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藝
摘要:龍應臺出生于臺灣,是我國著名的作家、評論家?!赌克汀肥驱垜_的晚年作品,通過細膩的寫作手法,獨特的魅力使文章總體展現出濃厚的親情、友情、愛情及個人思緒,向讀者傳達出對生命的感悟和體會。本文對《目送》中的生命哲學進行探索,為高中語文散文學習提供寫作素材。
關鍵詞:龍應臺;《目送》;生命哲學
《目送》的體裁是散文,全文以“情”貫穿整個文章,通過對去世的父親、逐漸衰老的母親及與兒子相處的點點滴滴進行記錄,為我們描述了生命的哲學。龍應臺曾因為作品《野火集》登上文壇,但在20年后創作《目送》時,卻一改常態,運用深情的語言情境撥動我們內心最脆弱的情感。
一、《目送》的創作背景
龍應臺的父親于2004年離世,她的人生從光明一下子變得黑暗。由于龍應臺的祖籍在大陸,當時移民到臺灣時只有父母親及兄弟,知命之年的她從未經歷過至親的生離死別。這一因素使其面對生死一時間不能接受,她在文章中寫道,如果她在祖籍那里生活,在青少年時期能夠經歷過祖父母過世,就不會在五十歲才能夠初次經歷別人十幾歲就經歷的人生必修課。龍應臺父親的過世使她明白:沒有一個人可以陪自己一輩子,有些事情必須一個人經歷,有些路必須一個人走,一個人面臨著目送和被目送走完人生,由此寫出了散文集《目送》[1]。
龍應臺曾說過,面對生死,社會中的任何事情都是細小而無關緊要的,無論她以什么為主體進行文學創作,都會有一個主要的中心思想。世界上,沒有什么是兩者可以相互一直依托的,有些事只有自己去體會和承擔,像文章中說的,第一次目送是成長,最后一次目送便是永別。
二、探索龍應臺《目送》中生命的哲學
(一)用平和的心態來看待人生的無常
龍應臺非常癡迷于散文創作,對她來說散文就是她在黑暗中的一盞照明燈,為她前行的路提供光亮,消除她的恐懼。龍應臺把散文比作她逃離社會喧囂的門,是她的世外桃源,在散文的世界中,她可以很安靜、可以很從容,可以讓她以平和的心態來面對人生的無常。龍應臺在創作《目送》的過程中,從心出發,用眼睛去發現生活中的美。人們看到的悲歡離合越多,需要承受的痛苦就越多,龍應臺的觀點是用溫和美好的角度來看待人生的無常,即使知道前行的路很難,也要在艱難前行中以不同的角度來開辟新的路徑,用自身參悟到的哲學,為自身開辟更多的出路。
龍應臺在書中說到:“父親的死亡像海上突來閃電把夜空劈成兩半,天空為之一破,讓你看見了這一生從未見過的最深邃的裂縫、最神秘的破碎、最難解的滅絕。”父親的離世讓她第一次近距離面對死亡,她開始對生死進行探索;也是父親的離世把她拉回到生活現實,讓她重新的審視世界和人生。父親的愛非常無私、不需要回報、永遠不會結束,但在父親去世之前,龍應臺并沒有感受到這份愛,她不明白為什么父親總是說“兒行千里母擔憂,母行千里兒不愁”,也不理解父親不能與祖籍老家親人團聚的思鄉之情。直到將父親長眠土中,才突然明白自己對父親的虧欠;父親的離世讓她懂得了珍惜,母親也在父親走后變得神志不清,眼神越來越迷離,龍應臺為了不留下遺憾,開始陪伴母親,用余下有限的時間把平淡的生活變得富有生機。除了要贍養父母,龍應臺還要面對已經長大成人的兒子和其他兄弟。對于孩子,龍應臺固然心痛但必須放手,給與彼此自由的空間,因為沒有空間的愛是不會被認同的。
生活中的種種,讓龍應臺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她用這段經歷創作了《目送》,要以自身的經驗來告訴讀者,父母和孩子的背影終將會離我們越來越遠,要學會放下和目送,人生無常,在有限的時間應該與兩三好友坦然相處,享受人生閱歷帶來的智慧。
(二)生活的“陌生”美
龍應臺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善于在社會中發現美。在對《目送》進行創作中,采用了陌生的用詞來表述她對生活的關注和情感。陌生就是“讓其陌生”,簡單來講,就是以陌生的角度看世界,發現生活中的美,使讀者更容易感受到生活中美。例如在《薄扶林》中,描寫粉蝴的形態用了一個“鬧”字,這個“鬧”使粉蝴變得非常特別,房子、小花貓、牽牛花、太陽光線以靜置的形態相互和諧的相處,但粉蝶的“鬧”,讓安靜的環境中增加了一絲生機,將讀者帶入其中,緩解了心中的沉重[2]。
(三)尊重愛與生命
尊重愛與生命是人類價值、尊嚴的體現。作為公共環境下的知識者,龍應臺時時刻刻以女性的主觀意識進行創作,她作品中的文字與社會熱點相關,寫作角度不僅是以自身的出發,是一個標準知識分子獨有的對社會大眾的人文關懷,對弱勢群體產生憐憫,為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改善他們的生活環境手舞足蹈。龍應臺對生命的尊重不僅僅針對于某一類人,她的寬厚、仁慈可以給予各種類型的生命,例如:罪犯、動物園中的動物等等。她的心中對世間萬物充滿了熱愛,對所有生命和愛的尊重都能從文字中感受。
以抒情為主要感情形式的作品《目送》,文章中的情感極其細膩又帶有深沉。龍應臺通過手中的筆桿記錄了她在世間看到所有美好的事物,用心感受生命的偉大。這本書是她對時間無言的目送,包括愛與生命。讀者在閱讀中可以感受到她的意志以及對未來的追求;龍應臺在《目送》中,描述了思索生死難題的過程,渴望生活安穩,親人常在;但現實社會的殘酷讓她成長,使她可以利用平常心來面對愛與生命,幫助她理解親人的愛和生命的哲學。
三、結論
綜上所述,在我們不經意之間,生命已悄悄流逝,來不及與父母進行親密接觸,他們已經離我們遠去,這就是生命生長不得不經歷的過程。父母親與子女之間今世的緣分,是需要彼此不斷的目送,漸行漸遠。作為高中生的我,要珍惜眼前的時光努力學習,在還未流逝的時光中,努力孝順父母,不留下任何遺憾。
參考文獻:
[1]顧瑋,孫春梅.龍應臺《目送》中的生命哲學[J].棗莊學院學報,2014,31 (06):21-24.
[2]王來東,唐長華,尹妍妍.論龍應臺《目送》對生命的思考[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17,32 (05):12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