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富娣
摘 要 很多學生都有一種計算式題比解決問題容易得多的思想意識,故而在計算時經常掉以輕心,結果錯誤百出,要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是一個長期而艱辛的過程。在今后的教學中應不斷的思考、摸索、探究,努力實現教與學的雙贏。
關鍵詞 提高;小學生;計算;糾錯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11-0013-01
在多年的小學數學教學中,不管是在學生的作業,還是在學生的試卷上,我們經常看到很簡單的計算題學生都做錯,比如:3.6+4=4,24×5=100,3.2×2.5÷3.2×2.5=1等,看到這些現象我們感到很不可思議,當老師問學生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時,學生只說:“我沒有認真看題目以至于做錯了”,但對于那些同樣類型的習題在下次出現時,學生們照樣還是出現同樣的錯誤,對于學生的那些現象我也感到很困惑。那么在今后的教學中應如何提高學生計算的正確率呢?
一、找出錯源,分析錯因
很多學生都有一種計算式題比解決問題容易得多的思想意識,固而在計算時經常掉以輕心,結果錯誤百出,要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我們首先要找準出錯的原因。那么,出現這些情況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審題不夠認真
由于小學生正處在形象思維時期,他們對外界事物感知比較籠統、直觀,只注意到一些表面現象,不去仔細觀察事物之間的特征和聯系。所以學生在抄寫數字、符號的時候,沒有看清楚就憑感覺下筆,抄錯的數字、符號、題目就經常出現,比如:把“1”寫成“7”,將“34”寫成“44”;把“+”寫成“×”等等。在很多時候,遞等式計算時上一行的數字到下一行就寫錯了或者直接丟掉了其中的一個數。
(二)受定勢思維的影響
學生在做作業、考試時常常受到已學知識的影響,他們沒有仔細觀察算式的特點,想當然的以自己的第一印象直接計算了,往往把沒有簡便計算的用來簡便計算,或將運算順序搞錯,不知不覺就掉進習題陷阱里去。比如:學生在考試時,口算3.2×2.5÷3.2×2.5= 學生認為3.2×2.5除以3.2×2.5,結果等于1,所以他們常常錯成3.2×2.5÷3.2×2.5=1。
二、采取措施,對癥下藥
針對小學生計算失誤的現象分析,減少小學生的計算錯誤,提高計算的正確率,在計算中就必須采取切實可行的方法進行矯正,具體可從以下幾點做起:
(一)做好示范,言傳身教
學生的模仿能力很強,教師應為學生做好示范,取到榜樣的作用。課堂上,教師的板演應做到規范、美觀,做到言傳身教的表率作用,同時教師在教學中還應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計算正確率,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和計算習慣,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二)借助學具,弄清算理
理解算理、掌握算理是學生計算正確的前提,但是小學階段中整數、小數、分數、百分數的計算,說起來又是比較抽象的,很難理解的,因此我們在教學時可以充分借助學具操作或多媒體的演示,學生在經歷擺一擺、畫一畫、說一說、圈一圈、捆一捆的過程中把抽象的知識直觀化,幫助理解算理。例如:在教學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9加幾”時,可以充分借助學具操作,在教學時我是讓學生通過擺小棒來理解湊十法,要把9湊成10,就是從較少的小棒中拿出1根小棒放到9根的小棒里,這時那一堆就有10根小棒了,也就是從較小數中拿出1和9湊成10,使學生在擺小棒的過程中理解“湊十法”。
(三)開展活動,提升能力
小學生具有極強的好勝心,還喜歡參加一些比賽,以表現自己,展示自己的能力,我們可以抓住學生的這一特征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在進行計算練習時,老師可以把單調、枯燥的計算習題設計成有趣的計算比賽活動。比如:“奪紅旗”比賽、“開火車”比賽、“算式接龍”游戲比賽等。讓學生在玩中學,做中悟,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鞏固知識、運用知識,從而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
三、關注錯例,養成習慣
在計算中,學生總是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像在整數加法計算中,會出現沒有進位的現象;同樣退位減法中也出現沒有退位;因數中間有零和商中間有零,漏掉零;小數的計算中,小數點點錯或漏點等現象,雖然都是一些低級錯誤,如若經常出現,對學生的計算能力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因此關注學生的錯例顯得非常必要,也是培養學生計算能力的重要手段。比如:在筆算商中間有零的除法時618÷6=,學生在1寫下來時沒有直接商0,而馬上用18除以6商3,以至于錯成618÷6=13,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比較重視錯題的收集和整理,并且準備一本記錄本,分析其錯誤的思想根源,組織學生剖析根源,找出“病因”,“對癥下藥”,然后再有針對性地設計一些相應的練習,有目的的進行“治療”。同時,也要求學生每人準備一本錯題本,要求學生進行“錯題整理”,把自己平時出現的錯誤及時記錄在錯題本里,讓學生找出錯誤的原因及時訂正,并寫出反思。
總之,計算教學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同時學生計算能力培養是一個長期而艱辛的過程。在今后的教學中應不斷的思考、摸索、探究,努力實現教與學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