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文 宜春學院外國語學院
藝術類英語教學作為大學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很多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英語學習消極、不主動、英語基礎薄弱,而編導專業的學生與其他同類型藝術專業如播音與主持的學生相比,在英語成績和學習狀態上,具有明顯的差異。大多數教師反映歷屆編導專業學生的英語基礎普遍較扎實,學習態度更積極,學習目標更明確。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卻與其他藝術類學生在教材選擇、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上毫無區別。
目前各大院校的大學英語教學均采用綜合課程和視聽說課程分開的教學模式,但兩類課程均采用任務型教學法,教師教授,小組討論等多種形式,學生自我學習的主動性要求比較高。鑒于大部分體藝類學生英語基礎差,在傳統體藝術類英語教學中,大部分教師都是采用傳統的“填鴨式”和“灌輸式”教學模式,體現學生綜合運用能力的聽說課程也完全沒有體現說的訓練,教學方法重輸入,輕輸出,學用分離,背離了大學英語學習初衷。因此,傳統體藝類教學對于基礎較好的編導專業學生毫無吸引力,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英語學習有著濃烈興趣的學生在這種教學模式下逐漸喪失了學習興趣。
編導專業學生的英語教學必須改變現狀,既要有別于其他體藝專業的英語教學模式,又要關注到藝術生天生勇于創新創造,思維活躍的特性,探索有效的教學模式,也是大學英語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
“產出導向法”(Product Oriented Approach,以下簡稱POA)是由文秋芳教授團隊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構建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英語教學理論,以“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假設”為的理論基礎。POA理論強調“輸出—輸入—輸出”的教學順序。學生以輸出為出發點,讓學生用已得的語言信息來對新內容進行輸出,在輸出實踐過程中發覺自身積累知識的不足,從而激發學生的輸入學習的渴望,用“饑餓”營銷的方式促使學生最終順利完成輸出任務,實現提高二語習得效果。
POA理論由教學理念、教學假設和以教師為中介的教學流程三部分構成,其中教學理念是其他兩部分的指導思想。
“學習中心說” “學用一體說”。 “全人教育說”是教學理念的三個學說。主張一切課堂教學活動都要圍繞有效學習的發生,關注學生學到了什么;注重聽說讀寫譯全方位發展,聽、讀作為輸入學習要與說、寫、譯輸出活動相互融合,相互促成,教學活動要密切關聯實際應用,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教學假設包括輸出驅動假設、輸入促成假設和選擇性學習假設。產出是語言學習的馭動力,故產出導向法提出以輸出—輸入—輸出新的教學順序。教師在驅動輸出的條件下適時提供學生適當的輸入性材料,來拓展學生的知識體系,學生根據產出任務,選擇輸入材料中的相關內容、語言形式或話語結構,進行深度處理、練習并記憶。
教學流程包括驅動、促成和評價。驅動(motivating) 環節作為教學的開端,教師首先向學生展示在未來工作和生活中可能會遇到的實際交際場景和具有挑戰性的話題(話題具有人文性),讓學生從真實情景出發體驗輸出活動的困難,最后教師提供不同的產出任務。第二階段是促成(enabling ),也是教學活動的關鍵,教師在呈現產出任務后,通過教材單元重難點的分析,讓學生進行學生選擇性學習,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主要起腳手架的輔助作用。第三階段是評價(assessing ),學生在規定時間提交產出成果,在課堂課后師生共同評價。
筆者試圖用POA的教學理論,用驅動、促成、評價的教學流程來指導編導專業學生的大學英語教學。選取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2出版的實用聽說教程的第1冊中第一單元《Introduction and Greeting》為例進行課堂教學設計和探索,以實際交際情境為任務驅動引導學生開展選擇性學習,在模仿中進行輸入促成。真正實現“用耳聽”實現“開口說”的輸出過程。根據POA理論的三個教學步驟來設計教學環節。
交際目標和語言目標是POA理論中界定的兩類教學目標:本單元設置交際目標是讓學生根據自身的基礎,選擇兩新生初自見面的寒暄及自我介紹,為別人介紹朋友及寒暄,職場面試的自我介紹,新入職場的相互介紹,職場上的交際等幾個場景中進行流利表達和有效溝通;語言目標為交際目標服務的,需要掌握本單元的語言知識,包括與單元主題相關的詞匯及表達以及英美國家在自我介紹和寒暄上的文化背景。
本單元結合編導專業學生專業特點,產出任務設定是編導出人一生可能面對的十次不同初見交際真實場景:如第一次大學報到見老師,認識新朋友,相親等等場景。要求學生結對,以小組為單位,完成此次產出任務。在聽完本單元的三個不同交際場景的對話內容,給學生展示文本內容。
POA理論教學流程分為三個步驟: 驅動、促成、評價。
(1)驅動是整個教學過程的第一步,輸出驅動假設提到要讓學生能夠意識到產出任務對提高文化素養、完成學業和改進未來工作的交際價值,驅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欲望。本文選取第一單元打招呼和自我介紹為話題非常切合生活實際。驅動階段區別于傳統教學中的“導入”(leading-in)。在本單元課前設計三個交際場景,通過班級QQ讓學生嘗試在現有基礎上完成輸出任務,通過學生嘗試和交際操作讓學生認識到自身在語言的不足,從何產生學習欲望和動力,實現驅動的功能。上課前讓學生展示他們的輸出成果。之后的聽力活動播放練習,讓學生回答問題。在這兩個過程中讓學生充分了解到聽不懂、說不出的尷尬。從而有效促進輸入的學習。之后向學生介紹學習目標與產出任務。教師反復播放聽力材料,結合PPT 讓學生了解圍繞交際主題的視聽內容文本。介紹本單元主題的英美文化背景和單元主題相關的詞匯及表達,選取完成任務所需的語言知識進行反復學習,吸收消化,20分鐘的組織討論,實際演練后老師隨機抽取情景之一依組在課堂上展示任務。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基礎選擇難易層次不同的交際場景。
(2)促成是教學活動的關鍵步驟,也是產出導向法的核心環節。學生學習在本單元輸入材料 ,在獲取產出任務后,選擇性學習其中的部分語言形式、結構來完成任務,學于所用。教師在學生學習消化過程中及時輔以建議。對于語言重點的學習還要通過朗讀,互動,提問等多種形式進行輔助,幫助學生完成語言的構成即語言形式的促成。20分鐘的小組討論后,學生要再現真實交際場景,完成語言結構的促成。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對于語言的輸入學生不能機械地死記硬背和口頭復述,學生要把輸入材料轉化為自己的知識,教師要幫助學生理解材料,轉換學習思維,把學到的語言形式和結構靈活地使用到真實場景中,舉一反三,促成學生對潛在交際場景的想象。
(3)教學過程的最后一步“評價”。具體做法是在學生小組討論時密切關注,適時給予幫助,不能任由學生自我討論,因為學生的知識有限性使小組討論也只是在學生現有的語言能力范圍相互學習,教師在此要起到腳手架作用。在每一小組展示成果后學生就各組在語音、表達、演出表現集體評價,相互探討,以便學生揚長避短,進一步實現POA理論學中用,用中學的學用一體說。再結合教師的即時評價,課后學生經過反復練習,提交最終產出給教師,教師再評價,并以書面形式告知每位學生評價結果。教師的評價要有針對性和區別性,不能大同小異。
筆者將文秋芳教授的POA理論指導下設計的實用聽說《Introduction and Greeting》單元教學課堂設計在我校2015編導專業學生英語聽說課堂運用,相比之前學生對英語學習的消極情緒,課堂格外活躍,學生們能迅速進入學習狀態,學習積極性明顯增長,教學效果有所改善。但是并不是所有學生都能接受這種自主性較高的學習方式,有些學生覺得學習壓力大,課后作業任務重,相比以前要花雙倍的時間和精力在英語學習上。
經過此次在15編導班進行視聽試驗性教學,筆者發現“POA理論”具有很多傳統英語教學方法所不具備的新優勢。能夠大幅度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能夠充分結合編導類藝術生的專業特色及英語基礎較好的優勢,有目的性地開展學習,體現“學用一體”的教學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