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三郎

這是一個對胖子愈發不友好的世界。這樣說的緣由并非歧視,而是肥胖作為科學家的研究對象,被擺放在顯微鏡下已經毫無隱私。每過一段時間,都會聽聞涉及肥胖的研究出爐。談及肥胖,人們腦子里反映出來的是“肥”,完美體現這一特點的真是脂肪。
在英文中,表示肥胖的詞匯有不少,最常用的是obese和fat。前者多由醫生講出口,客觀形容肥胖這件事;后者則是普通人多用,包含明顯的感情色彩。若對應到中文,obese是委婉的說法,將肥胖稱為體重嚴重超標,而fat則猶如直言不諱地喊“胖子”。
人開始肥胖起來,而肥胖無疑是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子。國外有學者就認為,現代人的肥胖,多歸因于食物太過好吃。好吃的關鍵要素是糖、脂肪和鹽的合理搭配。現代食品工業的陽謀,也正是將三者的搭配推向極致。同時,人的天性脆弱——美食,是大腦難以抵御的天然誘惑。
在這個物質極大豐富的現世里,吃喝并不需要勇氣。誰能抵擋得住高脂、高糖、高鹽的食物呢?即便在主觀意志里,你明白無誤地告訴自己,要控制飲食要減肥,實情卻是你總會無形之中攝入太多能量。肥胖威脅的不只是身材,更重要的還是健康。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似乎總在肥胖者周圍溜達。
不過,隨著素食這一健康妙方越來越熱,我們也不禁要問,食素是減輕體重、逆轉疾病的唯一選擇嗎?那倒未必,有研究指出真正讓人體重減輕的或許只是能量的差異,而非食物的選擇問題。值得注意的是,素食專家也并非嚴格地葷腥不沾,素食的基礎是不能影響身體對營養素的正常需要。換言之,若素食選擇不當,可能并不能減輕體重,反而引起營養不良。
換言之,選擇素食強調的是生活方式的轉變,絕非單純的飲食變化。在飲食方面要保持極低脂肪,還要懂得壓力管理與適應,還需要瑜伽和冥想。某種角度看,很多疾病都是生活方式病。“病從口入”最早指的是個人及飲食衛生問題,放在當下則是指,人們食用的食物與某些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發生發展,具有很大關系。
坎貝爾教授在《中國健康調查報告》中也曾寫道,“所有這些問題都與三件事情有關:早餐、午餐與晚餐。”醫學之父、古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曾說,“不了解食物的人怎能知悉疾病?”
無論如何,素食僅是人們,尤其是減肥者的一種選擇而已。選擇素食的人往往更加注重身體健康,從而形成更好的生活習慣,勤于鍛煉,良好睡眠。換言之,生活方式的轉變或許才是使人變瘦的根本原因。
素食或許不是保持苗條身材的唯一途徑。我們也可以部分借鑒法國人的飲食習慣,除慢進食、小分量外,還包括更喜魚肉、進食低糖、少零食、拒絕美式食品(碳酸飲料、油炸類)。
從生理學角度看,身體的增重需要能量支撐。換句話說,一切減肥的基礎勢必要控制能量攝入,增加身體的能量消耗。這意味著減肥肯定是件辛苦活,它既要苦行僧般飲食控制,也要持續不斷的身體鍛煉。因此,任何減肥廣告,若透露著輕松減重、隨心所欲吃喝的意思,就肯定是不靠譜的。這樣的廣告只是在欺騙一個胖子的單純內心。
此外,減肥的關鍵還在于“減腦”——減低大腦對食物的欲望。或許,這將是未來保持膳食平衡、合理減肥的好策略。從這點來看,素食所能提供的熱量能夠滿足人體基本所需,再適當地添加維生素、礦物質等膳食添加劑后,它們可以作為健康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