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電子信息技術的發達使得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方便和快捷,足不出戶可以實施吃飯、購物等日常生活行為。網絡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我們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威脅,電子商務中的消費者隱私權受到各種侵害,消費者面臨著財產和精神上的雙重威脅。相比于傳統定義中的隱私權,涉及到網絡的電子商務中消費者的隱私權因為其特殊性而更容易受到侵害,波及的范圍更廣且傳播速度更快,但是維權卻因為我國的立法現狀而更難以實施。筆者希望可以通過改善我國的立法狀況,強化政府的監管職能,更好地保護電子商務中消費者的隱私權。
關鍵詞:電子商務;消費者;隱私權
一、電子商務中的消費者隱私權
電子商務是一種通過電子信息設備利用網絡開展交易活動的行為,消費者在交易過程中通常需要填寫相關的個人身份信息進行注冊登錄,同時在交易過程中消費者的交易習慣和生活喜好等涉及消費者私密的信息將在網絡中暴露。電子商務中的消費者隱私權通常指電子商務交易過程中消費者隱私權是指消費者在電子商務交易過程中享受的個人信息(IP、姓名、地址、聯系方式、職業等)不被非法獲悉和公開,個人生活不受外界非法侵擾、個人私事的決定不受非法干涉的一種獨立權利,電子商務交易過程中消費者隱私主要包括個人數據信息(IP地址、姓名、性別、職業、電話號碼、QQ號和E-MAIL等)、個人網絡私事(上網習慣、網購習慣和其他等)和個人網絡領域。
為了保護電子商務中的消費者的種種個人信息不被非法侵害,需要法律通過一定的制度措施予以監管和保障。但是相對于一般的隱私權,電子商務中的消費者隱私權有著自己獨特的特點。電子商務中消費者的隱私權有了一定財產屬性,傳統民法中的隱私權是一種獨立的人格權,并不具有財產屬性。而計算機、網絡的高度發達,使得電子商務中消費者的隱私權中所包含的個人身份信息、個人數據信息等各種數據資料具有了重大的商業價值。經營者僅僅通過收集整理消費者的瀏覽記錄、購買情況等就可以掌握消費者的習慣、喜好,從而根據整理結果制定自己的生產銷售計劃,節省線下人力物力的同時又可以精準的打開市場。相比傳統的隱私權,電子商務中消費者的隱私權更加脆弱。為了獲取商業利益,網絡中盜取個人信息資料的手段層出不窮,令人防不勝防,加之網絡中對于泄露個人信息的傳播速度非常之快,傳播范圍也特別的大。對于消費者來說,不僅僅是個人信息的泄露,與此同時還要面對巨大的精神損失。
二、我國電子商務中消費者隱私權的現狀
1.電子商務中消費者隱私權受到的侵害
(1)消費者個人信息被非法收集
消費者在交易過程中,在消費頁面根據提示填寫自己的身份證信息、聯系方式、銀行卡賬號、家庭地址等各種涉及個人隱私的內容。而經營者在收集這些個人信息時,通常都是不合理的,在收集過程中也并沒有征得消費者的同意就直接將消費者所填寫的個人信息強行存保留,而沒有在交易完成后及時清除。他們收集消費者信息的方式也是多樣的,簡單的方式就是直接在消費者填寫相關信息后直接將其收集整理,還有就是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對用戶實施跟蹤,獲取消費者的密碼和瀏覽記錄,以此獲得自己想要的信息。最過分的手段還有就是利用黑客通過木馬程序侵入消費者的使用系統,在消費者毫無察覺的情況下盜取個人信息。后期通過對信息進行整理篩選,甄別出有價值的內容。
(2)消費者個人信息被非法利用
經營者將收集到的個人信息儲存在自己的系統程序內形成一個資料庫,在需要的時候便隨意取用。在非經消費者同意的情況下,擅自將之前獲取的消費者個人信息進行整理分析,用于自己的生產銷售活動。更有人看到了電話號碼、登錄密碼等個人信息的巨大商業價值,將收集到的個人信息作為商品用于買賣交換,從中獲取大量不當收益,而消費者的個人信息可能就在這一輪又一輪的不正當交易中因為泄露范圍的不斷擴大而遭受越來越嚴重的侵害。例如,快遞中的個人信息、購物平臺中的個人信息經常被泄露,使得消費者隱私權遭受嚴重侵害,消費者受到嚴重的損害。
(3)消費者“私人領域”被侵犯
消費者的身份信息、財產信息等各種個人信息在網絡購物、發郵件等日常事務中在完全沒有察覺的情況下被非法的收集和利用,身處電子信息時代的消費者的個人信息被嚴重泄露,然后私人生活領域被嚴重入侵。消費者的手機號碼等聯系方式泄露,然后他們就能夠頻繁接到來自于保險公司、房地產公司等各種企業的推銷電話,手機里永遠有刪不完的垃圾短信、垃圾郵件,甚至還有接不完的詐騙電話,許多年少的學生和年老的老人都因為接到詐騙電話和收到詐騙短信而遭受了巨大的財產損失,典型的“徐玉玉案”中的當事人因此還喪失了自己的生命。在坐網約車和訂餐時由于家庭地址、工作地址等被泄露,司機或者外賣員因為消費者沒給好評或給了差評,而使得消費者遭受到了各種威脅或者暴力行為,使得消費者的精神或者身體上遭受到侵害。
2.我國法律對于電子商務中消費者隱私權的保護現狀
(1)我國的立法上存在的不足
我國在針對廣義的隱私權的法律體系正處于一個不斷完善和發展的過程中,還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缺乏統一的隱私權保護制度,《電子商務法》剛剛出臺,但是也沒有具體針對消費者隱私權規定相應的保護制度,而針對電子商務中消費者隱私權的法律只是一些保護力度很低的法規、規章,這些法規、規章由于制定部門的不同存在著相互沖突的地方。由于電子商務中消費者隱私權相較于傳統隱私權的特殊性和復雜性,很多法律制度無法直接使用,導致涉及電子商務中消費者的隱私權的糾紛很難處理,這些特殊群體的利益難以得到保護。
(2)我國政府監管上的不足
我國針對電子商務領域的法律體系不夠完備,《電子商務法》的出臺較晚,政府部門缺乏相應的法律依據,加之電子商務領域的發展不斷變化,出現的侵害消費者隱私權的情況復雜性以及專業性,政府監管部門的監管工作落實困難。而且政府職能對于在電子商務領域的職能定位更多是創造一個健康文明的網絡消費環境,享受的執法權力力度不夠,限制了政府職能部門在電子商務領域中的作用,使得消費者隱私權脫離了政府部門的調控。
三、我國對電子商務中消費者隱私權保護的完善
1.完善我國對電子商務中消費者隱私權的立法保護
我國在立法上對于電子商務中消費者隱私權保護存在許多問題,通過解決立法上的問題才能更好地保護這一權利和權利主體。首先,應該明確權利的主體、客體范圍,明確電子商務中隱私權與傳統隱私權的差異,將這一權利在專門立法中得到落實,才能使的消費者加強權利意識。其次,在針對電子商務中消費者隱私權的專門立法中,也要明確侵權主體的范圍,對侵權類型、侵權責任要有明確規定,使得消費者能夠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權利是否受到侵害,受到侵害后如何進行維權,法官在處理糾紛時也能夠清楚明確的按照規定及時裁判,而不會因為無法可依而無法裁決,使得消費者的損失進一步擴大。
2.完善電子商務的交易環境
第一,強化電子商務行業的自律性。電子商務行業內部的良性運作和經營者的守法意識對于保護消費者的隱私權具有重要意義,只有從內部減少對消費者隱私權的侵犯才能更好地保護消費者。電子商務行業應該通過建立自我管理監督的機構協會,通過一些培訓和宣傳對行業經營者進行指導和引導,強化經營者在交易過程中對消費者隱私的尊重和保護意識,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監督的良好經營環境。
第二,強化政府的行政監督職能。行政監管是保護電子商務中消費者隱私權的重要的手段,行政監管手段更加的直接有效,但是我國目前的行政監管之職能還沒有很好的發揮。應該成立具備專業素質的專門的網絡監管部門,由一支懂法、懂信息技術的具有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去處理電子商務中的糾紛,同時賦予該部門一定范圍內的執法權力,對網絡信息和個人信息進行專門保護。同時政府部門應該加強和行業監管協會的合作,定期對電子商務領域中的經營者進行查處。
四、小結
網絡越來越發達和電子商務行業的日益壯大,會讓公民的個人隱私更容易暴露在公眾的視野,電子商務中消費者的隱私權受到侵害的可能性也會越來越大。因為電子商務領域的特殊性和復雜性,除了加強消費者的自我保護意識,改善電子商務行業的運作環境,國家在立法、司法、行政管理上也應該適應時代的發展而建立配套的制度和措施,只有消費者、企業、國家三方一起努力,才能真正的保護電子商務中消費者的隱私權。
參考文獻:
[1]劉廷民.電子商務交易過程中消費者隱私權的保護.企業經濟,2011年第11期第187頁.
[2]史健穎.論電子商務中的消費者隱私權保護.電子商務,2014年第8期.
作者簡介:楊盼盼,女,寧波大學法學院研究生,專業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