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詩敏
漢字,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之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隨堂練習,做到天天練。然而,筆者在小學低年級教學中卻發現,學生寫錯別字的現象普遍存在,這將不利于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學生語文素養的培育。因此,筆者對小學低年級學生寫錯別字現象展開了調查研究,試圖對他們在作業本和試卷中的錯別字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探求減少寫錯別字的教學策略。
錯別字現象產生的原因分析
漢字音形義的復雜性 漢字是音、形、義的統一體,是表意文字。同一個漢字,古今讀音有可能不同,不同方言中的讀音更可能不同,但不同地方的人對同一漢字字義的理解是一致的。由于漢字中的同音字、形近字很多,比如“碧、壁”,學生很容易混淆。同時,由于低年級小學生正處于心理學中認知發展階段的前運算階段,或正向具體階段過渡,他們受直覺思維的影響,其推理能力還是低水平,所以,往往難以理解字體的變形。如在學習“足”字后,再學習以“足”為部首的字“跑”時,學生容易受直覺思維的影響,對“足”的部首不能進行變形,還以“足”為部首,而沒有將“足”字的最后一捺改成一提,就造成了書寫錯別字的現象。這都是小學低年級學生容易出現錯別字的重要原因。
學生的不良識字寫字行為習慣 小學低年級學生正處在一個感知覺發展的特殊過渡階段,模仿能力較強,但認知能力還不夠成熟,所以也只是簡單模仿。比如,有些小學生看著老師的板書速度快,卻不知道老師的書寫速度是經過長年累月鍛煉出來的,于是,他們在書寫時也模仿老師的書寫行為,一味追求快,不注重質量,這也是容易出現錯別字的一個因素。同時,由于小學生尚處于識字寫字的起始階段,尤其小學三年級學生,還面臨著從鉛筆書寫到圓珠筆書寫的過渡,沒有形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往往在寫字時態度不夠認真、思想不夠集中,是容易出現錯別字的另一個因素。比如,有的學生在作業中抄寫某個生字,前兩遍寫得還對,但到最后一遍書寫出來的卻錯了,或添筆畫,或少部件,或是別字。有的學生在作業中寫了錯別字,老師指出訂正后讓其再抄寫一次,但抄寫出來的字還是錯別字;有的學生在試卷中的選字填空,也能把正確的字寫成錯誤的字。究其原因,或平時在寫字時開小差,或教師講解時跟同伴交頭接耳沒有注意聽,或邊吃東西邊寫字,或邊看電視邊寫字,或粗心大意。
教師基本功不扎實 在一線教學中,筆者與同行們交流時發現,有些教師語文教學基本功不夠扎實,甚至對漢字筆順不夠了解,對漢字偏旁部首的知識掌握比較欠缺,而且在教學策略上也是墨守成規,大多是簡單重復地認讀寫字。有些教師帶著應付教學任務的想法,對獨體字往往采用機械的重復訓練,教學策略呆板陳舊;對于其他字,也只是采取“加一加”“減一減”等傳統方法識字,缺乏漢字音、形、義的結合。因此,由于教師缺乏對生字的有效講解,很多基礎薄弱的學生也不能有效學習,導致錯別字越來越多。另外,有些教師不當地采用正誤對比的樣例教學方式。不管錯字還是別字,都采用正誤對比樣例教學指導,教學效果就會事倍功半。比如“今”字,教師在指導時不僅要指出正確的寫法,還要提醒學生不要寫成“令”;由于低年級小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有的甚至只記住“令”而不是“今”。因此,對于錯字,要盡量只采用正確樣例教學。
減少寫錯別字的教學策略
把握漢語言文字的識字規律 一般來說,漢字的造字方法主要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根據不同的字,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識字寫字正確率。如學習課本中的象形字(“日”“月”)和會意字(“休”“明”)時,可以通過看圖的形式來學習,這樣更加直觀想象。而在教學形聲字時,可以采取對比識字的方法進行,因為形聲字是指由表示字義的偏旁和表示字音的偏旁組成的漢字,其字義不同,這樣容易讓學生辨認。如“鏡”與“境”,前者的偏旁是金字旁,它與金屬有關;而后者的偏旁是土字旁,它與土地有關。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組詞:鏡(鏡子)、境(環境)。總之,識字教學要抓住學生的理解能力,注意方法的恰當性,講得準確、淺顯、簡明,那么錯別字現象就會逐漸減少。
培養良好的識字寫字行為習慣 一方面,要培養學生正確書寫漢字的能力,感受漢字的形體美。低年級小學生的小手肌肉還不夠發達,寫字時對筆畫的長短和輕重的把握往往不夠準確。因此,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要重視抓書寫的正確率和工整性,而不只是一味地加大作業量;要盡量減輕學生寫字負擔,一個生字的書寫最多不超過5次,這樣學生才會把寫字看作一種硬筆書法的淋漓揮灑,一種美的享受,而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另一方面,對于沒學過的字或不會寫的字,要教育學生養成用拼音代替或查字典的習慣。課堂教學中,當學生寫錯生字時,教師不要直接糾正,而應讓學生自己動手去查字典,日積月累,學生自然會養成查字典的習慣,獲得自學生字的能力和方法。
改變小學低年級學生書寫錯別字的現象,讓每一位學生樂于識字寫字,將成為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不可否認,省時高效地提高識字寫字教學的質量,切實增強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能夠減少錯別字的產生,從而讓學生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喜歡學習漢字并有主動識字寫字的愿望。
參考文獻
[1]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林崇德.教育與心理發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廣東省臺山市都斛鎮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