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洪坤 重慶郵電大學
在事件之初,記者之所以選擇這一新聞事件進行報道,本身是因為醫患關系就是社會的熱點問題,相較其他類型事件。醫患事件更能引發受眾對事件的關注程度。而醫患問題成為焦點,不僅僅是因為在實際中確實存在醫患不信任等問題,而且很大程度上是媒介運用媒介間的議程設置進行的以受眾關注度為標準的選擇性報道,給人們的思維造成了一種定勢,形成“刻板印象”。對本容易引發熱論的醫患關系這一話題造成了“雪上加霜”的負面影響。
李普曼認為,“刻板印象”是對某一類人或事物產生比較固定、概括而籠統的看法。記者在進行報報道時,有意無意地已經將事件歸因于醫院這一方的過錯,輿論也隨之被引導。
首先,發微博的記者最后也承認了自己在未能了解事件全貌的情況下,只是聽取了患方的解釋,沒有采訪醫院方,使不少網友看到這則新聞的最初反應,就是“草菅人命”。從新聞報道的原則和目標上看,前者是記者未能進行公證客觀的報道。
其次,記者為了快速發布信息,沒有考慮到真實性,只重視了時效。在網絡時代,網絡信息的真實性是對網絡媒體的嚴峻考驗。正因如此輿論在一開始便將矛頭指向了醫院這方。
使該事件進一步發酵的是一些所謂的大V和網絡媒體公共號,他們在未對事件真實性進行核實的情況下便進行了大量的網絡擴散與轉發,他們的強勢加入,使這一事件被更多人獲知。這些人和媒體在事件中扮演了意見領袖的角色。
羅杰斯認為,意見領袖是人群中首先或較多接觸大眾傳播信息并經過自己再加工將信息傳遞給其他人的人,作為意見領袖,他們的意見引導了輿論,人們不加判斷地相信意見領袖,從而也相信了意見領袖的看法。至此譴責院方的聲音進一步擴大。
作為被稱作烏合之眾的受眾群體的盲目介入更加深了事件的惡化。一些網友不僅輕信了微博上的轉發,更是在原有事件的基礎上進行胡編亂造。在媒體報道中,出現過“在產婦死亡的病房內吃檳榔的男子”這一信息。顯然,這種帶有感情色彩的字眼會極大地引起受眾的不滿和憤怒。而在輿論反轉后,也出現了“產婦婆婆為要二胎,遲遲不肯簽字”的信息,同樣使受眾怪罪于患方一家。
網絡的匿名性使得網絡受眾在傳播謠言時不考慮后果,致使謠言泛濫,給真相造成了更大的曲解。秦火火的一個個謠言正是通過網絡媒介,經由受眾的不斷轉發,才引起了巨大的關注。
在一部分網友持續討伐院方的同時,其他網友的沉默也使事態越發嚴峻。沉默的螺旋理論認為,為了避免在重要的公共議題上被孤立,許多人會受到他們所處環境的主流或非主流意見的左右。如果他們感知到自己屬于少數意見群體,會隱藏自己的觀點。相反,如果人們感覺自己屬于主流意見時,會傾向于選擇主動表達自己的意見。結果,被認為屬于主流的意見越來越強勢,而屬于另類的意見則越來越處于劣勢,這就形成了所謂的“螺旋效果”
在整個事件中,對院方的討伐和對患方譴責更像一個互相博弈的力量,在各自的場域中進行不斷地放大和加工,最終形成了兩方各持己見,水火不容的局面。就拿支持院方的一方來說,支持者本身的社會環境因素和個人因素在導致其支持院方的同時,支持者在對外來信息進行解讀和理解的同時,會對那些對自己有利的信息進行選擇性接觸、理解和記憶。在一個“信息蠶房”的環境下,對已有的信息進行不斷地解讀最終形成一個能產生巨大信息回聲的解讀環境,最終形成“回聲室效應”。
新聞從業者應加強自身的新聞從業素養、業務水平。新聞工作從業者不僅要遵守新聞職業道德,保證新聞的真實客觀,同時也要所報道事件的相關知識,做到冷靜、公平的客觀報道,而不是讓自己的主觀意愿融入新聞報道當中。
相關部門應在表達自由的前提下,適當的對謠言傳播的渠道和媒介進行適當的把控,例如意見領袖的輿論引導作用等,爭取做到從根本上切斷謠言產生。
作為受眾,最重要是是提高自己的媒介素養,不造謠,不傳播的同時。合理使用網絡,杜絕網絡暴力和輿論暴力,做一名合格的網絡時代的發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