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紅紅
[中圖分類號]:G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30--01
石頭寨村位于南京市溧水區白馬鎮,地位優勢顯著,自然環境優良,相對于長三角地區其他村落而言其離土文化較早。隨著社會形態的塑造,人力資源的積累,家庭再生產的作用,逐步呈現出現代城市體系輻射下的城鄉融合。石頭寨村地處大城市近郊,由于鄉村與城市時空距離不斷縮短,鄉村老年人可以享受到城市輻射下的資源,是典型的資源密集型地區。伴隨著社會的不斷振興發展,科技醫療水平不斷提升,高新技術日漸普及,我國進入人口老齡化,這不僅關系到每個家庭,更牽涉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
一、養老機制的健全
石頭寨村原來是一個小農為主的內生性村莊,民風淳樸、村民忠厚勤勞,好子女認同感較強。石頭寨村的養老主要以家庭養老為主,是靠子女贍養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補貼,這無疑加重了城市化進程中子輩的負擔。由于計劃生育的管控,30歲左右的這輩人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他們身兼三個家庭的重任,需要撫養子輩、父輩,獨生家庭的養老對于他們而言抗風險能力較弱,如果子女缺乏經濟能力或者不孝順,那老人就會老無所依,但在小農經濟時代也只有如此。
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石頭寨村離大城市越來越近,其突破了小農生產,村落更加產業化,加劇了代際關系變遷。為了切實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權益,促進養老事業健康有序的發展,石頭寨村成立了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養老服務中心專門針對年邁、身殘或者無子女贍養的老年人,提供他們吃飯、休息和玩樂的公共場所,解決在生活照料、康復護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生活困難,有利于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
二、公共事業的發展
每個鄉村都有其特定的歷史文化,在小農經濟時代,石頭寨村以水稻、藍莓、黑莓、楊梅、獼猴桃等農業產業為主,村民生活也只停留在工作和生活兩方面。隨著農業科技的進步,農民花在農作物耕作的時間上越來越少,農民空閑時間大幅度增加,但是村集體公共設施資源較少,整體公共文化服務不算完善。
為了改善石頭寨村村民的生活狀態,為了解決農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與當前落后的文化生活現實之間的矛盾,需要解放固有思路和理念,創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此基礎上,石頭寨村村委會擴展融資渠道,引進萬科、商旅等大型企業,萬科改善稻田景觀,引進五彩藝術水稻;商旅打造特色小鎮,修造民宿、餐飲和玩樂于一體的農家樂服務。這些企業為石頭寨村的生態文化、農業企業和公共事業帶來了舉足輕重的影響。同時,市建委加大了石頭寨村本土文化的開發拓展,以該村李巷自然村新四軍十六旅旅部舊址這一紅色文化遺跡工程為重點項目,牽頭辦理和修復紅色文化遺跡,推動石頭寨村農民適度集中居住,營造美麗鄉村公共事業的有序發展。
三、勞動力的流動
在城鄉轉型發展過程中,農村空心化越來越嚴重,基于良好的地理區位,毗鄰于大城市周邊的石頭寨村小村莊,具有顯著的城郊村特點,由于城鎮對鄉村的吸納,石頭寨村常住人口急劇縮減。在而,石頭寨村社會養老體系的完善、社會道德約束力弱、代際壓力小和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導致青年勞動力大量外流,婦女、老人和兒童數量增加。
在快速城鎮化過程中,村莊的形態和價值取向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資本下鄉的意愿越來越強烈,青年勞動力出現了回流。由于石頭寨村是擁有紅色底蘊的村莊,隨著紅色小鎮的開發、全域旅游的興起,資本不斷積累,加強了對人、財、物的吸附能力,市場趨于平衡,留村收入和打工工資相差無幾,甚至收入更多更輕松,增加了青年的自我價值認同感,吸引更多人青年回流村莊。同時,一部分知識型人才由于對市場的靈敏性覺悟和長遠的戰略眼光,會為了推動民生工程與資本家結合,盤活鄉村各項經濟資源,以資本化的運營方式治理鄉村,進而留守石頭寨村。
四、經濟發展的轉型
在經濟不發達的年代,石頭寨村是由農業支撐的原子化地區,主要以果物買賣為主,全村人基本上都參與到果物的種植、培育、采摘和銷售的一體化市場服務中。參與其中的各層級的人遵循著經濟人體系,但是因為小農思想的局限性和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小農擔心客商錢被經紀人一層層剝削,分配到手所剩無幾;客商擔心經紀人所給果物質量不佳,隨著社會的發展經紀人體系在石頭寨村不斷被瓦解,農民紛紛走上自主經營或直銷的道路。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石頭寨村從依靠至親支撐的社會互助系統轉為依靠集體經濟連帶的社會合作系統,從依靠市場和資源的社會互利系統轉為依靠專業發展的社會業緣系統。在以發展為內在支持動力下,農民成為集體經濟當家人的形象,集中力量辦大事,引進高新企業、農業公司 ,盤活村中現有資源,將分散的個體化的利益分子進行整合?,F在的石頭寨村,不單單只賣鮮果,針對現有果物市場,成立了合作社(譬如:藍莓合作社、黑莓合作社等),開發果物深加工,建立飲料制作廠、冷鏈庫、原材料再加工、物流企業等,拓展銷售渠道,創建果物品牌,管理日趨精細化,實現了經濟的快速增長。
當前,石頭寨村經濟發展迅速,農民物質文化精神生活水平都大大改善,為了把握農民所需、共創美麗鄉村,需要政府在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下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實現農民、農村和農業的有機整合,實現政府、市場和社會的良性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