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服裝學院 藝術設計學院,北京,100029)
商業空間是從事商品交換的場所。泛泛的說,所有與商業活動相關的空間形態都可以被稱作為商業空間。而歷史街區商業空間則是維系著歷史文脈發展的商業空間。歷史街區是由商業、展示、文化等多個片段組成的。為人們提供商業活動及其他行為的公共空間。
既有歷史性又有商業性的空間則為歷史商業空間。由歷史街道路網、房屋群落及文物建筑構成,能夠反映一段時期的歷史風光,見證了過去的生活方式。一般是人口密度大,歷史文脈豐富的地區。集居民的日常生活以及該區域的歷史文脈為一體。餐飲、老字號的一些吃食以及一些居民日用品則為主要銷售商品。
城市歷史街區的更新改造不能孤立的存在,也不能只是對現有城市形態的盲目模仿。在我國,“城市更新”長期被簡單理解成單一適應城市發展,而保全則被解讀為原封不動,與改造恰恰相反。
對城市中已經不適合城市發展的地區進行有計劃的規劃改建被稱作城市更新。主要包括對區域肌理形態密度的更新以及街區產業業態、景觀環境、市場等各個方面的更新,以保全并改善為原則維護該區域的和諧穩定發展,解決該區域的直接問題。
天橋北部平房區位于北京市西城區,地理范圍北至珠市口東大街, 西至留學路,東臨前門大街,南至永安路.區域內仍留存了北京四合院建筑,留存了胡同的肌理,是北京城里歷史文脈的遺存。
天橋,有兩個含義:一個是具體的橋,一個是地方因橋得名。據清《光緒順天府志》記載:“永定門大街,北接正陽門大街,井三。有橋曰天橋。”這座橋是天子祭祀會通過的橋,故而大家稱之為天橋。據史書在冊,天橋大約建在元代,方向呈南北向,漢白玉欄桿設在兩側。兩側各設一亭子,橋身高。光緒三十二年高橋身拆掉了,改建成了低一些的石板橋。后來經過變遷,1934年天橋已經完全被拆除,但是作為一個區域的地名存在著。天橋一帶在歷史是有文化承載和特色的區域,但但不是一個具體的行政范疇的區域。
(1)空間肌理
區域地方性最重要的因素則是由空間肌理看出的。本文運用了“MAPPING”的方法分析該區域的空間形態,可以清楚的看出城市空間隨著時間的推移所形成的特有的肌理和結構組織交織的現象。宏觀來看,區域的空間肌理主要是由街巷空間與路網體現的。微觀上,區域的空間肌理是由建筑的聚集所體現的。區域中大多數的建筑還保留著傳統建筑的形態,有機生長在區域內的民居也決定了該街區的空間肌理形態,天橋北部平房區空間構成特征就是運用平面進行空間組織,并以群體的方式組織整體空間。但從現狀調研來看天橋北部平房區的肌理密度明顯高于旁側的區域,且人口稠密使得區域內的合院中源源不斷的加建,區域人口基本的居住條件得不到滿足,很大程度的破壞了該區域的肌理,與周邊城市肌理脫節,失去了原始的風貌特點。
(2)空間可達性
天橋區域的整個交通組織分為車行道路及人行道路,主干道永安路行駛車輛多,十字路口交通擁堵嚴重。行駛車輛主要是小轎車。內部因為商業空間及學校,車流量相對也比較多。胡同里多停靠著自行車和電動車等便捷代步工具,偶有小車。停靠主要是加建墻體凹處,門口電線桿旁邊。但上下班時間容易造成車輛與人流的交叉,帶來了穿越的困難,影響風貌的保存。人行系統主要應用于區域內部空間中。區域內也未設置統一的自行車停放點,使得自行車只能停放在路邊,極大的影響了整體的環境。
(3)區域商業空間類型
運用了問卷法對該街區進行了實地調研,將其分為三種人口類型,分別是:街區原住民、租戶及城市人口。選取了100個人進行抽樣調查,針對不同的使用人群的日常消費空間進行分析。區域內業態多服務于原住民與租戶的商業空間便為社區商業空間,反之,多見于服務城市人口的商業空間就是城市商業空間。
①社區商業空間
社區商業空間在區域內一般為提供居民日常的吃食、老北京特色小吃及生活所需,例如:老北京褡褳火燒、慶祥齋糕點等。多分布于留學路街道的中心位置,共有41個店鋪,占比53%,服務于社區的商業空間在區域內為主導。
②城市商業空間
城市商業空間在區域內的分布較為松散,多數為餐飲業及服務業,例如:老金涮肉等較為知名的老北京傳統餐飲,名聲在外,或是一些服務業的商業空間——旅館等,吸引著廣大的城市人口進入區域進行消費,在區域內城市商業空間共有36個,占比47%。
(4)區域商業空間分布特征
天橋北部平房區的商業空間分布在以留學路為主的區域,交通、租金、人流量等相關因素也決定了該區域商業空間的分布。區域內商業空間大多由中小型商鋪組成,規模相當,并無大型的綜合性商業空間。
總體分布情況上來看,餐飲業大多分布在留學路的兩端,是街道出入口的位置,分別與珠市口大街、永安路南北相接,在永安路與留學路的交口還設有興華小學,增加了區域的人流量,交通相對較為便利,所以餐飲業較為發達且相對集中。而零售則大都分布在街道中心的位置,符合人群的購物心理。服務業分布的較為松散,例如一些旅館就分布在民居的內部。
(5)街區商業空間形態
①前店后宅
前店后宅的格局形式在街區中主要是以家庭為單位經營,多家人或親戚合力經營。也有少部分區域的原住民將臨街的一側租賃給外來人口進行經營。
前店后宅的商業空間形式主要分布在留學路的兩側,利用臨街的民房進行改造,將沿街的一側開門開窗,進行商業空間的經營,面積相對較小,后邊的房屋多用于居住或是提供一個倉儲功能。
②宅店混合
區域內的宅店混合型商鋪大部分是由手工藝人進行經營的,場地在三種類型最小,空間的使用上多半是生產銷售為一體,多為臨街房,家庭作坊式,這樣的店面大多扮演著三種功能:居住、生產與銷售。大多分布在留學路中間,例如縫紉店等。
③獨立店鋪
區域的獨立店鋪大部分都為餐飲業,需要相對較大一點的空間提供給用餐的人群,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口和居民需求,是完整的獨立型商業空間,分布在街道兩側,在天橋北部平房區中,是以獨立店鋪為主的商業空間形態。例如:老金涮肉等。
(6)調研片區產業類型
天橋區域本身是居民居住區,它的商業空間是由居民生活所需而衍生出來的,故主要為食與用兩種。在不斷的發展中,由于其特色的飲食文化,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其他城市人口來此品嘗,在這樣的形式促進下,天橋區域的商業發展成為飲食為主、零售業、服務業等為輔的特色商業。
調研顯示,天橋北部平房區的商業商鋪共有77家。餐飲類包含服務于城市的特色餐館以及一些服務于本地社區的小餐館。零售類包括居民日常的小吃便利店。社區服務類商鋪包括便五金裝修裝飾、社區辦事處、衛生間等。教育則為一個中學和一個幼兒園。
受學校及周邊社區的影響,天橋北部平房區中餐飲類最多,高達38.96%,這類商鋪主要包括老北京傳統吃食以及一些清真食品等;另外在區域中還分布了幾家百年老店,類似老金涮肉之類的知名店鋪,可以吸引更多的社區外人群進入消費。零售業主要是居民日常所需的物品,與老北京傳統吃食相似,需要的建筑空間并不大。類似旅館的服務業通常在街區內部,在街口有招牌引導人口入內,幾種種類的商業空間在區域內相互穿插,相互補充。
(1)出行方式
天橋區域周邊主干道永安路行駛車輛多,十字路口交通擁堵嚴重。行駛車輛主要是小轎車和公交車等車輛。胡同里多停靠著自行車和電動車等便捷代步工具,偶有小車。停靠主要是加建墻體凹處,門口電線桿邊上。這樣的在胡同邊上隨意停放使得本來就小的胡同更加擁擠和雜亂。
片區周邊設有四個公交站,公共交通相對便利。居民日常出行以公共交通與私家車出行方式為主,私家車的比例占28%,公共交通占33%。據調查,由于沒有專門的停車場和停車位,絕大多數的居民認為停車極為不便;75%的居民選擇就近將私家車停放在胡同內,而只有25%的居民將私家車停在周邊停車場,這一現象造成了片區內嚴重的街道交通堵塞問題。
(2)交往方式
通過問卷及訪談,片區內人口大部分日常接觸的人是親戚,人數較少;少部分人每日會接觸比較多的人口,跟其職業密切相關,例如商戶。在問卷中,大部分人會與院子里4戶左右的居民來往,同胡同及附近居民交往人口大多在10戶左右,領里交往的百分比遠超城市。在調研時發現,由于居住密度大,沒有活動空間。現在街區內居民的交往空間大都是在家門口或是在路旁。
居住與商業功能混雜及建筑密度過大的問題直接直接導致了居住環境惡化;整個區域缺乏對環境景觀的重視,綠化只是一些單一的綠化帶且毫無規律和聯系,缺乏系統的景觀設計;由于時間的變遷,歷史建筑多呈衰落狀,基礎設施缺乏,生活條件簡陋;區域內部內沒有設立停車場,大部分私家車都是隨意停在胡同里很大程度影響了該區域的交通狀況。
商業空間更新能夠賦予區域新的活力,且能夠提升居民的居住幸福感,通過與城市結構系統、人文環境、居民日常生活的結合,能夠與城市居民產生共鳴,并營造一個健康活力的生活環境。且商業空間同時具備文化性及歷史性,帶有強烈的區域特色,對增強商業空間辨識度也十分有益,本文在于強調區域商業空間更新重要性以及在更新中需要考慮的問題及原則,而具體設計方法,還有待進一步的課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