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軍
通過在小麥中增加其他植物的輪作,能夠提高土壤肥力,提高土壤活性,更好的保證小麥種植的效果。
一、小麥種植技術
(一)小麥播種準備工作
小麥的種植產地應該保證生態條件良好、涼爽濕潤的區域,保證土壤耕層深厚、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的區域。而且要保證小麥種植區域不應受到污染。在明確了生產場地之后,還要根據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以及周邊市場需求來選擇適應性較強的優質、高產、抗逆、抗病蟲害的種子,這樣才能夠保證小麥的種植品質。
在進行播種之前,一定要將種子進行清洗晾曬,從而有效的殺死種子表面附著的病菌,進一步提高種子的抗病能力,提升種子的發芽率和成活率。在種子晾曬之后,還可以將種子浸泡在甲拌磷原液100—150g加3—4kg水拌種50kg。利用種子量的0.2%的拌種霜或者0.15%拌種靈進行拌種,這樣能夠有效的預防小麥黑穗病的發生。在整地環節,一定要保證“早、深、多、細”四個方面。充分耕熟土壤,盡量將土壤深耕至松軟細綿、上虛下實的狀態。在整地的同時,還可以通過施放農家肥30t/hm2或者等效的有機肥料,還可以使用測土配方肥,有助于小麥有機生長。
(二)小麥播種
通過機械播種或者人工開溝條播的播種方式能夠保證小麥的良好生長。不應該采用撒播的種植方式。在進行人工開溝條播的過程中,要保證條播的行距在15—20cm,深度在5—6cm左右,保證下種深淺一致,從而更好的保證小麥的生長均勻,避免出現漏播、重播的情況,影響小麥苗株的生長發育。在播種完成之后,保證土壤與種子更加的親密,避免因為土壤過松出現漏風閃芽的情況。
(四)小麥的田間管理
由于小麥的播種期在四月份,所以可能遇到雨雪等天氣,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要及時的輕耱,避免土壤出現板結情況,影響苗株生長。在小麥的生長發育期,要定期進行除草2—3次。對于小麥的除草環節非常的重要,由于不能夠使用除草劑,所以必須利用人工進行除草。在除草的過程中必須遵循“鋤早、鋤小、鋤了”的原則。在小麥幼苗階段,當小麥生長到10cm左右的時候就可以進行第一次除草了,因為此時正值中耕,所以通過除草能夠有效的增加土壤的通氣性能,避免小麥出現脫氮的情況。而且通過除草還能夠保證小麥的新根大量生長,提高小麥對于營養的吸收能力,增加分蘗。在中耕除草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淺鋤、細鋤”,避免除草不當將小麥幼苗掩埋,也要防止對于小麥幼苗的損傷。
由于小麥的生長期需水量較多,所以在水肥管理的過程中應該重視土壤墑情進行澆水。如果墑情不好那么就必須進行充分的澆水,并且保證每次的澆水量盡可能的澆足、澆透。要想提高小麥產量,必須要針對小麥進行合理的化肥管理。針對小麥進行施肥有以下幾個方法,首先在肥料選擇方面主要以磷肥、鉀肥為主,尤其是需要注意小麥種植的大小年,在小麥種植大年應該以磷肥、鉀肥為主要的肥料;在小麥種植的小年則應該主要施放氮肥作為主要的肥料。
(五) 小麥的收獲與貯藏
對于小麥的收獲與貯藏可以通過人工或者機械等方式進行。一般收獲期在小麥蠟熟期之后就能夠開始收獲了。在收獲的過程中,一定要保證天氣晴朗干燥,無露水。在收獲完成之后必須要進行及時的脫離、晾曬,如果天氣條件不符合要求,那么也可以利用人工或者自然的方式來進行干燥,保證果實的含水量在14%以下。還可以利用風篩清選的方式來將干癟的果實進行篩選。在果實貯藏之前,一定要將品種名稱、種子來源、種植地塊、收貨時間、純凈度、發芽率、含水量、種子等級等方面進行全面的登記,從而有效的控制果實貯藏質量。
二、小麥的害蟲管理
小麥的返青拔節期是其生長發育的重要時期,在此期間的主要病蟲害有小麥紋枯病、吸漿蟲、麥蜘蛛等地下害蟲。近幾年來紋枯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也是對小麥產量影響最大的病害之一,所以這個時間的重點防治對象就是紋枯病,如果防治的時間偏晚,就會造成防治效果差,所以防治要把握好時機,在生產過程中可以用相應的化學藥劑展開防治工作,我們通常所用的是殺蟲劑與殺菌劑混合在一起進行噴施的技術,從而達到科學防治的目的。用5%井岡霉素2250-3000m1/hm=對水1125-1500kg來對麥莖基部進行噴霧,間隔10-15d再噴1次來防治紋枯病,對于吸漿蟲的防治通常可以采用400cc氧化樂果或50%辛硫磷600-750m1/hm=噴麥莖基部:防治麥蜘蛛可用73%克瞞特乳油1500-2000倍液噴霧。對于發病重的地區,可以提高藥的濃度,達到有效根治的目的,為小麥后期的生長發育打下基礎。
總之,筆者通過對于我國小麥生產以及化肥施用狀況之間的關系進行深入的分析,發現目前我國小麥生產存在化肥施用較多的問題,所以必須嚴格控制化肥使用量,提高化肥利用效率。這樣在提高小麥生產總量的同時,也能夠減少化肥的使用,提高生態種植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844200 中國人民解放軍南疆軍區保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