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玲
隨著現代城市的建設步伐加快,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到達了一個新水平,而生態文明的建設相較經濟建設要滯后。建設生態文明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一次次將生態文明建設的提上重要的議程。中國古代生態智慧是我國生態文明、和諧的文化源泉,在當代生態文明建設不容樂觀的情況下,中國古代生態智慧為當代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有效的參考價值。
從古至今,人與自然都是一對命運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這才是生態和諧。黨的十九大提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方針,是繼十八大以來“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繼承和發展。生態文明是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優化生態文明安全屏障,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等。生態文明建設與“山、水、林、田、湖”五位一體的生態系統治理是相契合的。
中國古代城市建設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城市規劃、建筑、生態建設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生態智慧是生態和諧一體的智慧源泉,古代生態城市的建設對現代城市的建設及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生態智慧涵蓋廣泛,本文就古代生態城市中水系整治為論點,結合現代建設實踐加以對比論證。
一、 歷史上的例證——臨安(現杭州)
臨安在南宋時期為政治文化中心也是最大的商業都會。南宋建設重在經濟,這也是推動城市規劃制度變革的關鍵,也是不同于其他都城建設以政治為主導的一個最大特點。臨安城西緊鄰西湖,歷來就是一座風景城市。西湖當屬臨安的城市名片,西湖歷經晉、隋、唐、北宋整治至南宋形成“西湖十景”,名揚中外。
臨安瀕臨錢塘江、連接大運河,水路交通方便。西湖在古代原為錢塘江入海口的灣處,后由于海平面回落,泥沙沉淀,至此形成泥沙淤積而成的“潟湖”。西湖成為內湖后,承擔著城市的水利和生活功能,由于它的形成和泥沙淤積是分不開的,那么西湖的泥沙整治必將成為水系整治的重要一環。
晉唐時期,宗教盛行,各類寺觀繞西湖建置。官府對西湖的疏浚和整治從未間斷。李泌最初開鑿六井、引水入城,為居民提供飲用的淡水;白居易筑堤保湖,解決了飲水、灌溉及防洪問題,同時大量栽植樹木,形成“繞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樹一千株”。
吳越時期,設“撩湖兵”疏浚西湖,設水閘開涌金池,使江-湖-河形成一套完整的“控流-蓄水-供水”系統。
北宋時期,整治西湖成效最大的當屬蘇軾,在任期間遇大旱大澇,決定采取根治措施。葑草和淤泥筑南北向大堤,遍植桃柳為——蘇堤;湖中建石塔3座,禁止種植茭藕,形成了著名的“三潭印月”景觀;茆山、鹽橋二河通漕,建堰閘蓄泄洪水,使得江潮不入市。蘇軾對整治后的美景寫下了《飲湖上初晴后雨》。
西湖的變遷整治是基于現實實際問題,如農田灌溉、防洪防旱、飲水供給、航運交通,實現從整體到局部的逐步完善。古代之后的近代和現代也持續不斷的修繕治理,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西湖秀麗風景的延續與發展,對現代水系統整治規劃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二、 實踐實例—水產城協調發展
1. 韓國首爾清溪川
原為城市排水河道,由于城市建設的發展,機動車的增加,全球各大城市以增加高架橋來解決城市交通問題,所以該河道之后被回填花費高價建高架橋。這座高架不僅沒有使道路更加的通暢,反而成為首爾高峰時最擁堵的高速路之一。其原因可想而知,自然應需的水流河道,被無情的生拉硬拽的堵上,相當于人的血脈被堵上是一個道理,河道內部垃圾堆滿,環境惡劣。由于位于城市中心,不僅有損城市形象,而且給首爾居民帶來惡劣的生活環境問題。
之后,首爾政府又花費了高額費用拆除了高架橋、清除了垃圾填埋,進行道路的重新規劃,還原排水河道功能,增加濱水空間和下沉公園。至此,清溪川的改造成為國際上城市更新修復、水系疏通的著名案例。
2. 開封御河水系工程
借助開封御河工程帶來的整體環境優勢和由此產生的旅游發展契機,并依托城市道路而確定的旅游休閑和商業服務開發帶。
開封市御河工程是響應市政府確定“四河”連通“五湖”的“宋都水系工程”的一部分。御河工程位于開封市老城區的西部,連通龍亭湖景區與包公湖景區,是城市“藍色文化鏈”和生態旅游走廊的重要組成部分。建成后環境提升、帶動土地升值,地價升值10倍。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生態智慧(西湖水系歷代的整治)為當代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有效的參考價值。以治水、理水改善人居環境為契機,使杭州市的環境帶來了較大的改觀,成為國內乃至國際著名的風景旅游城市。國內外城市水系整體規劃多在借鑒古文化的基礎上,對水系進行疏通和引導,復興城市,在改善人居環境的同時,提升產業的發展和城市的繁榮。
(作者單位:450000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南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