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旭林 河北科技大學紡織服裝學院
女權運動起源于西方,世界性女權運動,是從近代開始一直持續至今。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人權的概念較早興起,但人權概念在相當一段歷史時期是不包含女性權益的,也就是說它僅為男性權益的代名詞。在這樣的情況下,女性長期作為男性的附屬品而存在,其人權不被保護與尊重。
女權運動第一次浪潮:19 世紀下半葉至 20 世紀初
女權運動第一次浪潮起源于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和啟蒙運動以后,這次浪潮聚焦了三個重要問題:一是為婦女爭取選舉權;二是女性爭取受教育權利;三是女性的就業權利,特別是已婚婦女的就業權利。在此階段女權運動還未達到理論層面,主要是為婦女爭取更多權益的實踐活動,但已有初步的核心思想--“男女平等”。
20世紀初,隨著世界工業化進程,一些國家的女性走出家庭、參與社會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男女平等的主張也從抽象變為具體。由于大批勞動婦女進入產業勞動卻得不到應有的報酬和經濟地位,許多婦女便開始爭取自身社會經濟地位,爭取選舉權。為了在男權社會中爭取自己的權益,女性開始嘗試將自己男性化,她們開始用男子的語言說話,用男子的邏輯思考,向男人一樣走出家庭,進入工廠,掙錢養家,開始參加以前男子才擁有資格參與的各種戶外體育運動,她們用現實來沖破之前男女的角色固有化安排,推動人們用不同以往的思考方式來看待兩性的社會角色問題。
女權運動第二次浪潮:20世紀60-70年代/80年代。
在前期女性對權益的爭取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如擁有了一定的選舉權、工作權與受教育權,但這并能掩蓋實際上男女差別的不平等。為爭取和男子相等的機會和角色、平等的權利和待遇。不想再在“男子的世界”上成為被動的旁觀者,不想再讓男子來塑造婦女的形象以利其統治婦女。她們要求表達和體現自己的意志,要求自決,要求解放。這場運動在很大程度上動搖了過去以男子為中心的社會結構,及作為這種社會結構支柱的價值觀念,以致使一切以男子為基準的價值觀和根據這種價值觀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包括歷史學在內的整個學術界都受到了嚴重的挑戰。
在這一時期,服裝整體發生思想上的改變,不僅女性服裝趨向中性化,男性也開始接受男女均可穿著的服裝。60年代的女裝拋棄了50年代的優雅和女性化,變得短而寬松,裁剪的非常平滑,色彩鮮艷,經常印有幾何圖案,大部分使用合成織物。這些中性化的服裝掩蓋了女性的曲線,露出小腿部分,使得成年婦女看起來像個小女孩。以孩童的身份消除性別差異。而70年代到80年代的服裝則更為大膽,女性服裝加入了力度的概念,有意加寬肩部線條,并強調其力度感。并且更為開放,女性可以穿著自己喜歡認為美的服裝,露、透成為服裝潮流之一。
女權運動第三次浪潮即:20世紀90年代至今
第三次浪潮的女性主義試圖解決認同和多樣性差異的問題,第三次浪潮顯然不想采取非此即彼的解決途徑,也就是簡單地承認相互對立的各種矛盾,并試圖跨越男性與女性、白人與黑人、文化與自然、異性戀與同性戀等的邊界。第三次浪潮的解決途徑不是簡單地接受二元論的非此即彼的世界,而是主動成為這些邊界本身,成為聯結看似相互排斥的領域之間的紐帶,按照邊緣即中心的解構主義理論的觀點,女性主義者就這樣將自己置于“政治”的中心。
女權運動則使女人們似乎已經跨越了不平等的障礙,有能力的女性們希望在生活的各個領域都獲得成功,職業女性們面對社會激烈的競爭,希望展展出智慧、優雅、有個性卻又不失含蓄的新面貌。
整體來說女權運動對女裝的影響從款式來說,女權運動影響的女裝基本摒棄了女性的曲線線條,大多采用直線裁剪,廓形大且直,細節處多借鑒男裝,不刻意突出女性“S”型曲線,卻充分展現魅力;從色彩來說,這類服裝早期用色普遍偏暗,如黑、灰、藏青等,圖案也多條紋和格紋。而隨著性別界限的逐漸模糊,色彩的使用也不再局限于傳統男款西裝的配色,各類金屬和亮色色系也經常出現;從面料來說,該類服裝普遍采用高檔、平整的面料體現穿著者身份,羊絨、羊毛呢等色彩高雅、亞光質感、可塑性強的面料也較常見。此外,裘皮、皮革等昂貴的面料,因價格高、造型感強、線條硬朗等特點多被使用。
由此可見,隨著女權運動的不斷深入,從思想理論高度到實踐,女性服裝將越來越體現的是個人性格特點、著裝場合等的差異,而不是一味從服裝上來強調男女。
女權運動已經興起了近兩百年的時間,在未來的若干年也將會持續不斷的發展下去,女權運動的根本目的是平等并和諧的社會發展而不是打倒男權,女性與男性的生理差別不容忽視,因此它在服裝上的體現就也絕不是將服裝一味的固定的化。它對女裝的影響不僅是將女裝男性化,更加是從設計理念、設計思想的根本上改變了女裝。
[1]劉君.西方服裝流行時尚解析.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03(2):92-96
[2]侯玉瑩,梁惠娥.淺析女權主義風格服裝的發展歷程與趨勢.藝術與設計:理論. 2016 (7) :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