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 袁源
摘要:學生干部是輔導員、班主任開展思政工作的重要助手。大一年級是大學生本科階段的關鍵時期,第一批學生干部的選拔至關重要,對于在新生中形成較強的集體凝聚力和良好的行為規范具有重大意義。通過分析普遍采用的傳統大一學生干部選拔方式中存在的不足,并結合不同干部崗位的共性和差異化需求,將心理測驗引入干部選拔的各個環節,有助于彌補傳統方式中存在的不足,對于提升在新生中選拔學生干部的科學化水平具有一定的實踐指導意義。
關鍵詞:心理測驗;大一學生干部選拔;優化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5.033
中圖分類號: G64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18)05-0152-05
一、引言
本科教育是現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基礎和大學教育的主體組成部分,被稱為“一所大學的底色”[1]。一流的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學的立校之本,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基石??v觀大學本科教育階段,大一年級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這一階段既是學生完成從高中生到大學生身份轉變適應的“過渡期”,也是輔導員和學生熟悉磨合、建立相互信任的“關鍵期”,同時也是訂立需要共同遵守的制度規定、形成團隊意識和集體凝聚力的“敏感期”。
當前,我國高校在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多實行輔導員年級負責制的工作模式,即由各二級院(系)為每個年級配備一名或多名輔導員,對口負責該年級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一般來說,新生集中入學教育和軍事訓練大約持續20-30天,此后轉入日常學習階段。在第一學期中,輔導員要完成年級、班級和宿舍建設、掌握學生基本情況熟悉,整理檢查學生檔案,轉接黨團組織關系,學生家庭經濟困難情況認定,獎助學金評定,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普測等工作,并指導學生根據教學安排有序參與選課、上課等教學活動。面對全年級200名左右(根據教育部有關規定)的學生和繁重的工作任務,輔導員亟需選拔一批得力的學生干部,及時組建班委會、黨團支部委員會、家庭經濟困難認定工作小組、獎助學金評定和綜合測評工作小組等各種工作機構,協助開展好相關工作。
二、做好大一學生干部選拔工作的重要意義
學生干部隊伍是高校學生工作得以順利開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他們既是輔導員等專職學工干部的得力助手,也是大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的踐行者和受益者。特別是大一入學后選拔的第一批學生干部,其能力和素質能否能滿足工作需要,直接關系到大一年級這一“過渡期”“關鍵期”和“敏感期”的各項工作能否順利完成,對集體凝聚力和班風、舍風、學風等的優劣都會產生重要影響,進而對全年級每名學生的整個大學階段產生深遠影響[2]。
1.在新生中選拔一批得力的學生干部,有利于輔導員及時完成班級和黨、團組織建設等一系列基礎性工作,確保年級各項工作盡快走上正軌
軍訓結束后,新生還未適應大學生活節奏,各方面都需要指導和幫助,客觀上造成輔導員的重復性、事務性工作量大。作為輔導員,要盡快組建年級和班級工作班子,以保障年級工作的正常開展,及時訂立各種規章制度,分解落實上級交辦的工作任務,確保全年級學生盡快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節奏。因此,選拔得力學生干部并構建工作體系,是做好全年級的安全穩定、養成教育、學風建設、文化建設等工作的組織保障和人力資源基礎。
2.在新生中選拔一批得力的學生干部,有利于開展優良班風、舍風、學風建設
大一是開展習慣養成教育和培養良好學風、班風、舍風的關鍵時期,年級、班級和宿舍能否形成良好的氛圍,往往取決于集體中的大部分成員是否具有共同期待和奮斗愿景,以及彼此適應和磨合的程度。而得力的學生干部,往往能在集體中起到精神領袖的作用,能夠充分發動和引導同學交流思想、分享感受、形成共識,有效化解矛盾、解決問題,凝聚人心、弘揚正氣,為建設良好班風、舍風和學風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和輿論基礎。
3.在新生中選拔一批得力的學生干部,有利于建立和鞏固輔導員的工作威信和群眾基礎
大一是學生與輔導員建立良好關系的重要時期。而這一時期的學生干部自主開展工作較少,其主要工作方式是以執行和完成輔導員交辦的任務為主,即代表輔導員開展相關工作。因此,是否具備民主化、科學化的干部選拔體系[3],學生干部的基本素質、工作能力和業績能否得到同學們的認可,直接影響著輔導員在全年級學生中的威信和公信力,進而影響年級其他后續工作的開展。同時,學生干部工作得力,可以適當地將輔導員從繁重的事務性工作中解放出來,把更多的時間精力投入到精細化管理和談心談話等工作中,更多的接觸每一名學生,這也有助于拉近輔導員與學生的距離。
4.在新生中選拔一批得力的學生干部,有利于吸引和培養更多熱心社會工作的學生,進而豐富學校的育人途徑
根據心理學的“首因效應”,在新生中選拔的第一批學生干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全年級學生對“大學里的學生干部”這一群體的印象和認識。這種“先入為主”的效果,盡管并非總是正確的,但對今后的影響卻是最鮮明和最牢固的。因此,第一批干部的工作表現和群眾評價,對全年級學生是否樂于擔任學生干部、參加社會工作的意愿,都會產生重要影響,甚至影響他們的職業傾向和擇業。
三、傳統大一學生干部選拔方式的不足
選拔學生干部,“想干”是基本要求,“能干”是重要保證,“會干”是核心標準。學生干部不僅要成為輔導員和學生之間有效溝通的橋梁,更需要成為“得人心”“善謀事”的公仆式領袖。對于剛剛入學的大一年級,由于入學時間較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都不夠熟悉和了解,在學生干部選拔中容易出現以分取人、以貌取人、以地域取人、以背景和親疏取人、以歷史表現取人等偏差。根據調研分析,常見的大一學生干部選拔方式和主要做法見表1。
1.選拔工作的關注要素存在偏差
無論是競爭選舉,還是面試答辯,組織者主要是對候選人的外形容貌、談吐表達、應變能力等外顯因素進行考察,而缺少對其心理健康狀況、氣質類型、意志品質和人格等內在因素的考量。相比而言,外顯因素多為不穩定和短期內可改變的,而內在因素則是較為穩定、不易掩飾和改變的。換言之,傳統的選拔方式對候選人的關注要素是不全面的。
2.忽視不同崗位對學生干部的差異化需求
常見的學生干部選拔方式著重關注候選人的工作經歷、組織能力、奉獻精神、大局意識等共性指標,但對不同崗位的差異化需求關注不多,如班長、團支部書記、生活委員三個崗位,分別對候選人的能力素質有哪些差異化的需求,又如,何種氣質類型和人格類型的學生,最能勝任學習委員、文體委員、心理委員等不同崗位等,都是傳統選拔方法忽視的方面。
3.選拔決策的科學依據不足
直接委任式、民主推薦式和考試選拔式,雖然過程各不相同,但最終確定干部人選的環節,都主要依靠選拔工作組織者的主觀感受和經驗判斷,決策缺少客觀、系統的數據支撐,既難以確??茖W性,又難以讓落選者信服,還容易誘發和激化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矛盾。
4.忽略了民主選舉的基本前提
表面上看,競爭選舉式規避了由選拔工作組織者做出最終決策的弊端,實現了全員參與選舉投票。但在新生剛入學不久就采取這種方式選拔干部,卻忽略了“民主選舉結果的科學性必須建立在投票人對候選人足夠熟悉和了解”這一基本前提。同時,競爭選拔過程中進行競選演講、答辯等方式看似公平,但卻明顯有利于性格外向、表達能力強、形象氣質好的候選人,無法真正確保公平。
四、常見心理測驗在大一學生干部選拔中的運用
1.大一年級應重點關注的學生干部崗位
學生干部大致可以分為黨團干部、班級干部、社團干部、學生會干部和宿舍干部等類型,每種類型的學生干部和每個具體崗位都有其不同的職責,都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但對新生來說,由于年齡和黨員發展程序的限制,大一年級幾乎不會產生黨務干部,學生會和社團的核心崗位又多由高年級學生擔任,而不同學生宿舍工作的差異性太大,因此,黨務干部、宿舍干部和學生會、社團干部不是大一學生干部選拔的重點。而班級干部和團支部干部(主要包括班長、學習委員、生活委員、心理委員、文體委員和團支部書記、組織委員、宣傳委員),因為其覆蓋所有班級和支部,需求量大,與年級和班級日常工作密切相關,應作為大一年級重點關注的學生干部崗位進行研究和討論。其中,班級干部的主要工作是配合輔導員、班主任開展事務性服務工作,包括引導同學們增強組織紀律性,遵守學校、學院和班級的規章制度;組織學風建設有關活動,交流學習經驗,幫助同學解決學習中的困難;反映同學們在學習、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困難和建議、意見等,促進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和諧相處;關注同學心理健康狀況和思想動態,及時報告異常情況等。而團干部主要面向本支部內的共青團員開展工作,包括傳達黨組織和上級團組織的決議和指示;組織理論學習和宣傳教育,做好團員思想政治工作;配合黨組織做好優秀團員的培養和向黨組織推薦優秀團員工作;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和文娛活動,豐富團員的校園文化生活等。
不難看出,兩者的服務對象相對固定,工作內容和對象存在交集,區別是班干部的工作側重事務性內容,更為具體;團干部的工作側重團員的思想引領和政治素養培養。同時,不同崗位對干部的要求也有區別,對班長和團支書來說,除了基本工作能力以外,還需要具備統籌全局的能力和一定的前瞻意識,對綜合協調能力要求較高,而班委和支委則需要具備較強的工作執行力和責任心。
2.常見心理測驗分類及其特點
心理測驗作為心理測量的工具,種類較多,可以從不同角度分類,如表2所示。
3.運用心理測驗優化大一學生干部選拔的具體建議
心理測驗作為心理測量的工具,可以用來測量性格、氣質、興趣、態度、情緒、動機、信念等方面的個性心理特征,已廣泛應用于升學、就業、招聘、干部考察晉升等工作。根據大一學生干部的工作特點和崗位要求,借助部分常見的心理測驗,精準化對標學生的認知特點、情緒管理、意志品質、氣質類型、人格類型、思維特點(積極/消極)等,能夠幫助輔導員、班主任等老師做出科學決策,準確、高效地從大一學生中選拔出勝任各種崗位的學生干部。同時,對干部群體進行團體測驗和心理輔導,也有助于發現和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增強學生干部的團隊凝聚力[5]。
(1)通過心理普測進行初步篩選淘汰目前,各高校在新生入學時通常都會開展心理健康狀況普查和心理危機排查工作,為全體新生建立心理檔案,從而有針對性的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時對心理異常、心理不健康、適應不良等學生進行重點關注和有效干預。心理測評選一般選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問卷等方式來進行。該量表是當前使用最為廣泛的精神障礙和心理疾病門診檢查量表。
輔導員、班主任在學生干部報名和初篩過程中,可以參考心理普測的數據,把具有明顯心理異常、精神障礙等情況的學生以及暫時不適合擔任學生干部的學生從報名的候選人中篩除,以確保學生干部隊伍的心理健康狀況總體良好。
(2)通過“樹木—人格”投射測驗進行動機甄別研究表明,96%的新生都希望在大學里有擔任學生干部的經歷,但他們的動機卻各有不同。因此,以全體主動報名參加學生干部選拔的學生群體為樣本,對其進行檢測以了解其擔任學生干部的動機和目的就顯得至關重要。
考慮到學生干部的選拔是一個競爭和淘汰的過程,若用問卷測試,被測者往往會傾向選擇看上去較好的選項,以增加自己的競爭力,造成測試結果具有一定的掩飾性,因此在動機篩查中建議選用“樹木—人格”測驗,可將一些潛在深層動機和人格特性投射出來。該方法簡單易行,進行時間較短,以較少的時間與精力卻能獲得豐富的信息。該理論認為,畫能表現出對自己的看法、對他人的態度、對環境的感情、自己意識到的傾向、無意識的沖突等。比如通過畫可以看出被試者是否幼稚、好表現、草率、自卑等。因此,通過樹木人格測驗能夠幫助輔導員發現學生性格中較為隱蔽的特點,進而判斷該候選人是否符合學生干部選拔的動機要求。
(3)通過16PF人格測驗掌握候選人的人格特質英國心理學家卡特爾認為每個人身上都有16種相互獨立的人格特質。經過多年研究,他編制了《16種人格因素調查表》(即16PF),該調查表所確定的人格特質能預測人的行為反應。
王挺、陶金花等人的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干部在16PF的A(樂群性)、E(恃強性)、F(興奮性)、H(敢為性)等4個因子方面,顯著高于非學生干部,Q2(獨立性)得分顯著低于非學生干部[6]。這一結論符合學生干部普通應具有更加外向、容易興奮、好勝心強、敢作敢為、勇擔責任、合群性等素質。因此,可以通過16PF測驗,將符合上述特征的學生從候選人中遴選出來,作為學生干部候選人的重要參考指標。
(4)通過氣質類型測驗實現“人崗精準匹配”氣質是心理活動表現在強度、速度、穩定性和靈活性等方面動力性質的心理特征,包括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和抑郁質。
不同的學生干部崗位,對學生的要求是有區別的,這個區別不僅體現在能力素質方面,也體現在氣質類型方面。因此,在選拔學生干部時應該考慮氣質類型對崗位的適宜性。比如,多血質適合從事環境多變、要求做出迅速反應、交往繁多的工作;膽汁質適合從事與人打交道、工作內容和環境不斷發生變化并且熱鬧的工作;粘液質適合從事耐心、穩定、按部就班的工作;抑郁質適合從事安靜細致的工作。通過對候選人進行氣質類型的測量,可以有效提升學生干部與工作崗位的匹配度,從而起到既提高工作效率,又保護干部工作熱情的效果。比如,有研究認為,班干部各型氣質比例為1:3.5:2:0的時候,班風將得到改善。
(5)通過九型人格測驗選培核心骨干每一個班級、團支部都設有8名左右的主要學生干部,并且一般會在工作磨合中逐漸形成2~3人的核心骨干。核心骨干成員的性格、價值觀、工作風格等將通過其日常工作,對所在集體的建設和發展、對集體中的每一名成員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核心骨干成員的脫穎而出不應完全依靠在工作中自發磨合和自然選擇,輔導員、班主任可借助心理測試方法提前發現干部中具備核心骨干心理特質的干部進行重點選育和培養。九型人格測試所體現的恰恰是被試的最深層價值觀和注意力焦點。因此,可以通過九型人格測驗對入圍的學生干部進行再測試,如將領袖型或助人型等指標比較突出的干部作為核心骨干的重要培養對象,比如班長、團支書;將思考型、活躍型等指標突出的干部作為對某方面能力或素質要求突出的“專才型”干部崗位的培養對象,比如宣傳委員、文體委員等,從而達到優化隊伍配置、提升工作成效的目標。具體類型的選擇則需要根據班級特點等實際情況進行進一步分析。
以上5個方面僅是從心理測驗的視角,圍繞學生干部選拔的資格審查、初步篩選、精準選拔、崗位確定和骨干選育等常規環節,選取最常見、最易于操作的心理測驗技術提出的建議。當然,學生干部選拔的方法和環節是靈活多樣的,各個環節中可采用的心理測驗也不僅限于上文所述的5種,可在具體實踐中根據不同的情況和需求進行調整,并與其他方法結合使用。
五、結語
學生干部的選拔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選好學生干部,對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對大一新生尤為重要。因此,在繼承傳統工作方法優點的基礎上,通過引入部分簡單易行、可信度較高的心理測驗方法,有助于優化學生干部的選拔工作,特別是對于師生、生生之間均不夠熟悉的大一年級,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干部選拔的準確度,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推廣借鑒價值。但需要注意的是,人的心理和行為是很復雜的,每一種心理測試技術都具有其局限性,心理測驗的開展要受到測驗環境條件、實施過程和施測者、被試者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其結果并非總是準確的,可能會出錯,也可能出現信度、效度欠佳的情況。因此,心理測試方法必須與其他方法配合使用,各施所長,同時在實踐過程中不斷進行流程、步驟等的改良和優化,才有可能實現預期效果。
參考文獻
[1]張大良.創建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J].中國高教研究,2016(6):1-4.
[2]李奕穎,等.高校學生干部人格特質對組織凝聚力的影響[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5(10):48-49.
[3]張艷霞,范軍.全面從嚴治黨視域下高?;鶎狱h務干部隊伍建設[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3):97-100.
[4]童輝杰.審視與瞻望:心理學的三大測驗技術[J].南京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5):81-88.
[5]許靜,楊秀君.團體輔導在朋輩心理工作室建設中的實踐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5):130-133.
[6]王挺等.高校學生干部的人格特質[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1):103-105.
[責任編輯:張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