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東山 徐曉風
摘要:2018年5月5日至6日,北京大學召開以“馬克思主義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主題的第二屆“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第五分論壇主題為“馬克思主義與當代全球合作和治理”。涉及主題“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形態與理論蘊涵”“人類命運共同體: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的當代表達”“資本主義危機:當代馬克思主義全球治理與合作的“催化劑”“中國經驗:當代馬克主義全球治理與合作的可能方案”以及“當代馬克思主義及相關議題”等五個方面,文章主要對會議發言和會議論文中代表性的學術觀點進行綜述。
關鍵詞: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人類命運共同體;馬克思主義與全球合作和治理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5.034
中圖分類號:B1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18)05-0157-04
2018年5月5日至6日,以“馬克思主義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主題的第二屆“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在北京大學隆重召開,第五分論壇主題為“馬克思主義與當代全球合作和治理”。來自五大洲四十多位國內外學者、專家出席此次論壇。
一、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形態與理論蘊涵
中國社會科學院拉美所徐世澄教授認為:馬克思主義在拉美地區的傳播和實踐依次經歷了四個階段。首先,19世紀中期馬克思主義傳入拉美,推動了拉美地區工人運動的發展,并且壯大了無產階級力量;其次,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拉美地區部分國家陸續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發展至1943年該地區部分國家成立了20余個共產黨,并且它們能夠依據本國國情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再次,20世紀30年代,拉美地區共產主義運動取得了廣泛、迅速的發展,直至后期拉美共產黨內部發生了分裂,導致拉美政局發生了改變;最后,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拉美地區國家以委內瑞拉為代表提出了關于社會主義的新主張,掀起了社會主義左翼群體性崛起的高潮,直至2015年左翼政權發生了左退的變化,導致右翼政權崛起。雖然拉美地區國家政權之爭致使社會主義左翼呈現弱勢,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該地區左翼的死亡。
巴西里約熱內盧州大學埃米爾·薩德教授認為:拉美新自由主義思潮受債務危機、軍事政變、不平等現象的影響,導致國家逐漸衰退。為此應抨擊新自由主義,并通過社會政策來進行調整以達到減緩國家衰退和拯救政府的目的,如區域整合、南南交流、非自由貿易等方式。而公共領域的普遍化更是社會主義本質,它包括所有權泛化、公民的轉型、自由和平。拉美地區國家的社會主義主要斗爭是反新自由主義的左翼斗爭,因而它能夠建立新社會戰略框架并整合社會主義的戰略資源。
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政治思想史專業格雷戈里·克雷斯教授認為:人類社會無論在任何時期都離不開馬克思主義,都需要馬克思主義做指導,并指明當下人類社會發展的總體趨勢,即命運共同體。2008年金融危機使人們意識到一個趨勢的新常態,即金融危機下世界各國都是命運的共同體。此外,隨著科技的發展和進步,人們預感到下一輪工業革命將會給人類帶來更多的好處,同樣也會導致就業率的下降。世界各國都面臨著環境破壞與無節制個人消費主義等問題的威脅,無論哪個國家或個人都要面對此類問題。因此,構建命運共同體是馬克思主義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方法。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智效和教授認為:斯大林的社會主義社會和馬克思的社會主義社會不對稱。社會主義社會不對稱是指由于理論錯位所引起的社會主義理論和社會主義現實的錯位對接??梢哉f,斯大林的社會主義社會是向馬克思社會主義社會發展所必經的歷史階段,盡管它只是社會主義初始狀態,但它承擔了馬克思社會主義社會在過渡時期消滅私有制的任務,以消滅階級為前提從而走向構建無產階級社會的道路。需要指出的是,這個過渡時期具有長期性,在舊的生產關系解體且新的更高生產關系的物質條件滿足之前是絕不會出現的。目前,我們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公有制為主體和多種經濟成分并存,不要說消滅階級,連剝削階級都沒有被消滅,因此我們不能照搬馬克思的理論,而是要根據實際情況來運用馬克思的理論。
二、人類命運共同體: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的當代表達
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政治思想史專業雷戈里·克雷斯教授認為: 21世紀里,馬克思對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很大的指導性,可以從五個方面來進行分析。首先,2008年金融危機使我們看清未來,我們通過提前制定預防性政策,能為國家減少開支并降低失業率、緩解經濟衰退和養老隱患等問題;其次,市場經濟發展更具平等性,以一戰、二戰與90年代相比較研究,經濟發展的增長與平等發展相互促進之間是密切聯系的;再次,稅收方面以窮人和富人作為切入點對人類命運共同體展開深度分析;其四,以英國二戰后為例,生態破壞對人類發展的害處較大,尤其是它造成了窮人階層生活困難;最后,從歐洲政治角度分析對私有化所帶來的影響,其直接后果是生活變得越來越商品化。
中央黨校王懷超教授認為:馬克思主義最核心的理念是“自由人聯合體”,也可以理解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未來社會應是自由人聯合起來的組織,并且每個人都應進行自我管理?!白杂伞笔亲杂扇寺摵象w中關鍵之處,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離不開“自由”,沒有“自由”的全面不是真正的全面,只有在自由的基礎上才能達到全面。馬克思所認為的自由分三方面:首先,是相對于人和自然而言,把人從自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認識自然、改造自然、讓自然為人服務;其次,是把人從社會束縛中解放出來。資本主義雖然把人從自然束縛中解放出來,卻把人變成了社會關系的奴隸。所以要揚棄掉資本主義的觀念、所有制以及生產關系,建立自由人聯合體社會;最后,是人自身從一個狹隘的個體人中解放出來,成為自由新人而非舊人??傮w來看,把人從自然界、社會觀念、人自身中解放出來的自由人聯合體便稱之為社會主義,其目的在于解放全人類。
與會學者龔先慶認為:全球合作與治理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息息相關。盡管有反對這種觀點的主張,但該觀點卻被世界眾多國家逐步認同。人類命運共同體涉及經濟、政治、文化、安全和生態五個方面,其價值歸宿最終指向真善美,只有符合真善美這一終極追求目標,才能持久并被全人類所接受。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將馬克思“自由人聯合體”的思想中國化,將該共同體的內涵作為外交戰略和思想。所以“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無疑是有“真”的意義,其合乎規律性、合乎價值性、合乎理想性、體現了“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終極理想。
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王永貴教授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展現了構建世界新秩序的中國智慧,有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秩序,推動整個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叭祟惷\共同體”是構建更合理世界秩序的“中國方案”。首先,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關于世界秩序新概念的基礎,它不僅根植于全球治理需要的現實經驗之中,而且根植于人類智慧創造積累的創新發展之中,它必將引領這個時代,引領人類向更加繁榮和自我實現的方向前進;其次,“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關于世界秩序的總體性籌劃,它不僅是對當代世界生存狀態的認知判斷,更是對世界秩序的價值指向給予了總體性規定;最后,“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全球治理提供新的治理理念,并為人類全球治理實踐提供新的評價標準。
三、資本主義危機:當代馬克思主義全球治理與合作的“催化劑”
奧地利社會主義論壇主席赫曼·杜沃扎克認為:馬克思提出“資本論”并揭露了資本主義危機的實質。同時,也對革命和改革的重要性做出了肯定。西歐的社會民主黨及社會主義獲得很大支持,德國、奧地利大約有20%的支持率,意大利有27%的支持率。馬克思指出,勞動階級不是搶奪資本主義舞臺而是自己創造舞臺。因此,不能照搬、照抄馬克思思想,更不能機械地分析《資本論》。而應該依照現實來利用馬克思的科學方法進行分析。盡管《資本論》中對馬克思指出的資本能促進經濟發展,但同時資本也對自然環境和勞動有所破壞。然而它并未推動“生態論”的發展。所以,我們說現在的馬克思主義必須是反教條主義,應該向新的社會形態發展。例如:生態社會主義等。
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孫來斌教授認為:制度是造成西方社會問題頻繁出現的根源。第一,資本邏輯迫使社會產生貧富分化。資本的出現,標志著一個社會生產過程進入了新時代。但資產階級生存和統治的根本條件是財富,而財富卻集中在私人手里,財富的積累與貧困的積累并存,這必然導致資本與勞動的對立;第二,異化下的民主使政治低效。資本主義多黨制逐漸演變成黨政政治,在解決醫改等問題上長期達不成共識,而民主選舉也被金錢染色,這在很大程度上侵蝕了西方國家的治理能力;第三,個人主義催生了價值沖突。這種文化放大了個人欲望,造成了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沖突,讓西方政治家枉顧社會政治利益,只追求短期利益。傳統白人社會與少數主義的文化也產生了沖突,因為種族膚色、宗教的差異,他們難以享受真正的自由平等,所以容易產生極端思想,從而走向報復社會行為的邊緣。
天津師范大學丁為民教授認為:當前資本主義面臨多重危機,就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的混亂與沖突等問題而言。首先,從世界歷史上兩類經濟危機與資本的自我調整上看,馬克思將危機分為兩類,一類稱之為短期周期性的危機,另一類是長期結構性危機。不論短期抑或長期的危機都是資本主義內在矛盾的產物,但長期結構性危機會導致政治與社會之間僵局的產生。資本主義雖發生危機并且破壞了生產力,但它也在一定限度內進行著自我調整、自我修復。然而,資本主義通過調節自我修復走出危機的同時也在為下一次危機做著準備。危機在應對中存在錯配,它的錯配是多重性危機生成的原因。因受國家財力的限制資本主義制度自我調整的空間也會收窄;其次,許多發達資本國家政府的財政危機和政府負債,對企業投資條件產生制約因素;最后,兩極分化加重存量商品實現的困難度,它還制約著創新產品的擴散性。因為新自由主義體制受兩極分化影響,創新難以實現規模化、產業化。所以,資本主義長期的危機和簫條將會一直存在。但資本主義它仍具有一定的優勢,譬如運用空間修復地理的不平衡,向發達國家或者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危機。
四、中國經驗:當代馬克主義全球治理與合作的可能方案
中國社會科學院張丹認為:要從人類自由全面發展這個角度探求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當代全球治理與合作的最大公約數,即人類命運共同體。目前,不論是在理論建設方面還是在社會實踐方面,中國社會各界對于社會主義價值理念和追求已經充分達成共識。社會主義的特性是自由民主,而如何體現這種特性以及如何處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之間的關系,應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當中值得探討的重要問題。當今資本主義在全世界范圍內仍占據主導地位,而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仍是資本統治和資產階級統治的問題。人類命運共同體并不區分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二者具有同構一體性。環境破壞會對包括資本主義在內的所有人類社會造成危機,因此人類命運共同體也離不開資本家的參與。但是資本家在面臨環境問題時,一般通過市場交易進行解決,長此以往會導致環境問題愈來愈嚴重。資本的本質就是追求利潤,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資本必然在全世界無限制地擴張,資本的身影無處不在,只有無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才能實現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探討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全球治理時,我們要堅守馬克思主義階級立場,否則必然會陷入戈爾巴喬夫式的空想和妄想之中。
埃及共產黨政治局委員穆阿塔法·哈夫納維認為:關于馬克思主義全球治理在中國的具體表現有以下五個方面:第一,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這一原則在全世界范圍內產生巨大影響,中國一如既往的堅持五項原則從不動搖,同時受到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支持;第二,改革開放的重要思想。埃及共產黨一直在學習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取得的成功經驗,同時希望將改革開放的經驗滲透到埃及人民心中。從而實行獨立的經濟發展方式,與中國一樣建立社會主義國家是埃及人民一直以來的追求。隨著前蘇聯解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為社會主義的代名詞,這可以說是共產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理論創新。希望中國能帶給我們更多啟示;第三,國際責任。從國際關系方面分析,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之一,理應擔負起更多經濟責任和外交責任。如何幫助各國人民實現解放,尤其是那些受到壓迫的人民,用于承擔國際責任這一行為有助于中國樹立大國擔當的積極形象;第四,人民利益。政策是否符合人民利益直接關系到政府能否取得人民的信任,全球治理同樣應當堅持依法治國和依法組建相關機構,而且一切都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第五,共同富裕。如何縮小貧富差距,如何實現共同富裕,這是大多數國家人民所亟待解決的問題,而在帝國主義國家幾乎不可能實現,他們通過強權保護少數人的利益,但是根據發展的主要特點,中國卻能妥善解決上述問題。
摩洛哥人民力量社會主義聯盟政治局成員奴茲哈·阿巴卡利姆認為:習近平外交新思想為世界闡明了新視角,各國可共同努力構建一個更好的世界,即“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共產黨從選舉制度上充分體現出自由公正的原則,這都得利于國家政黨的努力。如同尋找盟友一樣,政黨只會尋找負責任的伙伴,而不是通過交換條件來建立合作。我們的政黨應在統一框架內進行政治文化體制改革,通過構建新憲法以及推動司法體制改革來保障公民權利。在社會治理方面,通過強制性的保護措施來保障社會不同團體均享有平等權利,反對種族歧視與性別歧視,建立內部和諧、統一平等的社會民族制度。在上述基礎上鼓勵公平競爭以實現經濟發展,尊重各黨派并保持各民主政黨之間的平等對話。
五、當代馬克思主義及相關議題
北京大學歷史系董經勝教授認為:學術界對民粹主義的理解一直存在著爭議。如拉丁美洲民粹主義從概念上進行分析大體為兩類。一類是與進口替代凱恩斯主義國家干預相聯系的經濟模式,它具有包容的再分配性。“再分配”是民粹主義的核心,從經濟政策上講,強調民粹主義就是強調經濟增長和財富分配,而不重視通貨膨脹、財政赤字、不遵循市場規律的風險所帶來的反作用等。另一類是政策概念,也是一種意識形態。此外,從民粹主義的特點分析:首先,人民和精英陣營的相互對立;其次,獲取政權與政治表達方式的粗俗;最后,強調社會危機。拉丁美洲民粹主義產生的根源是公民社會不發達、收入分配不均、底層人口對社會的不滿、沒有表達訴求的合法途徑。同時,經濟危機也為民粹主義的興起提供了契機。民粹主義同時具備有利于民主的傾向和反民主的因素。它把被排除在政治參與之外的社會群體納入到人民的陣營之中,改變了政治競爭的環境,通過揭露精英階層的腐敗現狀,以民主的名義來增加人民的主權。民粹主義沒有一個被界定為敵人的“他者”,在其內部人民并不能代表一個特定政治共同體,只能依賴一名領袖,它有極端個人化傾向,因而不能與民主制度相融。
黎巴嫩社會進步黨領導局吉她·邁赫希·達赫爾教授認為:馬克思的《共產黨宣言》與《資本論》是改變世界和激勵無數人的經典之作。許多經濟學家都受《資本論》影響,該書也是各經濟類大學的必讀書目。當下,眾多經濟類大學也沒有脫離馬克思的經濟理論。馬克思的《共產黨宣言》讓他們在資本主義的情景下得到解脫與新生,在其影響下歐洲出現了眾多對抗資本主義的共產黨組織。時至今日,許多歐洲共產黨黨派都已解體,但中國共產黨卻依然挺立在東方,并且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中國的經濟持續不斷發展,工業在世界上獨樹一幟。中國通過馬列主義對本國進行規劃,讓馬克思思想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利器。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白雪秋教授認為:馬克思的《資本論》共四卷,而第一卷是整書的精華之處。它介紹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過程,通過三個嶄新范疇的提出,對三對基本矛盾進行分析建立了科學的三大理論,完成了對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的一個探索。馬克思“三大矛盾”所指的是:商品的二因素、生產商品的勞動的二重性、商品經濟社會的私人勞動、社會勞動矛盾。馬克思主義最終的價值目標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而關鍵在于落實。所以,實現的道路和路徑特別重要,如何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如何實現公平分配,是構建社會主義體系的關鍵之處,但構建社會主義體系要注重范疇的創新。馬克思在勞動二重性中的勞動創造價值、工資理論、剩余價值這三個嶄新因素實際是繼承和發展的創新,都應歸列為范疇創新。但是,范疇創新不是概念創新,也不是玩文字游戲,而是每一個范疇創新背后都有的一場革命。
[責任編輯:張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