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指出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作用,利用課堂加強對學生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等品質的培養。本文闡述如何結合在科學教學中滲透德育,培養學生尊重事實、講求證據的科學態度;講求實證的科學精神以及如何培養合作、分享、安全、意志品質等。
【關鍵詞】小學科學 德育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6-0138-02
《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指出: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將中小學德育內容細化落實到各學科課程的教學目標之中,融入滲透到教育教學全過程。要利用數學、科學、物理、化學、生物等課要加強對學生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科學探究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樹立勇于創新、求真求實的思想品質。2017版《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科學課程有四大目標:科學知識、科學探究、科學態度和科學、技術、社會和環境目標。這些目標與《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中的相關要求是一致的。
仔細研讀小學科學教材,分析教學活動中的各個環節,我們會發現其中包含著豐富的德育場景和具體的德育內容,教師可以充分挖掘德育內容,把它滲透到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德育教育,達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下面將舉例說明如何在科學教學中實現德育功能。
一、如何培養學生尊重事實,講求證據的科學態度
科學態度是人們對于客觀世界、自然規律的看法,最基本的科學態度是實事求是和尊重自然規律。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就是培養學生科學態度的過程。在探究活動過程中,學生會通過觀察、實驗收集各種證據,包括:圖形、數據、標本等。老師要指導學生如實記錄,防止學生隨意修改實驗記錄,不尊重科學事實。
在三年級觀察一棵大樹時,老師組織學生畫樹的形狀,畫樹葉的形狀。如果老師認真檢查學生的記錄就會發現,有的學生畫的大樹形狀,不是他所觀察的那棵樹的形狀,畫的樹葉形狀,也不是它所觀察的那片葉。這就是不尊重事實的現象。面對這種情況,老師應該如何做呢?首先,在學生觀察之前,一定要提醒學生畫圖時要如實記錄,一定是你所觀察的那棵樹(那片葉),而不是你想象的。其次,要及時檢查學生的記錄,發現不一致的,要及時提醒。最后,可以做一個全班性的集體評價。把同學所畫圖形與真實的樣本做對比,看看哪里畫得像,哪是畫得不像。并對畫得像的同學評高分。經過這樣的強調和強化,學生會逐漸養成如實記錄的習慣。
在研究影響擺擺動快慢因素的時候,筆者曾經發現學生為了對上數據,而對部分數據進行事后修改的情況。筆者及時抓住這種現象,請全班同學反思,隨意修改實驗數據會帶來什么問題。教育學生如果覺得實驗數據有問題,可以重復實驗,但不應直接修改。因為這是不尊重實驗事實的。
二、如何培養學生大膽猜想,注重實證的科學精神
科學精神的培養,不是一天就可以建成的,需要在長期的探究活動過程中,在教學實踐中逐步建立。
小學科學在探究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重猜想與驗證。以《馬鈴薯在液體中是沉還是浮》一課為例,老師把馬鈴薯放進某種液體中,學生發現馬鈴薯浮起來了,結果大部分的學生猜想這杯液體是鹽水,并說馬鈴薯在鹽水中才能浮起來。為了驗證學生的想法是否正確,老師組織了一個蒸發結晶實驗,結果發現結晶出來的物質不是鹽,而是糖,用證據反駁了學生的想法。然后又引導學生開展了“制造一杯能讓馬鈴薯浮起來的液體”實驗。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會發現,不是放了鹽馬鈴薯就會浮起來,而是必須達到一定的量。老師通過活動的設計,打破了學生原有認知,用實證證明猜想不一定是對的,唯有實驗出證據,培養學生實證精神。
三、如何培養學生合作、分享的精神
未來社會,是合作的社會,要學會合作和分享,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要注重合作和分享能力的培養,因此,在教學安排上,要多運用小組合作、小組交流等協作環節,讓孩子們學會與他人交流分享、尊重彼此的觀點。
在進行小組合作的時候,為營造良好的合作氛圍,老師要把具有不同特點的學生分成一組,指導學生做好具體分工,比如:組織學生選好小組長、材料員、實驗員和記錄員,并監督各小組合作情況,對分工合作好的小組給予表揚。防止出現假合作,假分工,防范學霸包辦,其它人旁觀的情況。曾經有這么一個小組,小組長特別積極,把小組內所有的事都包辦了,其它同學無事可做,然后產生組內沖突。在小組合作完成的基礎上,組織開展全班分享交流,并對分享得好的小組進行表揚,激發學生積極分享的熱情。
四、如何培養學生安全意識和愛護實驗器材的良好習慣
科學學習,需要用到很多實驗器材,有些器材是可能對學生造成傷害的,而有些器材則是容易被損壞的。愛護實驗器材本身也是對學生安全的保護。
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安全方面的教育。一般來說,開學第一課,要進行安全教育,用具體案例提醒學生實驗安全的重要性。在具體的每一個實驗前,要有更加具體的安全提醒。比如:在檢測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活動中,老師準備了各類的食物(馬鈴薯、西紅柿、米飯、肉等),而學生則有可能在活動中偷嘗這些實驗用品。老師可以在分發實驗用品前強調這些材料在加工過程中受到了污染,不能吃或嘗,否則可能會生病;也可以發動同學互相監督,發現偷吃要扣安全分。
在水和水蒸氣一課實驗中,要用到酒精燈加熱,這個實驗器材也是不安全的。老師采用一些有效的方式來加強安全防范工作,比如:教會學生正確熄滅酒精燈的方法,防止學生用嘴吹。可以視頻演示用嘴吹會帶來的安全問題。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也可以在用酒精燈加熱時,把酒精燈放在水槽中,而人則在水槽外觀察。這樣的話,即使酒精燈出現問題,也不會對學生的安全造成太大影響。再如:溫度和溫度計一課時,學生要學習用溫度計測量溫度。而實驗室常用的溫度計是玻璃做的,很容易破碎。實驗前,老師要強調溫度計的正確使用方法,以及溫度計容易損壞的部位。要針對學生容易出現的錯誤操作進行強調。否則學生在測量過程中會損壞溫度計。
為了更好地保護實驗器材。在做好安全教育以及防范措施的情況下,還可以加入獎懲,損壞器材要照價賠償,沒有損壞的,進行表揚,激發學生保護實驗器材,維護自身安全的熱情。
五、如何培養學生長期堅持的意識品質
科學學習過程中,有些活動是歷時一個月以上的,比如:記錄一個月的天氣;種植鳳仙花等。這類活動需要學生進行長期的觀察記錄。小學生的學習興趣來得快,去得也會快。尤其是這種需要長期觀察的活動,學生容易懈怠,難以將觀察進行到底,特別是難以進行詳細認真的記錄。老師要及時給予激勵性評價和督促,通過定期的評比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長期堅持品質的培養。比如:可以把一個月的長期記錄,分解成四個星期來檢查評比,通過評比來促進學生。也可以通過一些科學家的故事來激勵學生,使學生明白科學是需要堅持的,比如:居里夫人發現鐳的故事,愛迪生發明燈泡的故事。
六、如何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小學科學教材中會學到動物、植物、生態平衡、污水和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內容。老師在組織學生學習這些內容時,應該引導學生從環境保護的角度出發,來理解動植物與人類發展的關系,從而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比如:在觀察大樹時,要提醒學生不要隨意采摘樹葉,觀察小動物時,要提醒學生保護小動物,不要傷害它們,在學習生態系統時,要引導學生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在垃圾和污水處理時,要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減少垃圾,做好垃圾回收處理工作,還可以通過寫一封環保倡議書;做一個環境調查等活動,切實提升學生的環保主人翁意識。
七、如何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不是喊口號,要在教學中通過具體的實例來提升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比如:三年級科學觀察紙一課時,要滲透中國發明的造紙術;學到指南針時,也會講到中國發明的司南;學到宇宙時,要介紹中國的航空事業,神舟飛船、以及北半導航系統等,以此來增加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總之,在小學科學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各項活動,在課堂中合理地滲透德育教育,為社會培養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較好科學素養的人才。
參考文獻:
[1]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號)
[2]邢建輝,自然科學教學中滲透德育的若干思考[J].河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1.
[3]周秩榆.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德育教育[J],科教文匯.2013年2月.
作者簡介:
祝守宏(1972-),男,漢族,四川瀘縣人,本科,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科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