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張華 貴州省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
網絡具有很強的快捷性、開放性和滲透性,既縮小了世界各地的時空距離,又為個別國家的政治煽動和文化擴張提供了新路徑,使國家的安全斗爭手段更加多樣、隱秘和廣泛。首先,國內外敵對勢力通過監聽、密碼破譯、勘測等高科技手段,竊取我國的軍事機密,嚴重威脅我國國家安全;其次,通過網絡對我國的政府各部門以及商業等網站進行惡意攻擊,竊取我國各方面的機密和情報,破壞我國正常的政治與經濟秩序;最后,西方國家一直操縱者話語權,不斷進行著文化擴張和精神干預活動,擾亂我國人民對民族和文化的認同感。
隨著網絡的普及,大學生接觸到海量的信息,其中就有很多不良信息,致使一些大學生信念缺失、價值觀和人生觀動搖。首先,大學生對國家安全的認識不全面,國家安全包括政治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國防安全和信息安全,而大學生的認識還停留在傳統的領土、軍事、情報等方面,沒有意識到文化、網絡等也屬于國家安全層面;其次,大學生的國家主權意識不斷淡化,盲目追求全球化,近年來我國和平的發展環境也讓人們放松了警惕,忽略了國際上不安定的一面,缺乏安全意識;最后,一些大學生認為維護國家安全與自己關系不大,沒有意識到自身責任,對損害國家安全的行為沒有親身體會,缺乏網絡安全防范意識和手段,不自覺的泄露一些機密,甚至于一些大學生經不起誘惑,主動做出危害國家利益的行為,使國家遭受到重大損失。
目前,一些高職院校對國家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足,沒有上升到保證國家安全的高度,國家安全教育還處在宣傳階段,缺乏教育計劃和目標,并且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在意識形態上與西方國家有巨大區別,過分強調意識形態會造成國際上的孤立,因此當前在教育中刻意淡化意識形態因素,不可避免的降低了國家安全意識的教育。一方面,高校缺乏完善的國家安全教育教學計劃,教材內容不完整,沒有配置專門的教師,課時較少,國家安全教育缺乏系統性和規范性;另一方面,國家安全教育屬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疇,教育內容空洞僵化,與大學生實際生活關系不密切,難以引起學生共鳴,并且抽象化和形式化嚴重,容易引起學生反感,存在抵觸情緒,無法保證應有的教學效果。
網絡作為新時代的科技象征,并廣泛應用于國家、社會、家庭等各個領域,是大學生學習、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必須盡可能摒棄網絡不利的一面,發揮網絡正面的作用,將網絡作為高職院校國家安全教育的載體,提高教育的影響力和時效性,實現國家安全教育更加多元化。首先,高職院校可以建立自己的國家安全教育網站,讓學生能夠查詢到優秀教案和經典案例,使枯燥的課程變得有情趣,讓網絡變成進行國家安全教育的重要渠道;其次,構建網站、微博、網絡社區等交流平臺,讓網絡成為師生交流的重要場所,學生可以在平臺上討論有關國家安全的事例,自由發表自己的看法;最后,高職院校可以讓更多優秀媒體加入網絡,發揮自身科研優勢,實現網絡資源共享。
網絡是媒體和民眾發表輿論的重要場所,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是高職院校的重要任務。高校應建立學生喜愛的網絡形式,挑選圖文并茂、富有感染力的材料,充分利用網絡來宣傳黨的路線方針、傳統文化、好人好事等積極內容,引導學生加強社會主義和民族精神的培養,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同時,高職院校還要通過技術、行政、法律等手段,加強網絡監控,防止具有煽動性和負面情緒的言論進入校園網站,幫助學生抵制網絡上的不良信息,構建健康和諧的網絡環境。
首先,高職院校要將國家主權觀和綜合安全觀教育加入教學計劃,讓學生認識到國家安全不僅包括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還涵蓋了經濟、文化、網絡等內容,樹立綜合安全觀;其次,要讓學生接觸到當前的國際形勢,了解到西方國家在經濟、文化等領域的擴張,加強學生的民族責任感和自尊心;最后,講解一些危害國家安全的案例,使學生對敵對分子套取國家機密、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有所了解,提高學生對違法行為的防范意識。
首先,高職院校要專門編制國家安全教育的教材和教學大綱,配置專門的教師,保證一定的課時;其次,加強網絡法律法規教育,提高學生的網絡法制觀念。
綜上所述,在網絡時代,高職院校的國家安全教育現狀不容樂觀,學生的國家安全意識淡薄,缺乏抵制危害國家安全行為的手段。因此,高校必須從教學安排、網絡建設和輿論引導等方面全面加強國家安全教育,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