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春燕
摘 要 在學校學科教學中,書法教育與德育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當下,中國教育越來越重視德育的時候,那么作為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書法,必然要擔當起德育的重任。書法教育也被要求進行適當的、必要的德育滲透。文章結合自己的書法教學實際,談談在書法教學中滲透德育的理解。
關鍵詞 書法教學;德育
中圖分類號:G40-01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11-0031-01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藝術形式,是中國傳文化中最龐大、也是最偉大的一支。自古以來,人們就將書法與人的德行統一起來,將二者“相提并論”。清代文學家劉熙載在《藝概》中說:“書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書雖幸免薄濁,亦但為他人寫照而已。”唐代書法家柳公權說:“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筆正乃可法矣。”現在人們也常用“字如其人”來論述書法與人的關系。可見,書法與做人之法緊密相聯。
一、書法的德育功能
中國書法博大精深,包羅萬象,其德育功能也是較為明顯的。
(一)學習書法可以凈化人的心靈
首先,在書法教學中我們都要求學生“心靜”,讓學生在這一時刻忘掉煩惱、忘掉欲望,達到忘我之境,這本身就是對心靈的凈化。試想在當今社會,物欲橫流的年代,是不是需要人們擁有這樣的心境呢?
其次我們可以通過書法名人事跡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例如虞世南“德行忠直”、顏真卿“忠義光明”、柳公權“心正則筆正”、蔡襄“才德俊偉”等書法家的故事,都能對學生端正品行、凈化心靈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書法可以提高審美情趣,可以陶冶高尚情操
書法是一種高雅藝術,書法的美是一種純粹的美。它的美就在于用黑白的線條,用最樸素的方式展示人生的美,展示自然的美。書法風格筆種多樣,有的樸素、有的古拙、有的飄逸、有的嚴肅、有的端莊、有的嫵媚,每一種風格都有它的審美價值。我們要通過名人優秀書帖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培養高尚的情操。
二、書法教育中滲透德育的小方法
(一)在教學漢字間架結構等基礎知識時滲透德育
漢字的間架結構,講究穿插、避讓、呼應,追求和諧之美,具有無以倫比的美感,耐人尋味的情趣,其中有很多德育素材可以挖掘。
例如在教左右結構字“詠”時,告訴學生:“口”字旁要寫得窄一些,是為了避開右邊,右邊“永”字的橫撇寫短一些,是為了避讓左邊。電腦的“腦”字、學校的“校”字都是這個道理。做人也是這樣,要懂得相互包容、相互謙讓,讓人際關系更和諧,生活才會更美好。學校也是這樣,如果同學們你不讓我、我不讓你,學校也會亂了套,所以學校的“校”字左右也要相互避讓。
例如在教“嵩”、“要”、“學”等上下結構的字時,我教育學生:上邊的部分不能寫得太大,太大了就會給人一種頭重腳輕的感覺。做人也是這樣,要打好根基,根基不穩也會給“頭重腳輕”之感,做事就會不得方向、不得要領。
(二)在教學生臨摹時可養生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的能力
漢字筆畫和結體變化萬千,高與低、大與小、寬與窄、粗與細、尖與鈍、彎與直,各種變化層出不窮。所以在教學中可培養學生善于觀察的好習慣。
一是學生書寫之前要多看、細看,把每一個字的每一個筆畫都看透、琢磨透。結構是什么樣,筆畫怎么入筆又怎么收筆,在寫之前要想好。前人書法的妙處就在于在一筆一畫中,甚至一個小轉折中充滿神韻,而這些不在寫之前觀察到是寫不出來的。所謂“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就是這個道理;
二是學生在書寫之時要引導他們平心靜氣、全神貫注、心無雜念,唯有心如止水的境界中才能寫出好的字來。如此來教育學生克服急躁、浮躁心理,既對寫字有益,也對做人有益。
(三)在長期訓練中培養學生堅韌的意志品質
書法的學習是一個長期而艱苦的過程,任何一種書體都需要長時間的學習和書寫才能有所成就。在實際教學中有的學生淺嘗輒止,有的學生學會一點就沾沾自喜,也有的學生因為堅持不住而半途而廢。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時刻提醒學生書法沒有捷徑可走,只有通過長期刻苦的練習才能有所成就。要教育學生學會忍耐與堅持,讓他們在堅持中看到希望,在堅持中提升堅強的意志。所以我們要適當布置課后作業,因為一旦沒有作業,學生就會懶惰,就無法堅持了;我們要定期對學生進行評價,如搞書法展、作業展等活動,及時給學生以鼓勵,給他們堅持的理由和勇氣。如此下來,學生們不但書寫水平會提升,意志品質也能得到很好的鍛煉。
在黨中央的大力倡導下,樹立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已經成為全民共識。書法藝術作為中華民族獨有的優秀傳統文化,必將被推上又一個歷史巔峰,使其煥發新的青春光彩。作為書法教育者應該繼續不斷完善自我,總結經驗,提煉方法,乘著這股文化藝術的東風,把書法課程教好,把中華書法藝術傳播好,使書法能有效地發揮審美、樹德、立人的諸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