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鋰
湖北文理學院 湖北襄陽 441053
在傳統的體育課堂中,以班級授課制為最主要的代表,操場為主要課程場地,老師為課堂的主導,利用口述為主演示為輔的方法來教授學生各種動作技能和方法,通過學生的平均水平制定學生統一的學習進度和目標最后以統一的考核標準來認定學生的學習成績。在教學進行中普遍采用“整隊,隊列練習,準備活動,基本教學,結束部分又整隊”的模板進行每一堂課程的開展。
1.2.1 教師的權威主導性
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文化,傳承至今此觀念早已深入人心。而學生這一群體正處于人生觀念形成的初級階段,長期在社會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對于老師這一職業便有著天然的追崇性與畏懼感;根據精神分析學家西格蒙特·弗洛伊德的結構理論“本我、自我、超我”來看,老師由于這一職業的需要,為了便于學生的管理與工作的開展,往往會處于自我狀態,主動給自己塑造成一個合格的具有威嚴性的“教師人格”。在一定的權威性主導下,學生會對老師所教授的內容深信不疑甚至趨向于盲從,有一點我們必須承認在這種情況下會確實利于教師教學的順利開展;但從另一方面來分析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壓抑了學生自我能力的發掘。
1.2.2 學習的被動性
在傳統的體育教學中,教師多以教學任務大綱為主,統一制定每堂課學生的學習內容,導致很多學生的運動興趣往往不在其中卻被迫參與學習。而開設體育的本質原本就是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被動的參與斷然是不可取的也不符合初衷。在被動學習的情況下,便形成了諸多學生往往喜歡體育卻討厭上體育課現象的產生。
1.2.3 形式的單一性
國內諸多學校在開展體育課時只注重于授技,忽略了培養與育人。而體育教學與其他學科最大的區別便在于身體上的活動,若形式上僅僅只偏于育“體”卻不考慮對其他方面的培養,那將會使課堂更加的枯燥無味,不僅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可能增加學生學習體育的負擔。無益于教學的開展,更與馬克思主義理論人的全面發展背道而馳。
1.2.4 反饋的平均性
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從制定學生的學習目標開始便以全班學生的平均水平為標準,這便造成在最終成績的評定上也無形中形成了一種以標準的平均性為主的考核。而成績作為一種對學生正面的、積極的評價反饋對學生的影響不言而喻,如果對學生給予不適當的反饋評價會使學生對這門課產生消極與厭惡情緒。以平均水平為準給學生給予評價,忽略了個體之間存在著差異性,特別是在體育這門學科中,性別差異、身體素質差異、現有水平差異等因素都會影響最終結果的不同。所以以一種相對絕對的平均性作為反饋的標準是不可取的。
分層教學就是教師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水平和潛力傾向把學生科學地分成幾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體并區別對待,這些群體在教師恰當的分層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發展和提高[1]。在分層次教學模式中,比較集中的強調了學生現有水平、分層、學生的全面提高這幾個點,這是進行分層次教學所必備的基本要求,同時也對學生的自覺性做了一定的要求。
2.2.1 模式的針對性
將群體分成水平相近的幾組,每一組都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顯而易見這對每一組的成員來說均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分層次教學區別于傳統的教學模式最大的特點便在于其具有明顯的針對性,能因材施教的開展教學活動,充分尊重了個體的差異性,將個體分成類似于A、B、C不同組進行更加個性化的教學。簡言之,針對性這一特點是分層次教學區別于其他所有教學方法的最大不同所在也是其具有的教學優勢性所在。
2.2.2 教師的專業性
既然是進行分層的教學模式,便決定了其課堂模式的組別性、教學方法的差異性、教學手段的多樣化等特點。要使這種教學模式的順利開展除了理論上的基礎之外還必須結合實際,結合教師的專業水平,二者缺一不可。對于教師來說,這便要求其具備更高的專業水平和相關素質,在實踐中必須經得起嚴峻的考驗才能順利的進行分層次教學模式的實施。也可以說教師的高水平專業性是進行此模式實踐的資格準入條件,這一點毋庸置疑。
2.2.3 學生的自覺性
不管是何種形式的教學,都是在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為基礎進行的,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分層次教學的最大點便在于分層,那么怎樣進行分層?分層的依據是何?分層的方法是否科學合理?這些種種問題便要求學生自己具備一定的自覺性,實事求是的根據自身的條件選擇合適的群體進行學習,若存在部分學生存在懶惰心理,選擇的群體水平明顯低于自身水平,那在平時的教學中便會只體現教師“教”的存在,最終導致這種分層次教學價值和意義的喪失,反之亦然。所以,學生的自覺性體現是進行此模式實踐是否成功的關鍵點所在。
在高校體育課堂當中,仍以班級授課制為基礎,再在此基礎上根據學生運動興趣偏向、現有技術水平差異、體質差異等因素為標準進行再次分組,最大化利用高校現有的各種資源條件,根據不同小組的不同需求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法、采取不同的教學手段、設定不同的考核制度和標準,并最終以全體學生均得到最優化發展作為教學的終極目標。發掘學生運動潛能、培養學生多方面發展、使學生整體得到最優化發展等是體育分層次教學的特點所在。
3.2.1 理論支持
實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在于正確領會和把握全面發展,在高校體育教學中開展分層次教學模式既符合馬克思主義理論關于人的全面發展中才能、自身、自由的全面發展又充分貫徹了孔子的“因材施教”原則。高校中體育教學模式的變革顯然具有充分的理論基礎作為依據和指導。
3.2.2 物質支持
在以往,體育教學往往受限于場地、器材、時間等因素使正常的體育教學難以發揮其最大作用更不用說進行體育教學的變革和創新,這更是難上加難。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家對高校的重視程度愈來愈大,在高校的基礎建設方面更是直接給予支持(《教育部直屬高校基本建設管理辦法(2017年修訂)》),在高校的新建、擴建、改建等基本建設項目上給予大量的資金的投入。如今的高校在各種硬件設施資源可以說是相當的完善,極大的改善了以往的窘境。在這種情況之下高校開展體育分層次教學不僅是對高校各種資源的最大化利用,更是為教育變革道路勇為先驅者和探索者。
3.2.3 人才支持
在國家新課程改革的背景要求下,高校體育教師人才的培養和引進促使高校的體育老師除了自身具備較強的教學能力具有良好的控制與協調能力之外自身也必須具有較高的素質,這對于得整體教學水平的提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礎上進行體育分層次教學的實踐難度會大幅降低,為探索之路提供了專業的引導者。
3.3.1 緊隨社會發展的步伐
作為“千禧一代”中的一員,我們這一代之所以會被冠以這樣的頭銜,來源于我們這代人與老一輩的人經歷的時代大不相同,我們從出生開始便處于祖國政治、經濟、文化的飛速發展時期,享受著各種豐厚的社會福利,接受國內外各種先進文化的教育,充分利用發達的網絡帶來的便捷。所以我們這代人從小便形成了行事上的特立獨行,思想上的標新立異,簡言之便是個性化十足的新一代,而我們“千禧一代”絕大部分又正出于受教育階段為教育的對象,顯然在教學上傳統的教學方式已難以適應如此個性化十足的群體,這便說明在高校中開展體育分層次教學不僅適應新時代下新青年的教育,更是一種緊隨社會發展潮流,與時俱進的新式教學方法。
3.3.2 充分發掘學生的潛能
上段中我們提到面對個性化的教育對象就要采取個性化的教育方法,當教育方法適用于教學對象時,才能達到最優的教育目的。在高校體育課堂中開展分層次教學正是一種體現,在此模式下充分尊重了學生個體的差異性,針對每個學生的特點給予不同的正面反饋,在正面反饋的激勵作用下不僅可以減輕學生學習的負擔和壓力還能使學生提高學習體育的興趣和動機,根據耶克斯和多德森倒“U”曲線理論(見下圖):

可知,適當的動機水平將會得到最優的效率水平,在體育運動技能中,每種運動技能都有其取得最佳成績的最佳喚醒水平,而在體育分層次教學中學生的動機水平將直接由教師根據不同學生給予不同的正面反饋來激勵促使學生最適動機水平的產生,最終使每名學生均能提高學習效率。興趣,主動性,學習動機,學習效率這些條件均具備了何愁潛能得不到發掘呢。
不管是何種科目的分層次教學,其具有高水平、高素質的教師為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而現今仍有諸多高校在教師的引進上存在“一個蘿卜一個坑”、本科生留校任輔導員等現象,此舉直接導致高校在“新鮮血液”流入方面存在嚴重缺失,使高校間接錯失了諸多人才的創新想法和接觸機會。另一處問題在于現今諸多高校特別是“二流”大學,只注重于提升學校的辦學檔次,為得到國家更多的資源投入將重點放在如何使學校晉升上面而忽略了教學的質量,殊不知一個學校的整體教學質量才是學校晉升檔次的關鍵所在。
正如施因豪斯所說“體育是為了人,而人不是為體育”,高校體育分層次教學不僅是一種與時俱進的教學模式,還是一種素質教育,以人為本的具體體現。在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同時更好的提升體育教學的質量水平,同時也為其他學科在以后教學發展方面提供一種實踐經驗。