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艷 左明星
【摘要】陶行知先生曾說:“愛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陶行知先生的“愛滿天下”的思想更是把愛的教育發揚光大。然而在我們的教育中,還存在著不少有關“愛”的問題:什么是愛?怎樣去愛?
【關鍵詞】愛 教育 人格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7-0179-01
在長期盛行的“升學主義”與“管理主義”下,凡是被認為不符合“好學生”標準的行為,就容易成為“規訓”的對象,愛是教師最有效的教育手段,也是教師成長的內在動力。
一、愛的結構
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一書中提出愛的要素由關心、責任、尊重和認識組成。根據我們的演繹和認識,認為愛由理解、尊重、信任、關心、寬容、要求、奉獻七個內容組成。
1.愛是理解
教師應設身處地地站在學生的立場上想問題,分析問題,在心理學上稱“移情”或“心理置換”,只有真正理解了學生的困難、愿望與要求,愛的關心才能落實到實處。
2.愛是尊重
愛不是憐憫,愛不是施舍,愛不是并吞,愛是對生命的熱愛,是試圖用一個人的生命感去喚起另一個人對生命的熱愛、激發生命的活力,所以,愛是尊重。教師真誠的贊美和溫和的話語可以極大的彌補他的自尊心,使他感受到愛的力量。
3.愛是信任
愛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一種信任。教師信任學生,相信他有戰勝困難的勇氣;相信他有改正缺點,認識錯誤的需求;相信學生有積極上進的愿望和決心;而學生也只有建立了對教師的信任,愛才能被接受。
4.愛是關心
關心是愛的切入口,就是了解對方的需要,關懷對方的疾苦,并努力去幫助他,既關心學生的物質,又關心學生的精神,當學生覺得自己被人注意、重視,而不是被忽略遺忘時,就會產生喜愛之感,樂意接受愛。所以關心是愛的體現。
5.愛是寬容
沖突和錯誤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如果面對沖突和錯誤,一味的以惡相對,或是冷嘲熱諷就會加劇矛盾,形成惡性循環。如:學生是好奇的、好動的,在教育中常常具有一定的“破壞性”,這就需要教師以博大寬容的胸懷相待,設身處地的為學生考慮,以寬容的態度對之,就顯示出教師的善與愛。寬容是愛的潤滑劑。
6.愛是要求
愛本身體現出對學生的要求,真正的愛不是無原則的遷就與無度的嬌寵,而是伴隨著合理的要求,學生可以從這些要求中感受到被信任、被期待。教師相信一個撒謊的學生之所以撒謊是有原因的,也相信他可以改正,這就是教師對學生愛的要求,合理要求是愛的保證。
7.愛是奉獻
利人必先克己,達己必先達人。如父母對孩子的養育是無私的奉獻,教師對學生的培育是無私的奉獻。只有當愛付諸于行動時,才能真正體會愛的快樂,愛的幸福。無私奉獻是愛的實質。
二、愛的教育
1.愛的教育含義
辭海對愛的解釋中排除愛的教育不包括溺愛,而且還以鯨魚不是魚為比喻進行類比。
2.教育需要愛
學生的成長有一條重要的途徑,那就是觀摩、模仿和認同,而學生模仿的對象有一個基本的前提,那就是信任與愛。心理研究已經證明,學生愿意模仿他喜歡的對象,認同他信任的對象。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打到心靈的深處”(陶行知語)。
3.愛的教育方法
我所說的“愛”并不是用“轟轟烈烈”來做修辭語的,而是指在日常教學生活中滲透的關愛之情,是每一次耐心的講解,每一次提問學生后鼓勵的微笑,每一次學生進步后的表揚,每一次學生失意彷徨時的耐心開導,每一次學生無助時給予他們莫大的力量,給予他們足夠的關愛,使他們學會正確對待學習和生活中的風風雨雨。
4.愛要寬嚴有度
在我們的學校教育中,老師對學生的愛要寬嚴有度,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北京四中的丁榕老師給了我們很好的示范:她發現一個學生拿了別人的一支鋼筆,當時她沒有厭惡,沒有指責,而是掏錢買了一支鋼筆送給這位學生:“我知道你喜歡鋼筆,這支鋼筆就送給你。我知道人家的東西你肯定不會要,趁別人不注意,你一定會悄悄送回去。”幾十年后,小有成就的這位學生帶著自己的孩子來看望丁老師,一進門就跪在丁老師的面前,對孩子說:“沒有丁奶奶,就沒有你爸爸的今天。” 從中我們可以發現丁榕老師對學生的愛有兩個原則:一是嚴格管教,不溺愛學生,做錯事一定要教育;二是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
總之,教師應該用心去體會學生的思想,感受他們的內心,給教育插上愛的翅膀,愛會帶著理想去飛翔,在神圣的三尺講臺上,讓愛灑滿學生的心田,讓愛與教育同在,哪里有教育哪里就充滿愛。
參考文獻:
[1]秦夢群.《美國月刊》1989年第4卷第4期
[2]陳榮華等.《教育心理報》1980年第13期
[3]陳榮華等.《師大學報》1991年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