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15年1月5日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中對“信息披露”設置專章,但在4月24日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中對“信息披露”并未涉及。涉稅信息對于稅收征管的基礎性作用不言而喻,在征納雙方存在信息不對稱的情形下,對第三方掌握的涉稅信息進行披露和共享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對第三方涉稅信息披露與共享的必要性與當前存在的困難進行分析,并提出從法律上對第三方涉稅信息披露與共享制度進行明確、建立統一的納稅人識別號制度、構建第三方涉稅信息披露與共享平臺、建立自動化的第三方涉稅信息分析系統四項具體建構路徑。
關鍵詞 第三方 涉稅信息 稅收征管 “信息披露”
作者簡介:宮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中圖分類號:D922.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2.163
一、問題的提出
2015年1月5日,國務院法制辦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其中為“信息披露”規定了專門章節,明確向稅務機關提交涉稅信息的第三方的義務及范圍,包括作為交易相對方的單位和個人、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網絡交易平臺、政府有關部門和機構的信息提交義務。但是,在2015年4月24日經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修改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中,卻并沒有“信息披露”的字眼,且僅有一條涉及“信息共享” 。
我國目前的稅收體制下,稅務機關對涉稅信息的獲取主要來源于兩種途徑,一是納稅人自身提供的信息,二是通過稅務調查所獲取的信息。但這兩種信息獲取渠道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問題,僅依靠這兩種途徑所獲得的涉稅信息必然是不全面的。要想拓寬信息來源的渠道,更好地掌握納稅人的應稅信息,建立來自于第三方的涉稅信息披露制度十分必要。
二、 第三方涉稅信息披露與共享的必要性與當前存在的困難
(一) 第三方涉稅信息披露與共享的必要性
1. 破解涉稅信息不對稱問題
我國目前涉稅信息獲得的渠道比較狹窄且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按信息的來源劃分,涉稅信息可以分為納稅人提供的信息、稅務機關的內部信息和第三方提供的信息。 但前兩種涉稅信息來源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問題。從納稅人提供的信息來看,首先,納稅人會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盡可能隱瞞對其不利的涉稅信息;其次,我國目前自行申報的比例并不高,且申報內容的真實性和準確性也無法確認。從稅務機關內部信息來看,稅務機關通過稅務檢查等獲取信息的范圍和能力有限,大多是針對特定主體的專項檢查,無法做到對所有的納稅人進行全覆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完善,個人應稅信息開始大量被掌握在除征納雙方的第三方手中,第三方信息的披露和共享,能夠破解征納雙方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使稅務機關掌握更全面更翔實的信息。
2. 稅收征管的基礎
第三方涉稅信息披露與共享對稅收征管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第三方涉稅信息披露與共享是確定稅額的基礎。以個人所得稅為例,我國個人所得稅征收采取分類制稅制,從實踐情況來看,固定的征收范圍大多是工資薪金所得,而高收入人群大多具有流動性強且收入取得多元化、隱蔽化的傾向,稅額確定基礎難免不充分,甚至存在大量漏稅情形。通過第三方涉稅信息的披露與共享可以實現對納稅人收入的全面、深入掌握,為個人所得稅的應收盡收提供保障。
其次,第三方涉稅信息披露與共享是征收稅款的基礎。我國的稅款征收方式主要有查賬征收,核定征收,代扣代繳、代收代繳征收,自核自繳,委托代征五種形式。除代扣代繳、代收代繳征收和自核自繳是在申報時就直接繳納入庫,其他的征收方式都不同程度地要求第三方對涉稅信息予以提供。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稅源情況日益復雜,征管難度大幅上升,納稅人的涉稅信息往往掌握在多個政府部門和相關機構手中。而協作的程度和結果會大大影響稅收工作的成效,這就迫切需要加強部門協作,共享涉稅信息。
3. 直接稅改革的必然要求
目前來看,我國的稅制結構存在著缺陷。從稅收收入來源看,間接稅所占的比重仍高于直接稅,且直接稅內部的結構并不合理,“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直接稅內部結構并不合理,過度依賴企業所得稅,對社會保障費及個人所得稅依賴偏低,迫切需要調整優化”。 而發達國家的稅收結構中,基于所得稅的直接稅收入是稅收的主要來源,以此支持國家的財政收入。稅制結構的缺陷容易造成稅負不公平的社會問題,因此近年來,我國一直在推行稅制改革,例如個人所得稅自行申報制度、擴大房產稅試點等,以期達到提高直接稅比重,調節收入分配、實現社會公平的目標。在這樣的背景下,只有擴大與稅收相關的信息來源,才能充分了解納稅人直接稅的納稅要素、準確確定應納稅金額,才能使直接稅的征收合理化,從而促進直接稅改革。
4. 實現稅負公平的目標
從功能上來看,稅收具有調節社會貧富差距的功能。在理想狀況下,國家在實現了各項稅款的應收盡收之后,就有了財政保障,能夠充分履行公共職能,實現社會公平。但在涉稅信息不透明的情況下,工薪階層往往成為稅費支出占收入比例最大的群體。因為工薪階層的收入主要來自工資,納稅主要方式是代扣代繳,稅費的征收最為規范,并沒有自己操作的空間。富裕群體的收入大部分是通過資本、技術和管理等要素參與生產所獲得的財產性收入,但目前有關富裕群體的財產性收入的相關信息透明度很低,為避稅留下了很大的空間。在這種情況下,工薪階層所承擔的稅負在占收入的比例上明顯較重,事實上造成了不公平。涉稅信息披露與共享機制的建立,能夠使稅務機關全面充分掌握所有納稅人的應稅信息,規范稅費征收,實現稅收公平。
(二) 第三方涉稅信息披露與共享當前存在的困難
1. 缺乏全國統一、集中系統的法律規范
從我國現行的法律規范來看,盡管《稅收征管法》對信息共享做了原則性的規定,但明顯是抽象性、原則性的規定,模糊、不具體,不具有可操作性。目前,我國尚未在全國性的法律法規中明確具體是哪些第三方有義務向稅務機關提供涉稅相關信息,以及提供的內容、方法、程序以及如何為信息提供者提供激勵和約束等機制。
2. 缺乏第三方涉稅信息報告平臺
從涉稅信息提供的方式來看,實時在線的第三方涉稅信息報告平臺和信息分析平臺還沒有建立。長久以來,大多數部門依賴人工手動收集、輸入和報告信息。大多數信息也僅存在于紙質文件或郵件等,沒有統一的報告格式,也沒有建立覆蓋所有相關部門的實時在線信息報告分析平臺。阻礙了稅務機關與其他部門在涉稅信息上的對接,使得收集和分析信息的效率大大下降。
3. 第三方報告的信息部分存在片面、失真的現象
從第三方提供的涉稅信息內容來看,由于上述第三方涉稅信息收集方式的落后,再加上很多部門對涉稅信息并沒有足夠的重視,導致很多收集到的信息是無用或相關性并不大的,為提供重要的例如經營狀況、資金流動、利潤成本等信息,或者存在失真的現象。這樣的信息狀況也會對稅務機關后續進行處理造成影響,
4. 缺乏第三方涉稅信息分析系統
從對信息的處理和應用來看,在上述第三方涉稅信息來源少且質量不高的情況下,稅務機關主要通過人工或者利用已有的征信管理系統作為輔助,對所取得的數據信息進行處理,因此無法像許多發達國家那樣運用計算機程序全面評估所有的代扣代繳情況和納稅申報情況,稅務機關更談不上利用第三方信息為那些應申報而未申報的納稅人代填寫納稅申報表。
三、第三方涉稅信息披露與共享的路徑建構
(一) 法律上對第三方涉稅信息披露與共享制度進行明確
首先,需要通過立法來明確第三方信息披露與共享機制。這是稅務機關是否能夠獲得全面和真實的第三方涉稅信息的重點。我國應抓住稅制改革的機遇,通過法律明確規定涉稅第三方有義務向稅務機關報告相關信息,并可以修改和完善《稅收征管法》及其《實施細則》,明確規定哪些單位、部門、組織、機構和個人 應向稅務機關披露與稅務相關的信息,以及披露和分享的具體內容、方法、程序、時限等。
(二) 建立統一的納稅人識別號制度
很多國家的納稅人都有固定的納稅識別號,在這一基礎上,依靠先進的信息技術可以自動匯總相同稅號的信息,再與納稅人自己的申報表進行自動對比。在這種系統下,相關涉稅信息更易于獲取與管理,稅務機關對于納稅人信息的獲取、分析和利用將更簡單、高效。同時,如果在法律對第三方的涉稅信息披露與共享義務進行了規定的情況下,納稅人識別號制度的建立也使第三方能夠更好地完成對稅務機關的協助義務。除此之外,納稅人識別號制度的建立也避免了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在信息披露的過程中對納稅人個人信息的泄露,能夠實現對納稅人個人信息的保護。
(三)構建第三方涉稅信息披露與共享平臺
建立規范統一的稅務信息披露與共享平臺是使用第三方設涉稅信息的基礎,也是稅務機關實現高效稅收征管的基礎。政府強有力的領導、稅務機關的主導、其他部門的協作,是推動建立第三方涉稅信息披露與共享平臺的關鍵。具體而言,政府負責建立一個特殊的工作部門以確保平臺的運作,稅務機關積極配合、領導,利用信息網絡條件與銀行、工商、住房管理等相關部門建立聯系,建立集信息收集、交換、分析為一體的信息披露與共享平臺,以實現信息技術下涉稅信息的自動和即時地共享和處理。同時,在信息平臺建設的過程中,還需要適應時代的需要改進信息提供的方式和手段。例如,可以對信息報告表格的格式進行統一、規定原則上用電子方式傳輸。
(四) 建立自動化的第三方涉稅信息分析系統
在通過自動化、系統化的第三方涉稅信息披露與共享平臺獲得全面、真實的信息之后,稅務機關通過人工處理與分析往往不能達到最優的利用效果,為此還需要建立智能的自動化的信息分析系統,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分析與處理。具體處理流程如下:運用信息技術將納稅人同一納稅識別號下的從不同來源獲取的涉稅信息進行匯總,然后自動與納稅人的自我申報信息以及稅務機關擁有涉稅信息進行對比。自動確定納稅人是否如實申報,是否需要申報而未申報。最后,根據比較結果,進行相關處理:鼓勵申報真實的納稅人;對于程度較輕的違規納稅人,要求其須在規定的期限內繳納稅款和滯納金;對于嚴重的故意偷稅逃稅者,應交給稅務檢查部門進行處理。
注釋:
第一章第六條規定:“國家有計劃地用現代信息技術裝備各級稅務機關,加強稅收征收管理信息系統的現代化建設,建立、健全稅務機關與政府其他管理機關的信息共享制度。納稅人、扣繳義務人和其他有關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如實向稅務機關提供與納稅和代扣代繳、代收代繳稅款有關的信息。”
于希信、郭鳳曉主編.現代稅收征管過程模型研究.中國稅務出版社.2010年版.第220頁.
劉國艷、李清彬、黃衛挺.從國際比較看我國直接稅與間接稅比例關系.財政研究.2015(4).
李林木.個人所得稅征管中第三方信息的獲取與應用——基于國際比較的視角.稅務研究.2011(12).
可以通過立法明確提供涉稅信息的第三方包括三類:一是直接與納稅人交易的相對方;二是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三是相關政府部門。
張奕.個人所得稅改革中第三方信息報告機制的建立.稅收經濟研究.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