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丹/南通職業大學學報編輯部
近幾年“工匠精神”重新回歸,已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話題。眾所周知,工匠精神是我國的傳統文化。作為編輯,值得思考的是“工匠精神”與我們的工作有著怎樣的關聯?習近平總書記說,“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凡是傳世之作、千古名篇,必然是篤定恒心、傾注心血的作品”[1],一語道出編輯工匠精神對打造精品出版物的重要性。目前,已有不少專家學者對編輯的工匠精神進行了研究,如編輯工匠精神的當代闡釋[2];編輯出版教育與工匠精神培育的關聯[3];科技期刊編輯如何培育和踐行工匠精神等[4]。但從工匠精神發展模式的角度論述編輯工匠精神培育鮮有文獻報道。本文基于工匠精神的發展模式,結合編輯與工匠的相同點,探討新時代期刊編輯工匠精神培育路徑,以期為期刊編輯提高綜合素質提供參考。
傳統的工匠又俗稱“手藝人”,例如,常說的瓦匠、木匠、鐘表匠等。而我國著名出版家鄒韜奮先生曾將編輯比作“花匠”。因此,編輯與傳統的工匠們有相似之處,其相同點如表1所示。

表1 編輯與傳統工匠的共同點

圖1 編輯工匠精神培育的三個階層
隨著“工匠”一詞的現代流變,工匠不再拘泥于手工藝者,而是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工匠精神的靈魂是匠人專注、追求完美的造物品質,這與編輯出版工作所生產的精神產品內容在本質上是共通的。工匠精神的目標是打造行業精品,即“精準到極致”,這與出版物生產過程中的細節控制、質量追求是一致的。因此,編輯屬于現代“工匠”家族的一員。新時代編輯工匠精神是工匠精神在編輯出版工作中的具體體現,其表現為:對出版事業、知識、文字的敬畏意識;對每個出版環節的專注細致;對作品臻于完美的追求。
編輯能力包括專業敏感力、判斷力、學術交際和表達力等。這些學術能力是編輯審閱文章,正確評價文章價值水平,提高學術期刊質量的重要保證。而期刊編輯每一項能力的養成和實踐都必須是“工匠精神”的發揚與傳承。當代青年編輯具有思想開放、知識豐富、熟悉新媒等優點,但文字基礎不實,對埋首書稿、細心打磨,缺乏足夠的耐心。因此,為打造學術期刊精品,促進期刊持續健康的發展,需要培養有工匠精神的期刊青年編輯人才,使工匠精神成為新時代每一位期刊編輯的基本素養。
事物的發展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樣工匠精神不是與身俱來的,其有著自己的成長模式,至少包含行為、態度、信仰三個層次,即一個人主動培養與所從事行業的能力,不斷地追求創新,而要確保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堅守,則要有把工作做到極致的信念。與之對應,編輯工匠精神的培育過程也可劃分為行為、態度、信仰三個層次,如圖1所示。
編輯技能不僅是文字編校技能,新時代現編輯需具備過硬的語言文字功底、組稿策劃能力、文章審讀能力、編輯加工技能、新媒體運營技能等才能在信息化、科技化的新時代完成編輯出版工作。在日常工作中,編輯需要自我檢測,查漏補缺,不斷地磨煉,以提高編輯技能。
1、提高學習能力
想成為一名優秀的期刊編輯,就必須要有持之以恒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新時代期刊編輯需要向書本學習,掌握對應學科專業理論,掌握學科的最新發展動態和方向,了解各分支學科的創新內容和研究熱點;向前輩學習,快速提升業務水平;向作者學習,熟悉對應學科專業或是研究問題的方法。
2、夯實專業知識
鄒韜奮先生曾指出“經驗隨聞見而增進,常識因應用而愈深,日積月累,乃能蔚成大器”,因此,新時代編輯應更注重編輯加工技能的學習和實踐。編輯需堅持學習出版專業相關政策法規和出版標準規范,學習編輯理論著作,重視從實踐到理論的提升;需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寫作習慣,加強自身的文字功底;需主動學習,積極參加各類編輯培訓和編輯技能比賽,從而不斷夯實自己的編輯專業基礎。與此同時,編輯還應不斷加強自己專業的知識,以便在審稿時,對稿件內容的專業性作出客觀評價。
3、掌握新媒體技術
媒體融合趨勢下,如何感知、獲取、處理、利用信息已成為新時代編輯所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因此,熟練駕馭多種新媒體技術對于編輯來說已不可或缺。首先,需要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術處理能力,學會利用數字技術手段,進行文章重復率檢索、在線審稿、數據統計分析,提高工作效率。其次,應積極利用新媒體技術更好地為期刊出版和傳播服務。如根據大數據分析結果,確定期刊選題策劃方向;通過微信公眾號推送期刊重點文章和熱點資訊,加強與讀者、作者間的互動,從而使期刊發展日趨完善。
1、注重編輯內容和形式的創新
追求工匠精神并不是抱著自己的嫻熟的技藝沾沾自喜,更加需要不斷地創新。精神文化內容需要創新,生產傳播方式也需要創新。編輯需要追蹤熱點,尋求新生事物,在期刊選題審稿時,尤其注重文稿的創新性。但關于“學術前沿”和“熱點”的含義,并未有標準界定,可認為是新的研究課題、新的理論機制、新的應用方向,只要是被社會所需要的、有應用價值的、科學的新內容均可認為是創新。例如,在BIM技術進入我國已有10年的今天,《南通職業大學學報》仍然選擇刊發相關文章,只因其新的應用方向可為基層施工人員提供新的技術指導,而從近幾年的被引率和下載次數可見,這些文章是被多數讀者需要。因此,有些選題雖然不是原創的,但是它們在某一方面已突破了已有同類選題的價值,也不失為具有創新性的有價值的選題。
隨著社會發展、讀者需求的變化,期刊整體設計及傳播方式也要更新。新媒體時代,傳統期刊要保持期刊活力,必須與新媒體融合,利用新媒體的即時性、共享性、交互性等特點帶來互動、高傳播效率等優勢,提高期刊的關注度和影響力。
2、注重至善至美的服務
新時代編輯可通過兩個問題來測試自己的服務意識。第一,是否為讀者、作者做過與編輯無關的事?大多數編輯的答案是否定的,越來越快的生活節奏和逐漸浮躁的社會氣息,讓多數編輯覺得能夠做好本職工作已然是一種優秀。而早在60多年前,鄒韜奮先生卻與他的同事們四處奔忙,樂此不疲,甚至幫不相識的讀者買一塊布料,但他們用誠摯的情意贏得了讀者的信任。第二,是否認真回復讀者、作者的每一封郵件?大多數期刊編輯會認為這是日常工作,而著名出版家鄒韜奮先生與現代期刊編輯的服務模式存在較大差別,詳見表2。

表2 著名出版家與當代期刊編輯服務模式對比
要改變現狀,新時代編輯需要從細節做起,如及時回復留言,用心寫好每一封審稿意見,用真誠和熱情換取獲得讀者、作者的信任,以建立期刊的良好口碑。
擁有技能,堅持創新,對于一位編輯匠人來說還是遠遠不夠的。在對編輯工作產生倦怠感時,當受不正確的職業觀感染時,新時代編輯更加需要理想信念來補給能量。
對出版理念進行歸納,主要有兩點,即精品意識和品牌意識,這是指引出版業發展的明燈,而指引編輯自身成長的明燈則是在編輯工作中找到正確的價值觀、職業觀。如鄒韜奮先生的“堅持正確的出版方向、以讀者的事為己事、甘當無名小卒”;葉圣陶先生的“實事求是、堅持真理、一切為讀者”;巴金先生的“嚴謹認真、一心為讀者”。新時代編輯要以這些巨匠為榜樣,不忘“為讀者、作者服務,為學術發展”服務的初心,牢記“作為文化成果普及的記載者、傳承者、建設者”的使命,精耕細作,永不滿足地探究和進取,不斷打造出立得住、叫得響、傳得久的精品,努力成為編輯匠人!
一篇優秀經典作品的問世,離不開作者的科學探索,也離不開編輯的學術價值取向、學術品評能力和精雕細琢的編校加工。因此,為保證期刊質量,促進期刊傳播,需要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編輯人才。新時代的期刊編輯,更應堅守正確的出版理念,以讀者、作者、社會的需求為本,努力提高編輯技能,在出版的各環節注重創新、注重細節打磨,力爭出版精品期刊,從而更好地為學術研究、社會發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