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倫
摘要珠寶產業是一個以消費為支撐、以時尚為標簽的特殊產業。近年來,我國珠寶產業已初具規模,如順德倫教、深圳水貝珠寶產業年產銷額分別突破400億元、1000億元,全國珠寶產業規模超過5000億元,中長期將有望達到萬億元級別。而作為中國西部珠寶批發流通中心,成都珠寶產業規模尚不足300億元,產業以消費流通為主、生產設計薄弱,企業分散、業態低端等問題比較突出。
關鍵詞成都珠寶產業 問題 建議
一、成都珠寶產業面臨的突出問題
(一)流通優勢突出,生產設計薄弱,被“擠出”的風險增大
長期以來,成都珠寶產業主要依靠批發、零售等流通業態支撐,形成了輻射四川、云南、貴州、西藏、新疆等地區的產業流通體系。目前,90%以上的全國性珠寶品牌已在成都布局營銷網絡,作為開拓西部市場的根據地。同時,作為我國奢侈品消費第三城,成都也是國內重要的珠寶展示體驗中心和新品發布地,各大珠寶企業的新品發布和品牌推廣活動,多將成都作為第一站,業內素有“世界珠寶看水貝,水貝珠寶看成都”的說法。整體來看,在強大的時尚消費力和市場輻射力支撐下,成都已經成為我國珠寶產業的戰略級市場和潮流風向標。
這種區域流通優勢,賦予了成都作為珠寶消費重鎮的榮耀,但也掩蓋了成都珠寶生產沒計能力不足的缺陷。據有關統計,全市各類珠寶商家超過2000家,但具備設計生產能力的規模以上珠寶企業僅有3家;絕大多數珠寶行業市場主體以個體經營、作坊式加工的形式散布于市內各區縣,珠寶生產設計總體處于低端化、低集聚度發展狀態。作為時尚之都,成都缺乏珠寶設計、制造體系的支撐。
隨著國民消費能力增強,我國珠寶產業區域布局和轉型升級步伐明顯加快,區域主要城市之間的珠寶產業布局爭奪戰已然打響。武漢市2012年簽約周大福打造武漢珠寶文化產業園,涵蓋珠寶設計生產、物流配送、展銷旅游、電子商務等珠寶業配套功能,預計年產銷額150億元以上,新增就業崗位5000多個。重慶市也將珠寶產業作為重要的經濟增長點,2014年皇庭珠寶城、九龍珠寶文化產業基地落戶重慶,這是集研發、生產、展示、交易、文化創意、教育培訓、生態旅游、檢測鑒定等功能于—體的珠寶產銷、珠寶文化中心。武漢、重慶珠寶產業分別定位中部、西部規模最大的產業集群,共同特點是以創意設計和生產加工為立足點,通過“互聯網+”推動珠寶消費流通模式升級,致力于打造珠寶全產業鏈、全周期服務功能。可以預見,伴隨中西部地區區域性珠寶產業集中集聚態勢增強,以及珠寶營銷渠道網絡化、電子化加速演變,必將對成都傳統的珠寶流通消費優勢形成競爭性威脅,特別是在流通行業利潤率明顯下滑、分銷渠道扁平化發展的趨勢下,成都若不加快產業集聚和升級步伐,必將面臨被“擠出”的風險。
(二)既有發展空間不足,專業化園區集聚發展亟待政策引導
目前,成都部分珠寶流通企業集中在錦江區梨花街片區。全區擁有限上珠寶企業80余家,經營面積3.5萬平方米。總體上,以梨花街為中心的珠寶經銷格局是上世紀90年代小散型市場主體自發集聚形成,當前仍以中低端產品和傳統批零業態為主導。同時,該片區為老舊街區,珠寶產業業態轉型和規模拓展受物理空間的制約非常明顯,也難以適應珠寶消費提質升級的需要,不利于成都珠寶產業做大做強。
倫敦、東京、深圳等在珠寶產業領域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城市發展經驗表明,從分散到集聚、從作坊式加工到標準化制作、從打造單個品牌到樹立行業標桿,是珠寶產業發展必然的演進規律。在此過程中,政府如能盡早科學規劃和政策引導,則產業轉型升級的步伐就較陜,就更容易搶占全國乃至全球市場份額。比如,深圳水貝珠寶產業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初期幾乎都是作坊式加工和批零企業,“無品牌、無標準,低產值、低效益”特點非常鮮明。為拓展珠寶產業發展空間、加快產業轉型升級,2000年以來,深圳加快水貝片區城市更新改造,鼓勵實力珠寶企業投資建立專業化珠寶產業園,引導、吸引國內外珠寶企業將創意設計、生產制造、展覽展示和批零業務遷入園區,實現了原低業態珠寶生產基地“騰籠換鳥”,加速了產業標準化,增強了行業話語權。目前,深圳水貝已擁有規模以上珠寶企業113家,標準體系建設達92%,深圳品牌開始閃耀世界。
當前,成都珠寶產業集聚發展的硬件載體一中國(西部)國際珠寶中心已經建成,總面積30萬平方米,滿負荷運行可提供就業崗位2萬個,是當前西部地區最大的珠寶商貿綜合體,在中西部珠寶產業發展中具有里程碑意義。在功能上,該中心借鑒珠寶產業發達城市經驗打造,是一個集珠寶研發、創意設計、加工制造、展示交易、金融服務等功能于—體的全產業鏈平臺。但受政策引導等因素影響,中國(西部)國際珠寶中心尚存較大企業人駐空間。同時,深圳、北京等地珠寶產業受房產、物流、用工等成本增加影響,已有部分企業考慮外遷,尋求更好發展。在此背景下,成都搶抓機遇實現珠寶產業提質升級,亟需政府加強引導,吸引更多市內外、國內外珠寶產業要素集中集聚集群發展,樹立一批行業品牌和標桿企業,將珠寶產業打造為成都時尚的又一張名片。
二、加快成都珠寶產業發展正當時
第一,打造珠寶全產業鏈是分享珠寶產業巨大市場潛力的需要。時尚消費的基本規律是,經濟越發展,時尚消費就越普及化、大眾化,時尚產品就越精美化、標準化。珠寶是消費者“美化自我”“展現自我”的最佳承載品,是最能體現和演繹時尚理念、展現生活品味的載體。目前,我國女性飾品擁有率僅16%,遠低于韓國的68%,甚至落后于泰國和馬來西亞;女性飾品年人均支出5.2美元,僅為美國女性的1/6。可以說,中國珠寶產業市場前景非常可觀,伴隨居民收入持續增長,珠寶消費將從炫耀型消費向享受型消費轉變,預計到2020年行業體量將達到萬億級。因此,成都珠寶產業絕不能僅僅滿足于做珠寶流通這—末端環節,而應積極主動打造創意設計、生產加工、金融支持、商貿流通等珠寶全產業鏈。
第二,打造珠寶全產業鏈是培育中心城區經濟新極核的需要。近年來,成都中心城區產業調遷基本完成,各區都將產業發展的重點集中在第三產業上,城區產業明顯趨同,如錦江、青羊、高新等均將金融業作為支柱性產業;武侯、錦江、青羊等同時把旅游業作為支柱產業;成華、錦江同時將節能環保裝備制造和服務業作為重點發展產業。中心城區實現產業錯位發展困難較大。珠寶產業兼具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業態特征,在一座城市中心的特定區域集中集聚集群發展,有利于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產業錯位。因此,推動珠寶產業向具備條件的區域集中集聚,既是遵循產業規律的應有之義,也是推動城區經濟增長的順勢之舉。
三、兩點建議
(一)加強規劃引導,優化市域珠寶產業功能布局
遵循珠寶產業發展規律,加快編制《成都市珠寶產業白皮書》和《成都市珠寶產業發展規劃》。參照“北改”調遷“紅利遞減”相關政策經驗,研究出臺珠寶產業調遷激勵政策,鼓勵各級各類珠寶企業向規劃區域內集中集聚。考慮到金牛區已明確將珠寶產業作為發展重點,并引入珠寶國檢中心,推動建成了中國(西部)國際珠寶中心,具備專業、可持續的珠寶產業轉型發展內外部條件。建議在珠寶產業區域功能定位上,可將梨花街定位為一般零售體驗地,而總部功能、設計加工、檢驗檢測、品牌運營、產品展示、區域分銷等功能則向中國(西部)國際珠寶中心集中。
(二)加強資源整合,爭創國家特色珠寶產業基地
以中國(西部)國際珠寶中心為平臺,加強與西昌、雅安、攀枝花等地合作,共同開發南紅、雅綠、雞血石等具有四川地方特色的系列珠寶產品,爭取創建“中國珠寶玉石首飾特色產業基地”。以四川文化產業職業學院等為載體,加強珠寶設計、生產、檢驗人才培育,構建完備的珠寶產業工匠體系,研究設立珠寶產業創業孵化園,提倡個性化定制和柔性化生產的制造新模式。支持成都珠寶加工企業利用地方優質文化資源,推出代表四川文化特質的珠寶消費產品,將珠寶“蜀文化”打造為成都新名片。以提升創意設計能力和展示產業發展成果為目的,支持行業協會、相關公司將珠寶設計大賽、成都國際珠寶展等“一展一賽”辦成規模、辦成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