產品將會越來越普及,智能家居系統(tǒng)技術也會隨著電子科技的進步而進步,成為人們安裝家居的不二之選。
[1]楊堤,基于物聯(lián)網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統(tǒng)設計與實現(xiàn)[J]2012.11.
[2]韓江洪,智能家居系統(tǒng)與技術[M],合肥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