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教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當學生出現(xiàn)錯誤時,不能簡單的粗暴的加以批評訓斥,或者動輒聯(lián)系家長,給學生施加壓力,學生的一些小錯誤,我們很容易糾正過來,但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卻很難建立,需要長時間加以培養(yǎng),特別是一些后進生,有自卑心理,需要我們小心的呵護和培養(yǎng)。所以,批評學生,要講究策略,要注意四要和四不要。
【關(guān)鍵詞】教師 批評教育 藝術(shù)
【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6-0171-01
第一,要尊重學生的人格,不要傷害學生。
“士可殺,不可辱”。學生也是人,他們同樣也需要被尊重,批評學生的時候,我們既要指出學生的錯誤所在,也要維護學生的人格尊嚴,不用激烈的言辭污辱學生。首先,老師不能高高在上,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服務者的角色,而服務的主體是學生。三尺講臺不是上下尊卑的界限,學生有他們的人格,他們也渴望老師的尊重理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肯定和贊許。老師要放下架子,尊重他們的建議和意見,理解他們的思想,這樣就能拉近老師和學生的距離,讓學生明白理解老師的教育思想,體會到老師的一片苦心,讓學生在自我省悟中獲得發(fā)展的空間和自主權(quán)。其次,尊重學生的人格,不是放任自流,姑息養(yǎng)奸。怕得罪學生,對學生錯誤缺點加以漠視,這樣做的老師也是極不負責的。批評時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指的是老師要把學生當作人格獨立的個體來看待,去感化他,幫助他,讓他在老師的一片關(guān)愛和呵護中,充分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和缺點,并堅決改正。而不是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tài)度,不聞不問,任其自然發(fā)展。
第二,要實事求是,不要添枝加葉。
“褒其可褒,貶其可貶”,這樣的批評才能讓受批評者心悅誠服,聞過則喜。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從事實出發(fā),不夸大,也不縮小,中肯的指出學生的錯誤所在,要本著“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則去教育學生。首先批評之前一定要弄清楚事實真相,要深入到學生中去,做認真的調(diào)查,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quán)。教師應詳細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錯誤不同,應區(qū)別對待。切不可以“一個巴掌拍不響”的態(tài)度隨便加以批評訓斥。其次,批評學生不能添枝加葉,擴大學生的錯誤。學生是有著獨立思考和認知能力的個體,很多時候,他們對自己的言行有著初步的判斷。老師不能為了讓學生承認自己的錯誤,把學生的錯誤上綱上線,擴大化。這樣只能讓學生和老師對著干,甚至頂撞教師,達不到預期的教育效果。
第三,要先表揚后批評,不要怒不擇言。
我們常遇到讓人頭疼的一些學生,大錯不斷,小錯常犯,軟硬不吃,一副油鹽不進、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樣子,讓人氣不打一處來,又束手無策,年輕氣盛的老師難抑心中怒氣,不免一頓痛罵,可結(jié)果呢?學生無動于衷,巋然不動,大有破罐子破摔之勢,叫人無可奈何。面對這種學生,難道就放棄嗎?顯然不行,放棄一個學生,對學校來說是千分之一的損失,對老師來說,是百分之一的損失,對一個家庭來說卻是百分之百的損失。這類學生,他們的自我認知是“我是差生,當然要犯各種錯誤,當然要干壞事,違反紀律”。所以老師首先應該改變他的這種自我認知,幫助他們建立自尊。途徑只有一條,發(fā)現(xiàn)他們身上的優(yōu)點,去表揚他,肯定他,讓他們改變這種自我認知,建立新的自我認知:即我是一個有希望的學生,我不能自暴自棄,我可以通過努力,獲得成功。一旦學生有了這種自我認知,老師批評他,指出他身上存在的錯誤和缺點,他便會羞愧難當,痛定思痛,下決心去改正。
第四,批評要趁熱打鐵,不要遷延時日。
掌握時機是批評教育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時機掌握的好不好直接會影響批評的效果。掌握好的時機會事半功倍,遷延時日,則會事倍功半。正所謂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比如,考試過后,則是班主任和代課老師批評教育學生的大好時機,大多數(shù)學生會對自己的成績不滿意,有一部分學生甚至不能接受自己的成績,這時,老師可讓學生反思自己,并針對學生存在的具體問題一針見血的提出批評,學生則會洗心革面,痛改前非,并且心悅誠服的接受老師的批評。如果遷延時日,學生已經(jīng)接受了這個考試結(jié)果,這種挫折感已經(jīng)淡忘,老師再去批評指正,學生則會不痛不癢,無動于衷。
正人者必先正己,批評要想達到理想的效果,教師還必須從各個方面提高自已,樹立光輝的典范,身教勝于言教。有些老師批評學生,學生會欣然接會,有些老師批評學生,學生不接受。深層的原因正在于此。在某種程度上,好的老師是一面鏡子,學生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自身的優(yōu)點和缺點。
總之,“沒有批評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批評有法,而無定法,批評者要有良好的人格典范和專業(yè)素養(yǎng),批評是一門高深的學問,不是簡簡單單的訓斥學生,更不是怒不擇言,臭罵一通。它需要我們在實際工作中認真體會、不斷總結(jié)。目的只有一個,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為學生揭開人生旅途的迷霧,讓他們以成熟的心態(tài)面對困難和挑戰(zhàn),最后到達理想的彼岸。
作者簡介:
馬瑞博(1976.8-),男,漢族,寧夏西吉縣人,中學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