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厚軍
水稻是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提高水稻種植技術是為了更好的滿足我國人民生活要求。優化水稻的種植技術,主要是指通過尋找更加有效的水稻種植方式進行水稻種植工作,從而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所以說,優化水稻的種植技術。實現對水稻種植的規范化和科學化管理意義重大。由于一些水稻種植地區過于重視經濟效益,在種植過程中使用大量化學農藥,不但影響了水稻的質量,也對種植區域的環境造成了不利影響,所以,科學的優化水稻種植技術已經迫在眉睫。
一、 優化水稻種植技術分析
(1) 種植機插技術的準備階段分析
使用機插技術對水稻進行種植前,首先要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第一步,就是對種子的選擇和種植前處理。在選擇種植時,應優先選擇品質較高的水稻種子,并且提起進行晾曬,將種子中的雜質去除,并對種子進行相應的消毒處理。消毒之后,要將種子浸泡在專用藥劑中進行催芽,當種子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發生破胸露白后,再進行播種。對種子進行前期浸泡消毒,主要是為了防止水稻生長期間出現病蟲害,例如惡苗病或者線蟲病等。準備秧苗時,需要使用育苗基質,把育苗盤的尺寸設計為18行的缽形毯裝的機插秧盤,并且要采用并列排放三盤的方進行秧板的準備,將渠道寬度設計為0.5m,溝深設置為0.2m,使用噴水的方式對大棚進行濕潤處理,從而避免淋水對秧盤造成沖刷。
(2) 機插秧苗種植管理技術分析
使用水稻機進行插秧作業,可以有效提高水稻產量,并且提高水稻苗的成秧率,并且保證稻苗能夠更好的生長。通過使用良好的機插技術,還能提高保濕和增溫效果,從而對病蟲害進行預防,避免出現爛秧等問題。使用機械進行播種時,機器秧育的土壤厚度應保持在2.5cm左右,并配合使用濃度為百分之六十五的敵克松和1500倍的藥液,對床土進行噴灑與消毒。在噴灑消毒過程中,應注意控制合理的盤間距,不能讓芽外露,并且有效保證稻苗不會出現懸空等問題。對水稻秧苗的管理,需要保證一心一葉的種植原則,在播種過程總要注意進行保濕和保溫,保護和促進根系生長,從而提高秧苗的成活率。早稻的膜內溫度應該維持愛二十度到二十三度之間。
(3) 大田移栽管理技術分析
在進行隧道大田移栽前,應先確保對土地進行過早翻,并在對大田灌水時進行高低落差確認,是落差控制在2cm之內。另外,還應提前對土地進行平整處理,施加基肥,當大田泥土沉淀后,在進行移栽作業。秧苗種植的標準是保證株高可以達到18cm左右,還要求苗的盤根性較好,白根較多,提起不散等。扎根后的秧苗要進行返青處理,并且做好水分管理,及時灌溉,促根促蘗。當分蘗臨近葉齡期后,才能進行排水和烤田的作業。
二、 優化水稻種植技術對水稻種植效益影響分析
(1) 機插技術種植的經濟效益分析
種植的成本投入和實際種植插秧技術之間有較為緊密的聯系。通過使用機插種植技術,早稻生產會跟著稻谷產量提升而有所提高,在使用傳統技術進行水稻種植時,水稻每公頃的經濟收入是16000元,在使用機插技術進行種植后,每公頃收入能達到17302元,主要原因是,插機種植技術能夠提高落田苗數,在通過配合科學的灌水和施肥措施,并結合良好的田間管理技術,能夠明顯提高水稻的產量與質量。不僅降低了水稻的種植成本,同時對水稻的質量也有改善作用,從而有效的提高世道種植的經濟交易。
(2) 機插種植技術社會效益分析
機插技術能夠有效的提高水稻的質量和產量,并且能夠提高水稻的生長速度,大大提高了種植工作的工作效率。通過使用機插技術進行種植,可以讓農民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從而有效的解放了農村勞動力。相關資料顯示,通過使用機插技術,大概節省了農村15-20倍的勞動力。通過合理的利用機插種植技術,還能將種植的秧田面積擴大十倍,將秧田和大田的比例達到1:80,提高效果較為明顯。通過使用機械化種植方式節省出來的勞動力,可以到城市中尋找工作,從而促進城市的建設和發展,也為農民帶來了更多的增收途徑,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
(3) 機插種植技術生態效益分析
通過使用機插種植技術,有效的降低了化肥的使用,對改善土壤結構具有良好效果,并且能夠有效提高病蟲害的控制面積,從而實施更為有效的管控。同時,機插技術能夠減少農藥的使用量,更好的提高水稻的安全性和質量,也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發揮了一定的作用。通過落實種植階段的節水、節肥和節藥等種植方式,能夠更好的避免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壞。從而獲得更好的生態效益。
綜上所述,通過優化水稻的種植技術,多采用機械化種植方式,能夠明顯的提升水稻種植能力,提高水稻的產量和質量,減少肥料和農藥的使用劑量。從而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推動水稻產業的健康發展。從長遠來看,能夠更好的實現我國水稻種植的機械化、技術化和環保化,為我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參考價值。所以說,優化水稻種植技術,不但對水稻種植效益產生一定影響,也對我國農業的整體結構帶來巨大影響。
(作者單位:237200安徽省霍山縣黑石渡農業綜合服務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