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莉
(致同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上海分所,上海 200001)
所謂大數據并不僅僅是指海量數據,而更多的是指這些數據是殘缺,零散的,多類別的,非結構化的,這些數據無法用傳統的方法進行處理。大數據通常具有四大特征:一是海量的數據規模,二是快速的數據流轉形成動態的數據體系,三是多樣多類別的數據類型,四是巨大的數據價值。從海量的數據規模來看,全球IP流量達到1EB所需的時間,在2001年需要1年,到2016年則僅需半天。全球新產生的數據年增40%,全球信息總量每兩年就可翻番。大數據時代的來臨,給經濟發展帶來眾多沖擊,所有行業都應當與時俱進、不斷提升,勇于接受大數據時代的挑戰。
綠色信貸是指銀行通過利用大數據及分析,將促進環境保護、環境節約、減少碳排放、歷史文化遺跡保護、居民與職業健康、生物多樣性等作為信貸決策的重要依據,通過合理有效地配置信貸資源,加大對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節能減排等綠色經濟的支持力度,嚴格控制對高污染、高耗能和高排放行業的信貸投放,利用信貸手段引導全社會最大限度地控制和減少資源和環境損耗,在促進經濟與資源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實現自身健康、可持續發展。
金融與經濟之間有著很強的正相關關系。在可持續發展的背景要求下,綠色信貸的提出與實踐為銀行的發展創造了更多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需求,對銀行賴以生存的金融生態環境產生深刻的影響,推動了銀行在業務結構、客戶結構等方面的變革。綠色信貸的根本在于正確處理金融業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推行綠色信貸對于我國銀行業可持續發展十分重要。例如,鋼鐵、水泥企業污染嚴重,其貸款需求也大,未來若不加強環境風險管理,一旦給予大量的貸款支持,必將助推嚴重污染事件,這樣不但影響銀行的社會形象,也將影響債權的收回。由于我國金融市場中,間接融資所占比重大,充分利用監管部門提供的企業和項目的環保大數據信息,通過銀行向綠色環保、清潔能源和循環經濟等行業與企業的貸款支持,為生態保護、生態建設和綠色產業融資能夠很有力地推動以上行業和產業的發展,從而推動整個經濟社會向低碳和可持續發展方向不斷進步。
綠色信貸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大數據反應出來的綠色生活、綠色生產、綠色發展,充分表現出社會進步需要綠色常駐。要使環境經濟政策真正得到扎實推進,完善相關體系和機制建設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必須將綠色信貸作為一項長期性、持久性的工作,依據責任、合規的原則,實施綠色信貸工程建設常規化管理,構筑信貸支持環保的長效機制。
綠色信貸相關的法律法規是否完整,決定了綠色信貸體系建設是否可持續。所以,發展綠色信貸體制的首要任務就是建立和完善綠色信貸相關的法律法規。國家相關部門、具體執行部門應該從法律、法規的角度對綠色信貸進行指導與保護。目前有關環保方面的法律有《循環經濟促進法》,政策性法規主要是由環保總局、人民銀行、銀監會三部門聯合下發的《關于落實環保政策法規防范信貸風險的意見》,這對于環保管理部門和金融業聯合開展綠色信貸的支持和指導作用明顯不足。所以無論從法律法規上都應該加強建設,出臺更多有明確指導意義的法律法規和相應政策,有助于銀行執行,發放綠色貸款。綠色信貸受制于綠色信貸產品的開發以及銷售,建議由人民銀行或中國銀監會牽頭,促成銀行與各級地方政府綠色信貸支持方向進行合作,與相關部門和單位簽署環保協議,形成書面契約約束,明確各方責任。

執行綠色信貸政策,銀行的努力配合是促進綠色信貸推行的主力。為促進銀行等金融機構承擔并履行社會環境責任,環保部門和銀行業應盡快建立綠色信貸實施具體指導意見及相關措施,完善內部管理體制,加強監督機制,建立綠色信貸實施的監督和信息公開機制。通過信息公開的方式,將違法違規企業的情況,金融機構實施綠色信貸政策的情況和效果向社會公布,接受社會監督。
國家環保總局與銀監會簽訂了兩部門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協議”,首次建立國家環保部門與宏觀經濟部門的信息共享機制,建議由各省銀行監管部門推動地方各級環保部門和金融部門之間也建立適合當地情況的大數據信息溝通機制,通過聯席會議等形式,完善協調大數據信息溝通和共享機制;同時還可以建立共享信息平臺,規范大數據信息通報格式,加強環保和監管部門、銀行的信息交流,建立有效的大數據信息共享常效機制;借助環保部門的力量,充分應用大數據分析,加強貸款環境風險管理,完善銀行信用信息數據庫,強化依法治貸的意識;選擇性地借鑒國際先進經驗,依托、借助內外部信息資源,積累更多環境方面數據信息,如環境法律法規、能耗標準、污染物排放水平、技術參數、環保投資支出、清理成本、訴訟頻率等,針對環境敏感型行業,如化工、肥料、石化、農藥、造紙、廢物處理等的有關信息重點收集。同時,還應做好環境信息系統與銀行內部管理信息系統的銜接,以更好地滿足信貸監測、項目評估、信息咨詢等方面需求。
建立完善綠色信貸激勵機制,在銀行內部建立大數據模型,制定相應的配套措施,如對新能源、節能、資源綜合利用等企業重點支持,降低貸款利率,促進健全綠色信貸相關指標日常考核機制,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同時加大綠色信貸相關指標檢查制、問責制,建立完善可操作的獎懲機制,對貸前調查不實和向不符合環保要求企業提供融資的銀行信貸相關人員,要從嚴處理;對貸款審查決策過程中忽略環保要求的,取消審批人員的審批資格;要將信貸是否落實了環保要求納入銀行及金融機構內部績效考核體系,并提升其考核權重。
在綠色信貸推行實施過程中,仍然可能出現風險。要提高銀行綠色信貸投放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加大節能環保行為政策扶持,特別應綜合運用財政貼息、費用補貼、稅收優惠等多種政策方式,合理分散金融機構實施綠色信貸的風險,解決銀行經營中的風險分擔、利益補償機制,從商業運行的角度解決可持續的問題。在政策性保險缺位的情況下,引導商業保險與綠色信貸相結合,組建全國性的政策性保險機構,共同解決經營風險和企業投保的承受力問題,對綠色信貸項目提供信貸保險和風險補償。銀行應主動建立內部綠色信貸風險管控機制,加強日常跟蹤、動態監控,將風險降至最低。
綜上所述,各主管理部門主動作為,通過推行一系列舉措,促進綠色信貸政策法規的完善,能夠對我國綠色信貸制度的發展產生一定的促進作用,進一步完善環保與金融部門的大數據信息溝通和共享機制,與環保信貸政策形成合力,有助于從源頭上從根本上解決環境污染問題,促進社會經濟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同時,進行綠色信貸相關知識的培訓,強化信貸意識,完善銀行綠色信貸體系,增強執行力,將環保指標納入綠色信貸體系,優化綠色信貸的監督機制,防范風險,促進我國綠色信貸可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