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興翠 劉美秀
【摘 要】目的:探究產前檢查免疫檢驗項目在臨床應用中的價值。方法:選取200例2016年9月到2018年3月醫院接收的需要進行產前檢查的孕婦作為本次研究的觀察對象。按照隨機性的原則平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100例孕婦。采用常規的辦法為對照組的孕婦進行檢查,觀察組的孕婦除了要進行常規的檢查之外,還要增加免疫檢驗項目,對比兩組孕婦的檢查效果。結果:觀察組孕婦各項病毒和危險因素的檢出率都要明顯高于對照組產婦,兩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產婦在圍產期不良事件的發生率要遠遠少于對照組產婦,兩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孕婦的產前檢查中增加免疫項目的檢測能夠有效的控制各種潛在危險,確保孕婦生產時安全性,值得被臨床應用和推薦。
【關鍵詞】產前檢查;免疫檢驗項目;臨床應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R44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10-03--02
產前檢查主要的目的是了解孕婦和胎兒的健康情況,及時清除孕婦存在的安全因素,保障產婦和胎兒的安全。傳統的檢查方法主要為B超檢測和觀察孕婦是否存在明顯的病理變化,但這種方式對疾病的檢出率較低,很多存在孕婦體內的安全隱患仍然不能夠檢測出來[1]。目前,臨床上正在不斷地完善孕婦的產前檢查項目,盡可能提高病毒和疾病的檢出率。本次研究以200例醫院接受的需要進行產前檢查的孕婦為研究對象,探究了產前檢查免疫檢驗項目在臨床應用中的價值,希望以此來為孕婦的產前檢查工作提出建議。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數據
選取200例2016年9月到2018年3月醫院接收的需要進行產前檢查的孕婦作為本次研究的觀察對象。在進行研究之前,還要提前取得患者及患者家人的同意,患者必須提前知情,自愿參加本次的臨床研究,并簽訂臨床研究知情同意書。按照隨機性的原則平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100例孕婦。其中,對照組的產婦年齡在21-35歲之間,平均年齡(26.24±2.6)歲。懷孕周期在34-41周,平均懷孕周期為(38.6±1.8)周,初產婦有79例,經產婦有21例;觀察組的產婦年齡在22-33歲之間,平均年齡(25.4±2.3)歲。懷孕周期在35-42周,平均懷孕周期為(39.1±1.9)周,初產婦有82例,經產婦有18例。兩組產婦的基本情況無明顯差異(P<0.05),本次研究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常規的辦法為對照組的孕婦進行檢查。醫護人員對產婦進行B超檢查,觀察產婦的生殖器官是否出現腫瘤、炎癥以及畸形的情況。
觀察組的孕婦除了要進行常規的檢查之外,還要增加免疫檢驗項目。護理人員提前一天通知孕婦要采集靜脈血,讓孕婦第二天早上不要食用食物。使用離心管為孕婦收集血液的樣本,1500r離心5min。收集完畢后,將血清分離出來,并分成等量的4分。用孕婦分離出來的血清來檢查孕婦的丙肝、乙肝、梅毒以及艾滋病毒等免疫項目[2]。其中,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法來檢測孕婦是否存在丙肝、乙肝和艾滋病毒。采用快速血漿反應素還狀卡來檢測孕婦是否存在梅毒。采用TORCH來檢測孕婦體內是否存在微生物感染的現象。根據檢測結果篩選出陽性孕婦和陰性孕婦,再進一步的對陽性孕婦進行檢查。所有的檢查過程都要確保操作的專業性,避免檢測結果出現誤差[3]。
1.3 評價指標
對兩組產婦各項病毒和危險因素的檢出率以及在圍產期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情況進行對比,從而得出產前檢查免疫檢驗項目在臨床應用中的價值。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9.0軟件對研究得到的數據進行統計處理,得到的統計數據用()來進行表示,用t來對計量資料檢驗,計數資料的檢驗則通過x2 ,得到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結果
觀察組產孕婦檢出了3例HIV病毒感染,HIV病毒感染的檢出率為3%。檢出了5例梅毒,梅毒的檢出率為5%。檢出率6例乙肝病毒,乙肝病毒的檢出率為6%。檢出了7例微生物感染,微生物感染的檢出率為7%。檢出了11例丙肝,丙肝的檢出率為11%。觀察組孕婦各種危險因素總的檢出率為32%;對照組產孕婦檢出了1例HIV病毒感染,HIV病毒感染的檢出率為1%。檢出了1例梅毒,梅毒的檢出率為1%。檢出率3例乙肝病毒,乙肝病毒的檢出率為3%。檢出了3例微生物感染,微生物感染的檢出率為3%。檢出了4例丙肝,丙肝的檢出率為4%。觀察組孕婦各種危險因素總的檢出率為12%。觀察組孕婦各項病毒和危險因素的檢出率都要明顯高于對照組產婦,兩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孕婦在分娩時出現了2例丙肝,1例乙肝,不良事件的發生率為3%。對照組孕婦在分娩時出現了4例梅毒,9例乙肝,12例丙肝,不良事件的發生率為25%。觀察組產婦在圍產期不良事件的發生率要遠遠小于對照組產婦,兩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若母親體內存在HIV病毒、梅毒、乙肝病毒以及微生物感染這些傳染性的病毒,在生產后這些病毒就會從母體傳染至新生兒的體內,危害新生兒的健康。因此,醫護人員應該重視對孕婦的檢查工作,提前遏制病毒的傳播。要想消除這些病毒首先要檢查出其是否存在于孕婦的體內,只有確定孕婦的體內存在某種病毒,才能實行相應的治療措施。產前檢查能夠及時發現母體中存在的危險因素,并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對孕婦進行治療,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提高孕婦分娩的安全性。免疫檢查項目是一種新型的檢查方式,通過對母親血清的檢測,來觀察孕婦是否患有某項疾病。在本次研究中,采用常規的檢查聯合免疫檢驗項目檢查對觀察組產婦進行檢查[4]。根據本次研究的結果能夠看出,觀察組孕婦各項病毒和危險因素的檢出率都要明顯高于對照組產婦,并且觀察組產婦發生不良事件的發生率要遠遠少于對照組產婦。因此,在孕婦的產前檢查中增加免疫項目的檢測能夠有效的控制各種潛在危險,確保孕婦生產時安全性,值得被臨床應用和推薦。
參考文獻
王建紅. 產前檢查免疫檢驗項目對孕婦和胎兒的臨床價值分析[J]. 河南外科學雜志, 2016, 22(1):114-115.
賀映富, HEYing-fu. 評價產前檢查免疫檢驗項目對孕婦和胎兒的臨床價值[J]. 中外醫療, 2015(33):179-180.
孫院紅, 羅沖, 青小鶴. 產前檢查免疫檢驗項目對孕婦和胎兒的臨床價值分析[J].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5(24):4985-4985.
王紅麗, 李明蔚. 產前檢查免疫檢驗項目對孕婦和胎兒的臨床意義探討[J]. 實用婦科內分泌雜志(電子版), 2017, 4(1):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